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学博客。分享神学研究心得,结交志同道合朋友。座右铭:仁教,心学,法治,德政。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关于基督徒子女教育的讨论--张辉姊妹、刘光宇姊妹、王志勇牧师2008年7月2日下午,王志勇牧师应袁灵弟兄和光宇姊妹邀请,在他们家中分享“子女教育的基本原则”。在两个小时左右的讲座与分享中,王志勇牧师主要分享了三段经文:创1:17-18;申6:4-8;弗5:1-4,从中谈及基督徒子女教育方面三大基本原则:
1.上帝关于夫妻生育子女的吩咐:生养众多,遍满地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8-08-11 20:30:46)
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2)。
1.很显然,使徒保罗在此处并不是说其他教义就不重要;其实,基督教真理中心并不是“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而是耶稣基督的死里复活。所以,保罗强调说:“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15:14)。
2.正确理解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8-08-06 20:05:32)
信心的确据原著:周必克(J.R.Beeke)翻译:华逊编校:王志勇
3我们若遵守祂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祂。4人若说我认识祂,却不遵守祂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5凡遵守主道的,爱上帝的心在他里面实在是完全的。从此我们知道我们是在主里面。6人若说他住在主里面,就该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约翰一书2:3-6)。一位拥有信心确据的基督徒就晓得自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圣爱之约的部分成员提议,要整理一个能表明圣爱之约推出的背景、联结宗旨和意义的说明,好让后来的同道能明白并加入。遂委托梁志勇弟兄起草了这份说明,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成为正稿发布。)      关于“圣爱之约”的说明 ——圣爱之约的产生及意义
(征求意见稿)    圣爱之约全体成员执笔:梁志勇
一、圣爱之约制订背景  圣爱之约是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8-07-16 19:35:16)
圣爱之约
1.我们认信:唯独创造天地的上帝是至高的权威,配得绝对的忠诚和顺服;2.我们认信:唯独道成肉身、死里复活的耶稣基督是上帝与个人之间唯一的中保;是罪人唯一的救主;他必要再来审判这个世界;3.我们认信:唯独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无谬的约言,是基督徒信仰与行为的最高标准;4.我们认信:《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迦克顿信经》和《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認識時代﹕現在是什麼時刻?
林慈信
現在是什麼時刻?人類的歷史已進入什麼時代?教會應如何回應?對我們福音派信徒而言,分析研究歷史的進展,分辨目前的歷史時刻,素來不是我們屬靈傳統的一部分。除了認清主必快來,我們必須脫離世界,努力傳福音,分別為聖,追求聖潔,我們的屬靈觀是分隔的﹕屬靈的管屬靈,屬世的管屬世,兩者毫無相關。近年來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08-05-18 21:02:36)

智慧与“才德的妇人”—《箴言》31章10至31节释义王志勇牧师合乎圣经的妇女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角色?这当然是重要的问题。人类始祖的堕落就是始自男女脚色的混乱。[1]救赎所要恢复的就是被堕落和犯罪所颠覆的创造次序,使男女两性能够各就各位,不仅各自活出上帝创造个人都有的上帝的形象,更是作为圣约的盟友、婚姻的伙伴、主内的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雅哈博神学与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现代化
--选自王志勇《基督教圣约世界观神学原理传习录》
雅哈博神学强调中国教会的使徒性。这种使徒性是指教会建立在先知和使徒的教训的根基上,也就是说基督教会的教训来自上帝的特殊启示;在宣教策略上所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宗教的关系。雅哈博神学的原则是既不简单地否定中国传统宗教,也不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8-05-18 20:55:37)
雅哈博国度生活四维
--选自王志勇《基督教圣约世界观神学原理传习录》雅哈博神学强调两大框架,一是圣约的框架,一是国度的框架。我们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维说”来说明基督徒国度生活的特色。在基督徒生活中,最可怕的现象就是以种种所谓的属灵的名号,弃礼义,捐廉耻!此四维说最早出自《管子》。《管子》重视礼义伦理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在开篇《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8-05-18 20:53:47)
雅哈博神学四大预设
--选自王志勇《基督教圣约世界观神学原理传习录》预设是思辨理性即不能不能够证明其成立,也不能证明其不成立,但却实践理性所必需的命题。此处我们提出四大预设:法律的有效性、意志的自由性、上帝的存在性和灵魂的不朽性。神学不是为上帝解决问题,而是为人自身解决问题。人自身的问题不是存在与否的问题,因为人已经存在,我们已经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
[31]
[32]
[33]
[34]
[3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