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狄金森(Dickinson)《我的生命结束前已经结束过两次》(Fr1773)

(2019-09-27 15:04:09) 下一个

(Emily Dickinson,1830 – 1886)

 


译记:虽然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无法确定,但是一般认为是她晚期作品之一。

这首短短八行小诗的诗意很是哀婉凄绝。

 

首句谜语一般讲她的生命结束之前已经“结束”过两次了。读到后面我们知道,狄金森是在讲她曾经经历两个事件,令她觉得如同死亡一般。

 

接下来诗人在疑问,是否她还会经受第三次“结束”。全诗唯一一个不在句首而第一个字母大写的词是 “Immortality”。这里用 “Immortality” 而不是 mortality(死亡),想来是在示意狄金森所疑问(担心?)的第三次,仍然不是她自己的死亡。

 

第二节开头两句描述这些事件,并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她的影响:重大而绝望,以至于无法设想。

 

全诗最后两句意味深长。我们终于得知,导致诗人觉得生命已经结束过的事件是“分离”,是生离死别。

 

“分离是我们对天堂的全部了解”可以这样理解: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们都是在猜测。我们唯一确定知道的是进入天堂要以死亡为开始。所以狄金森说我们对天堂真正“了解”的其实只有进入天堂的时刻,即只有“分离”。

 

“也是我们对于地狱需要的一切”中的“地狱”是比喻,指的是极度的痛苦。“分离”让我们极度痛苦,如入地狱一般。所以,感受地狱,“分离”已经充分足够,不需要再有别的因素。

----------------

 

“我的生命结束前已经结束过两次”

(美)狄金森

舒啸 译

 

我的生命结束前已经结束过两次 —

还依旧有待观看

永生是否会向我

展示出第三个事件

 

重大而绝望,以至不可设想

正如前两次遭遇的那样。

分离是我们对天堂的全部了解。

也是我们对地狱所需要的一切。

 

(J1732/Fr1773)

 

-----------------------------------------------------------------------------------------------------------------

Dickinson 原诗:

 

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

 

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 —

It yet remains to see

If Immortality unveil

A third event to me

 

So huge, so hopeless to conceive

As these that twice befell.

Parting is all we know of heaven,

And all we need of hell.

 

(J1732/Fr1773)

 

---------------------------------------------------------------------------------------------

英文诗歌选译

----------------------------------------------------------------------------------------------

拜伦(Byron)《西庸的囚徒》(片段)

雪莱(Shelley)《一朵枯萎的紫罗兰》

惠特曼(Whitman)《哦,生命啊!》(-- 纪念 Robin Williams)

狄金森(Dickinson)《狂野之夜 — 狂野之夜》(Fr269)

狄金森(Dickinson)《我在可能性里栖居》(Fr466)

狄金森(Dickinson)《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亡》(Fr479)

狄金森(Dickinson)《这个角度的景观》(Fr578)

狄金森(Dickinson)《我从未见到过荒野》(Fr800)

狄金森(Dickinson)《宽宽裕裕地备好这张床》(Fr804)

狄金森(Dickinson)《它是寂寞的欢咏》(Fr873)

狄金森(Dickinson)《比鸟儿更加深入夏天》(Fr895)

狄金森(Dickinson)《一个人可能会说句...》(Fr913)

狄金森(Dickinson)《无法察觉地,犹如愁绪》(Fr935)

狄金森(Dickinson)《欢乐时,时光自行消逝》(Fr1182)

狄金森(Dickinson)《夏天有两个起点》(Fr1457)

狄金森(Dickinson)《就是在这里我的夏日驻足》(Fr1771)

狄金森(Dickinson)《我的生命结束前已经结束过两次》(Fr1773)

叶芝(Yeats)《茵尼斯夫里的湖岛》

艾略特(T.S.Eliot)《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康明斯(e e cummings)《有一个地方我从未去过》

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不要温和地步入那永恒的黑夜》

史蒂文斯(Stevens)《罐子轶事》

比利·柯林斯(Billy Collins)《致我最爱的17岁高中女孩》

遵老同学独舞先生命,玩笑译“Someone Like You”

--------------------

【改译】叶芝(Yeats)《当你老了》

【改译】叶芝:《一九一六年复活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感谢菲儿!解读这首诗中的“Immortality”为“与神同在”是一个主流解读。狄金森就是在讲这第三次生离死别是她自己的死亡。

这样解读这首诗就愈发苍凉。这样一来,狄金森就是在讲天堂与大家心目中的样子并不相同,与神同在照样可以感到绝望(第二节首行),照样可以与她在人间遭受的打击一般凄楚(第二节第二行)。

解读为与神同在也使得这首诗更加复杂:如果全诗中间四行讲述与神同在(天堂),怎样解读最后两行就要费些踌躇。而且可能会把地狱的阴影带到天堂。

一首短短的小诗经得住逐句逐字反复琢磨,这也是读狄金森的乐趣之一了。

祝菲儿周末愉快!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富春江南' 的评论 : 谢谢富春江南光临。周末愉快!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永生是和神和好,永远和神在一起,在天堂里,无论肉体是存在还是否灭亡,哈哈哈,乱写一通圣经里的。
富春江南 回复 悄悄话 分析的很赞,欣赏了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这篇的译记写得特别的详尽,我要好好读一下再回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