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狄金森《知更鸟是我判断曲调的标准度量》(Fr256)

(2021-12-16 13:03:29) 下一个

(Emily Dickinson,1830 – 1886)

 0256. 知更鸟是我判断曲调的标准度量

(美)狄金森

舒啸 译

知更鸟是我判断曲调的标准度量 -

因为我和知更鸟 - 是同乡 -

可是,假如我和布谷共享出生地 -

我就会对他深信不疑 -

中午间 - 到处都有熟悉的颂唱 -

毛茛花,是我所期望的绽放 

因为,我们在同一个果园成长 -

可是,假如我是出生在英国,

我就难免对雏菊傲睨自若 -

 

在十月里 - 只有坚果才合时宜 -

因为 - 季节随着它的坠落更替 - 

我被如此教育 -

假如没有了白雪的画面景象

冬天,对于我 - 就是撒谎 -

因为我用了 - 新英格兰的眼光 -

就连女王,像我一样洞悉 -

也是在局部当地 -

 

(J285 / Fr256)


译记:这是首哲理诗:我们对事物的评判出自自己的视角,因而有着其局限性、片面性,也就未必是“真理”。

每处都有在当地生长兴旺的动植物和当地特有的景象。诗人生长于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因而,活跃在那里的北美知更鸟就成了诗人判断曲调的标准(第1-2行)。如果她是在布谷鸟终日歌唱的地方,那么布谷鸟也就会扮演衡量尺度的角色(第3-4行)。

布谷鸟终日歌唱的地方是指英国。在英国诗歌中,布谷是反复出现鸟类。(布谷鸟即杜鹃。“布谷”和英文中的“Cuckoo”均来自该鸟的鸣声。)

第5行是在讲诗人要列举一些自已熟悉的新英格兰事物:春天果园里常见的毛茛花(第6-7行)、夏天开放的雏菊(第8-9行)、秋天标志季节转换的成熟坚果(第10-12行)、和冬天的漫漫白雪(13-14行)。

第15行对前面做了总结:诗人之所以期待着春天的毛茛、夏天的雏菊、秋天的坚果、冬天的白雪,是因为她是用了新英格兰的视角观看世界。

第16-17行则推而广之:英国女王看事情和我也一样,是从自已当地的角度。

(圣桑《动物狂欢节》之“林中杜鹃”)


Dickinson 原诗:

“The Robin's my Criterion for Tune”

The Robin's my Criterion for Tune —

Because I grow — where Robins do —

But, were I Cuckoo born —

I'd swear by him —

The ode familiar — rules the Noon —

The Buttercup's, my Whim for Bloom —

Because, we're Orchard sprung —

But, were I Britain born,

I'd Daisies spurn —

 

None but the Nut — October fit —

Because — through dropping it,

The Seasons flit — I'm taught —

Without the Snow's Tableau

Winter, were lie — to me —

Because I see — New Englandly —

The Queen, discerns like me —

Provincially —

(J285 / Fr256)

---------------------------------------------------------------------------------------------

英文诗歌选译

----------------------------------------------------------------------------------------------

 

拜伦(Byron)《西庸的囚徒》(片段)

雪莱(Shelley)《一朵枯萎的紫罗兰》

丁尼生(Tennyson)《航过沙洲》

惠特曼(Whitman)《大路之歌》(片段)

惠特曼(Whitman)《哦,生命啊!》(-- 纪念 Robin Williams)

惠特曼(Whitman)《致冬天的火车头》

狄金森(Dickinson)115 首

叶芝(Yeats)《茵尼斯夫里的湖岛》

艾略特(T.S.Eliot)《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奥登(Auden)《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

康明斯(e e cummings)《有一个地方我从未去过》

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死亡也不会占得上风》

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不要温和地步入那永恒的黑夜》

史蒂文斯(Stevens)《罐子轶事》

比利·柯林斯(Billy Collins)《致我最爱的17岁高中女孩》

遵老同学独舞先生命,玩笑译“Someone Like You”

----------------------------------------

【改译】叶芝(Yeats)《当你老了》

【改译】叶芝(Yeats)《一九一六年复活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今日再重读此诗,又有体会。
“可是,假如我是出生在英国,
我就难免对雏菊傲睨自若 -”
英国人爱玫瑰,所以这两句隐隐含着嘲讽英国等级观念了?胡思乱想。后面再用“女王”来呼应。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今早被我家Coco“喵”醒,听见有窗外知更鸟叫,知已经是四点之后。想到此诗,给猫喂食,再迷迷糊糊睡去。因为之前上过Coco当。狄金森怎么能够想到此诗的实际用途。
诗是如此小而美。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谢谢觉晓的细细品评和鼓励。

狄金森诗作思辨精邃、想象新奇、意象丰富、遣词讲究,读起来不得不“小心翼翼”。:-)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这个“provincially ”,与上一篇的“provincial ”,译词上的变化非常细致,不得不赞。
第二节的“nut”,“fit”,“it”,“flit”,“taught”,读来像一颗颗坚果坠地般美妙。而你第二节的韵“宜”,“替”,“悉”,“地”,也相得益彰。
“假如没有了白雪的画面景象/冬天,对于我-就是撒谎-”,倒是应景。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星如雨86' 的评论 : 谢谢星如雨光临。正是。可惜人们每每不以此为意,于是网络间平台上多有“真理在握”的形象。哈哈。
星如雨86 回复 悄悄话 诗人的视角在当时受到了地域的限制,但即使放在今天,网络世界如此便捷的情形下,观点的局限性、片面性也依旧存在。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xyz' 的评论 : 感谢小C驻足、鼓励。译记中仅是我的理解。或可有完全不同的诠释。祝好。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pot321' 的评论 : 谢谢点点光临。哲理诗一般多少要“绕”。问好。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马哈鱼' 的评论 : 谢谢大鱼惠顾、鼓励。冬安。
cxyz 回复 悄悄话 呵呵, 还是得看舒啸的注释才明白。
spot321 回复 悄悄话 这段确实有些难理解,说明哲理性很高!~~ 祝周中愉快!
大马哈鱼 回复 悄悄话 一个故事,译文更妙!超喜欢,大赞(^_^)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