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性的世间

我旅经这红尘,因着一株带露的白莲,而停留了片刻 。。。
个人资料
平等性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修行的一点体会(上)

(2022-03-17 08:55:00) 下一个

 

有一些朋友修行的时间不短了,却总觉得自己提高不大,还是感觉经常受限于妄念。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反应,是我们每个人修行中的真实体悟。我自己的体会是,修行的路漫长曲折,这最开始的第一步就是修心,而修心首先就要诚于心。有了这第一步,就有了超越自我的基础。

讲到修行,第一步就是见地,也就是自己对世界,对万物,对佛法的认识。讲到佛法,当然就会讲到空,性,相。什么是空性呢?空性不可说,因为它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和概念,但是佛经里偏偏又处处说空性,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喻,这是我们可以相互交流和理解的手段和法门。能够明了言说的局限而又能很好的利用它,正是修行人的修法态度。

曾经有师兄以水为例来形容空,性,相。首先,指出水的体 “天下众水之根本是水分子, 此其不可变不能变者,是为水之”体“。”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在两百年以前,没有人知道分子的概念,但是佛家在几千年前就提到了极微的概念,认为万物的体是空,是极微,是不变的。我们现在当然知道分子并不是极微,不过,以看不见的水分子比喻水的体,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喻。所有的水都是这个体的具体表象,纯净水,污水,河水,海水,水分子是它们共同的基。回到大千世界,空就是万象共同的基。

再到性,同样用水来做比喻,有师兄认为性就是指水本事的性能。我的理解则是有点不同的,我觉得空性中的性不是指水本身的性能,而是指水分子这个水的体的功德。水本身的功能,像流动性,粘性,表面张性,等等,都是水自身的性能。而空性中的性是不同的,它是空这个本体的功德。我以前说过,空性中的性也是超越我们的想象和概念的。实在要说,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现分,明分,和觉分。

现分,是指令万物万法显现的功德,可以理解为所有时空中周遍存在的生机。注意,生老病死,花开花落,都是生机。现分是无处无时不在。以水做比喻,就是指水分子能聚合为水。

明分,是指生起的万物万法皆有不同,这种不同不含主观判断,纯粹是客观存在的。以水为例,我们讲每一个小水滴都不同,每一片雪花(也是水)都是不同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觉分,这个和我们的修行有关了,是指凡是世间有生命的个体,佛家叫有情,都有认识现分和明分的功能。这里讲一切有情,包括六道众生,当然也包括佛。因为大家都有觉分,所以一切众生平等。佛有觉性,一切众生自然也有觉性,这个就叫做平等性。所以佛能觉悟,我们也能觉悟。这个不太好用水来比喻,大家知道我的意思就可以了。

最后说到相,如果以水喻相,水其实也是千变万化的,有固态,液态,气态,不管是哪种态,都不是它的本体。但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些千变万化的态(相),都是空性的显现。水的变化是不断的,可以比喻无始无终的无生。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态,什么样的变化,对水的体,对空性,都是没有任何损失的。这里也正好讲讲为什么性并不是水本身的功能,像流动性,粘性,表面张性这些,因为这些功能在不同的水的状态是会改变的。比如说,固态的水就没有了流动性。但是,空性的性,是不会受相的状态所影响的。

也有些师兄希望我讲讲用。说到用,我一般都是着重将空,性,相的三者合一和不一不二。如果一定要单独讲用,可以理解是空性如何作用于相上。比如说觉分,其实也可以说是觉性,觉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现分和明分的功能,进而超越对世间万物的执着,这样的用,是我们可以觉悟的基础。

这都是关于见地的。有师兄问,如果我们已经有了见地,到底该如何脱此凡夫心性,而得生死解脱?首先,思想是识,它是我们有情的功能,但是,和所有的相一样,它也是空性的显现,是具足空性圆满的。也就是说识本身就是空为体,性为用的,现分,明分,和觉分一分也不缺。如果我们沉迷于识本身,见不到空性的本来面目,并不是说本来面目不存在,只不过,我们的意识,落在了相的这一边而随波逐流。生与死也是一样,生死都是相,也都具足空性圆满,如果我们为生而欢,为死而悲,见不到空性,我们同样是落了边。其实不论是在生老病死的任何一个状态,空性从来不离。如果明白了这一点,还有什么畏惧,还有什么局限,这就是自由的境界,就是生死解脱了。什么是智?这就是智了,它和识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从来没有分离。

现在我们知道了思想是识,是我们有情的功能,也是相的一种。但是,和所有的相一样,它也是空性的显现,是具足空性圆满的。而智和识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从来没有分离。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多修行者还是很苦恼,觉得自己陷在了识的层面,无法超越。这个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到底该如何转识成智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智。在佛家的道名言里面,有时候讲智是正等觉,有时候讲智是无漏的思想。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简单的说,就是见到了第一义。

这里有一个很常见的误区。我们很多的修行人都认为自己已经非常明白第一义,只不过是在修行上还没有跟上而已。其实,什么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见第一义。如果已经洞察了第一义,那还有什么好修的,您已经开悟了!三千大千世界,三界六道,任运圆成,和释迦牟尼是同样境界了。而任何的修行,都里多余,都将成为杂染。既然说到释迦牟尼,我顺便多讲一点题外话,聊一聊关于佛法和经论的问题。有些人认为佛经就是佛的最高旨意,佛法就是佛所明示的最好的修行之路。我的看法有点不同,我相信释迦牟尼是觉者,我也相信这世间和超世间有着无数的觉者。但是,不管他们是不是觉者,只要他们写出来的文字,讲出来的道理,都是方便门,都不是第一义!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语言和文字都是有局限的,而第一义是超越所有概念和分别的,是不会受任何局限的。当然,佛法和经论都是非常宝贵的觉者智慧的分享,它们是可以帮助我们接近并最终觉悟的。但是,最终的觉悟还是要靠自己!那具体该怎么修行呢?留着下一篇再讲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修行的一点体会(下)

佛家的见地

施茶婆子的神通

这世间究竟有多少佛?

万物的本质,觉悟和解脱

死亡之后,新生之前,那一段灵魂的历程

生老病死

打坐的正确姿势,好处,和一些切身体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6)
评论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天下本无事2006' 的评论 : 师兄说得非常好!我很赞同您的见地。是的,我们所说的贪嗔痴,其实都是指的心识的范畴。但是,如果从胜义的角度来看呢,哪里有贪,哪里有嗔,哪里有痴?贪嗔痴都是空性的自显现,本具圆满。只不过我们一旦执实了这样的心识,就落了边。

修行的路,其实无所得,只不过是解放自己的心性,真正见到第一义,体会胜义世俗不一不异的境界。
天下本无事2006 回复 悄悄话 佛经说:一切唯心造。修行人体悟到的第一义谛(也就是空)和我们凡夫的身心世界都出自一心。既然都出此一心,那第一义谛(性)和万事万物(相)就是平等的。知道了这个义理, 修行时有妄念和没妄念就是平等的。妄念是由缘起的法则而生灭。同样清净的境界也遵循这一法则,也会生灭。修行人会觉得妄念是不好的(嗔),而定境是好的(贪)。这样的态度是颠倒的(痴)。修行就是练习对所谓好的坏的都不在意。用一个方法,比如念佛,数息,不管有没有妄念,一直用下去。而不在意有没有进步(好境界)。这是我对修行的见解。和师兄分享。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山韭菜' 的评论 : 谢谢韭菜!祝吉祥如意
山韭菜 回复 悄悄话 都是真实的人生感悟,感谢分享!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哈哈哈,不深奥,不深奥。其实这就是一种世界观,以及如何超越自我的一点体会 :)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1

我也要慢慢学习,确实有点深奥啊!:)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暇西周末愉快!
xiaxi 回复 悄悄话 于我太深奥了,得慢慢学习。
平等兄周末快乐!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姗姗d来迟' 的评论 : 多谢了,祝周末愉快!
姗姗d来迟 回复 悄悄话 很深奥,留着慢慢读…:)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北欧风轻雨绵' 的评论 : 北欧周末愉快!
北欧风轻雨绵 回复 悄悄话 高深!得精讀:)平老師週末愉快!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王妃老姐开玩笑了,我们不吃饭行吗?我们停止思考行吗? :) 祝周末愉快!
黑贝王妃 回复 悄悄话 有点深有点玄,我不修行行吗?:)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哈哈哈,俺觉得俺已经写得够通俗了 :) 这样吧,我看过一本算是深入浅出的,叫《生死的禅法》,是一位叫谈锡永的居士写的,文笔非常好,值得一读。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平等,帮我推荐一本佛教书吧,中等水平的,太浅了没兴趣,太深了,看不懂。谢谢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