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性的世间

我旅经这红尘,因着一株带露的白莲,而停留了片刻 。。。
个人资料
平等性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施茶婆子的神通

(2022-01-21 08:04:16) 下一个

最近有网友贴了一个禅宗公案。讲的是唐朝年间,一代禅宗大师马祖道一的三个徒弟,宝彻禅师,南泉普愿,和归宗智常结伴出行。他们在路上碰到一个老婆婆,宝彻禅师上前问路:“请问施主,径山路向甚么处去?”老婆婆道:“蓦直去。”

这位婆婆明显是高人!

于是宝彻禅师接着问:“前头水深过得否?”

老婆婆答:“不湿脚。”

问:“上岸稻为什么这么好,下岸稻为什么又哪么差呢?”

答:“总被螃蟹吃却也。”

宝彻禅师接着问:“禾好香。”

答:“没气息。”

问:“婆婆住在哪儿啊?”

答:“只在这里。”

宝彻禅师三人无言。因为一路劳顿,饥渴难耐,三人在一个路旁小店歇息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这个老婆婆竟煮了一壶茶,并带着三只茶盏走到了三人面前。老婆婆沏了茶,把茶壶和茶盏放在桌子上道:“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

宝彻禅师三人面面相觑,正在寻思该怎么应对之时,老婆婆却看不下去了,她上前道:“既如此,哪么就请你们看看我这个老太婆在你们面前卖弄一下我的神通吧。”说完,老婆婆拈起茶盏然后把茶倒掉,随即转身走了。

这一宗公案,自古以来有很多的解答。到底该如何应对施茶婆子出的难题?还有就是这位老婆婆到底有没有神通呢?

先来说说对最后吃茶这件事的应对。其实,怎么样应对都可以。可以端起茶来就喝;也可以微微一笑,纹丝不动,静观老婆婆接下来的表演;也可以回请老婆婆喝茶;还可以将茶倒了,就像老婆婆后来做的那样。而最不济的,就是三位禅师当时的反应,面面相觑,犹豫不定。

学佛也好,修行也好,其实都是先修心,再行道。怎么修,因人而异,也没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门。但是有一点,当真正建立起了自己的见地,就不要再犹豫。所谓不动金刚,其实指的就是自己的心。

当然,空性圆满,任运圆成,每个人的反应都可以是不同的。如果换做是我,既然已经渴了,我会接过茶盏,一饮而尽,然后,站起身,鞠个躬,向老婆婆道声谢。老婆婆如果问我神通的事,我会答她,“神通不神通,都是障眼法,本性皆为空,吃茶何相干?婆婆煮的一手好茶,多谢了!”神通的事情是这样的,神通还是虚相,是有局限的,绝不是本来面目。而且神通是相对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比如说,和蝼蚁相比,我们就具极大神通。同样的道理,以我们的眼光看天神,他们也具有极大神通。但是,天神和我们是一样的,都没有解脱。

再聊一聊这位施茶婆子的修为。我觉得老婆婆的境界非常高,她这里用的是一个破字诀。这破字诀,金庸也曾经用过,大家还记得独孤九剑吧?破剑式,破刀式,破气式,招数的确犀利,和佛家的中观应成派有异曲同工之妙。中观应成派主张一切皆空,具体修行的法门就是归谬法,“随应破而成”,以一法不立的立场破斥所有宗派。当破尽一切以后,自然为空。

这个法门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特别是对破除我持我慢,非常有效果。但是,它是不是一个究竟的法门呢?我读的书比较少,觉悟也低,但是,我觉得,破尽了万物,还有千万物;破尽了所有的概念,还有破之本身不空。更重要的,空性相本为一体,不一不异,胜义世俗从不分离,如果真的破尽了一切相,那反而会落到了空边。所以对这位施茶婆子,我的看法是,境界非常高,到底不究竟。

最后讲一讲禅宗的公案。我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一些禅宗的故事或是公案。禅宗公案,微言大意,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讲的一个意思,那就是离概念,离分别。为什么在很多公案里,问答的双方好像都是在自说自话,答非所问?其实这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摆明了立场,让大家明白,话一出口就会落边,而一旦问到某个具体的问题就会局限于概念。

要想打破这个概念的束缚,有一种方法是当头棒喝。但是,具大根器的人并不多,很多人被一棒子打蒙了,或是打怕了,更是于佛无缘了。还有一种就是缄默,让问问题的人自己去认识概念和分别的局限。当然,打哑谜也要看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耐心,有智慧去领悟的。

所以用的最多的办法,就是跳出问题本身,或是说一段开放性的话,挑明相为心生,变化无常;或是直指人心,揭示非空非有,不一不异的道理。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做也有弊端,那就是会产生很多的歧义。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是有局限的,也是多义的,同一句话,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示意。

我自己的态度是有些不同的。我觉得如果有了问题就应该问出来,有些问题可能还没有好的解答,不过,在很多的时候,对一个具体的问题,道理是可以直接讲清楚的。当然,能够直接讲出来的道理往往都不是究竟的道理,但是,也好过不懂装懂,胡乱琢磨。讲清楚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强调这种解答的局限性,我想,对提问题的人来说,帮助会更大一些。

我觉得修行是一件扎扎实实的事情。自己的见地在哪里?是不是有所提高?仅靠讲一两句禅语,打一两个比喻,或是引用几句经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到底心安吗?如果没有,是什么地方想不明白,为什么想不明白?在修行的时候,完全放松自己,不要被这些问题束缚。但是,当在禅定之后有了觉受,把这些问题拿出来,解决一个是一个,抉择和决定自己新的见地。这样的超越和提高,才是比较稳固的。

当然,也有机缘巧合的时候,一次契机就能解决很多的问题,这是有先例的。比如说六祖慧能,他听了一遍《金刚经》就悟道了。大家其实可以想一想,他在这之前,该是问了自己多少的问题,下了多少的水磨功夫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4)
评论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xyz' 的评论 : 有道理!
cxy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三世缘' 的评论 : 随命的波逐运的流…

回复 'cxyz' 的评论 :

由心而动, 心安为平。 无为而治,随波逐流。参透自己,便为神通。
-------------------------------------------------------------
随波逐流?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对,这就是我最开始起的题目 :)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1

题目变了?:)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我觉得不是随波逐流,而是任运圆成!

===================
'三世缘' 的评论 :
随波逐流?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三世缘' 的评论 : 破字诀是相当犀利的法门。不过,要见本来面目,需要破尽一切概念,我觉得可以从破我与无我开始。
三世缘 回复 悄悄话 平等性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4:55:03
回复 '三世缘' 的评论 : 什么是本来面目呢?我觉得是非空非非空,非有非非有。简单一点说,就是无分别,无概念。 当然,我现在写的诠释和说明,都是概念,都是名言,最后还是需要大家自己的理解和现证。而现证的过程,就是一个离言的过程,不要持有,也不要持空;不要持非有,也不要持非空;不要持非非有,也不要持非非空。真正的本来面目,是无分别,无概念的!

----------------------------------

父母未生时的本来面目是如何?可以用您提到的“破字诀”来回答吗?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三世缘' 的评论 : 什么是本来面目呢?我觉得是非空非非空,非有非非有。简单一点说,就是无分别,无概念。 当然,我现在写的诠释和说明,都是概念,都是名言,最后还是需要大家自己的理解和现证。而现证的过程,就是一个离言的过程,不要持有,也不要持空;不要持非有,也不要持非空;不要持非非有,也不要持非非空。真正的本来面目,是无分别,无概念的!
三世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xyz' 的评论 :

由心而动, 心安为平。 无为而治,随波逐流。参透自己,便为神通。
-------------------------------------------------------------
随波逐流?
三世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三世缘' 的评论 : 这里的关键,是“我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没有我和无我的概念的,如果还存着我或是无我的执念,是见不到本来面目的。

-----------------------------------------------------------
哇塞,您的境界也很高啊,已经破除了“我”的概念。
那么请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xyz' 的评论 : 网友说得非常好!修行可以说就是修心,心安即平,何须神通?
cxy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三世缘' 的评论 : 佛祖告诉我们,我们的住行坐卧都是神通,都是自性在起作用。我们的自性和佛祖的自性是一样的,
+10
由心而动, 心安为平。 无为而治,随波逐流。参透自己,便为神通。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三世缘' 的评论 : 这里的关键,是“我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没有我和无我的概念的,如果还存着我或是无我的执念,是见不到本来面目的。
三世缘 回复 悄悄话 平等性 发表评论于 2022-01-22 11:18:23
回复 '三世缘' 的评论 : 网友说得非常精妙!是的,我觉得这位施茶婆子的境界是非常高的。不过,就是有些太霸气了一点 :)

————————————————————————————————————

借您的话题也问一句: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uoke001' 的评论 : 哈哈哈,求道的时候,想得很多是非常正常的。只有全部融会贯通了,才会回到那一份平常心。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三世缘' 的评论 : 网友说得非常精妙!是的,我觉得这位施茶婆子的境界是非常高的。不过,就是有些太霸气了一点 :)
guoke001 回复 悄悄话 雁过深潭,雁去而不留影。
几个和尚想的太多了。
三世缘 回复 悄悄话 其实婆婆始终在提示他们:
“请问施主,径山路向甚么处去?”老婆婆道:“蓦直去。”--息下妄念
“前头水深过得否?”老婆婆答:“不湿脚。”---息下妄念,湿脚也好,不湿脚也好,不要住着,放下就好;
问:“上岸稻为什么这么好,下岸稻为什么又哪么差呢?”答:“总被螃蟹吃却也。”----问的人分别心太重,妄念太多了
宝彻禅师接着问:“禾好香。”答:“没气息。”-----放下对香气的执着
问:“婆婆住在哪儿啊?”答:“只在这里。”------闲言碎语妄念太多了
“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什么是神通?佛祖告诉我们,我们的住行坐卧都是神通,都是自性在起作用。我们的自性和佛祖的自性是一样的,可以起各种妙用,我们凡人因为视自己的身体为自己,受无明熏染,为习气所迁,所以我们的自性所起的妙用费用有限,怀抱宝珠而向外另求什么神通。三个和尚们亦是如此,所以婆婆就把茶倒掉,提醒他们回归自性。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兵团农工' 的评论 : 网友很敏锐,这个问题非常深刻!原始佛家的结集,是没有普度众生这样一个专有名词的。其实中土禅宗的明心见性,也是强调个人的修行。我本人觉悟低,觉得能够把握自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在别人没有需要的情况下,去强行的普度众生,我是不会去做的。
兵团农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平等性' 的评论 :
谢谢回复。
查网上介绍,小乘的作用,是个人修心养性和渡很少些人;
据说印度人不搞大乘佛法,
有点像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
要“普度众生”,跟解放全人类差不多。
是不是这样?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兵团农工' 的评论 : 网友说得是有道理的。我们中国的玄学,和佛家的理论,似是而非,如果搞在一起,很容易迷惑人。
兵团农工 回复 悄悄话 传入中国的佛学,可能加入了中国的玄学,
搞的高深莫测。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我就是因为还不够静心,所以才多多修行呀 :)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哈哈哈,我怎么觉得已经写得够通俗了。不过,有些道理真的是需要好好想想才能自己悟出来的,别人说得再多再玄妙,也只能做参考。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reemanli01' 的评论 : 俺古文底子不算太好,这半文言,半俚语的话头,很多都难以理解,也懒得去理解。不过,我相信一点,没有什么武功秘籍,别人说得再天花乱坠,还是得自己老老实实的的悟道。
xiaxi 回复 悄悄话 现在信佛的年轻人不多,你大概是比较静心的人吧?
谢谢留言鼓励,周末快乐!
黑贝王妃 回复 悄悄话 被你的故事绕进去了,我还是做个俗人吧!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平等性' 的评论 :
神通这个事儿确实,据说有些饿鬼道的人能看见人吃饭,他们吃饭是吃不下去的。所以他们看见人轻松就把饭吃下去,觉得很惊讶,认为人有神通。所以那个婆子说,有神通的人吃,当然只要能吃下去,就算有神通。

-------
关于公案,我觉得临济的话是有具体内容的,每句话代表不同的层次。
《临济录》中两次提到“三句”,现按照出现次序引录如下:

上堂。僧问:如何是第一句?

师云:三要印开朱点侧,未容拟议主宾分。

问:如何是第二句?

师云: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

问:如何是第三句?

师云: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借里头人。

师云: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如真正学道人,念念心不间断。自达磨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惑底人。后遇二祖(按,慧可),一言便了,始知从前虚用功夫。山僧今日见处与祖佛不别。
若第一句中得,与祖佛为师;
若第二句中得,与人天为师;
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格利' 的评论 : 哈哈,佛法无边,周末愉快 :)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姗姗d来迟' 的评论 : 多谢姗姗妹妹,祝身体健康!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哈哈哈,喝茶喝茶。周末愉快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禅深似海,佛法无边。喫茶喫茶。
姗姗d来迟 回复 悄悄话 深奥的故事,看似简单的道理……谢谢博主分享这篇好文!
dhyang_wxc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哈哈哈,能够讲得出这样神通道理的,就算是疯婆子,也是值得交一交手的 :)

哈哈,開玩笑的。你講的真神通即不神通。我也認為是正解。喝茶喝茶。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reemanli01' 的评论 : 什么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公案言简意赅,可以激发我们思考。但是,公案本身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很多人乘机浑水摸鱼。可是问题在于,修行是很个性化的东西,能够欺骗别人,我们能够欺骗自己的心吗?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reemanli01' 的评论 : 我自己的理解,公案不是我们的高考试题,用来衡量我们的见地。公案是为了激发我们的思考。佛家的哲学体系和西方建立在标准定义和逻辑上的哲学体系是很不一样的,佛家的核心思想是离言,也就是离分别,离概念,离开相对性。而我们所有的文明,文化,书籍,知识,都是建立在概念和分别上的,这样就有了一个巨大的矛盾。而公案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让大家认识到,有一种不一样的方法,去离言,离概念。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个人理解,公案类似视力表,如果修到了,视力到了那个程度,自然能看清触,那个字是在说什么,
没修到,而听别人讲解佛法的某些结论,类似背视力表。听上去是一样的,其实视力不一样。

所以也有那种故事,对答如流,但是师父就是不认可。因为师父知道他不是自己看见的,是背来的。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二胡一刀
中国没有系统的哲学,所以搞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公案,最后还是一头雾水,并无太大帮助。
=============
公案不是哲学,不是人通过读公案而开悟。
公案多少有启发作用,但根本上各种层次的开悟都是要修后得来的。
公案更好的作用是用来做QC(质检)的,修到哪个程度,就自然能看明白哪个程度的公案。

看不懂没关系,不能强行理解,听别人讲太多,就是知解,是有害的。

就是六祖说的,见就是当下见,不是通过思考推理来理解。那是不同的。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多谢晓青姐。好,俺踊跃报名!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二胡一刀' 的评论 : 您说的很有道理。是的,《五元灯会》里的公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也没个系统。不过,我们现在再来看这些公案,其实是可以先树立起自己的哲学系统,来分析它们的内涵。我写了一系列说禅的文章,其实就是希望用自己的理解建立一个系统,来有条理地整理一下佛家的哲理。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平等性' 的评论 :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41038/202201/18398.html
邀请你来参加活动!
二胡一刀 回复 悄悄话 中国没有系统的哲学,所以搞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公案,最后还是一头雾水,并无太大帮助。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新中美' 的评论 : 也有可能。不过,这是好几百年前的故事了,不知道当时的方言和现在的有没有很大的区别。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对呀,我是佛家弟子,好多朋友都知道啊。祝周末愉快!
新中美 回复 悄悄话 为啥读着感觉是老婆婆在用方言谐音梗呢?
多伦多橄榄树 回复 悄悄话 你信佛教的吧!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pot321' 的评论 : 其实,这个世间什么样的人都有。身披袈裟而不修心的人,当然少不了。不过,又如何,我们自己能够心安,就挺好了 :)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哈哈哈,能够讲得出这样神通道理的,就算是疯婆子,也是值得交一交手的 :)
spot321 回复 悄悄话 “学佛也好,修行也好,其实都是先修心,再行道。” 但愿现在的那些身披袈裟的人都是真的修过心的。~~ 谢谢介绍佛教修行之道!祝周末愉快!
dhyang_wxc 回复 悄悄话 這個婆婆別是個瘋子吧?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嗯,多谢晓青姐通知,哪里有活动?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梅华书香' 的评论 : 多谢梅华!祝周末愉快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来参加活动!
梅华书香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