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费明

家居加州种菜养花天天做饭偶写文章
博文
3.7奶奶的手镯早晨,奶奶打开梳妆盒,四边长锈的镜子映着我那长着雀斑的脸和她那菩萨一样笔直的鼻子,月牙一样弯弯的眉眼。镜子里的她拿起篦子,一下又一下地篦着头发。缎子般光滑的头发像浪花一波又一波拍打着她的前胸,散发出桂花油的浓香。头发篦好了盘在脑后,挽个发髻罩上黑色的网罩,穿一根骨针固定。然后拿出一小瓶刨花水,倒出一点,搓匀了涂在我头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3.6维多利亚花园戈登堂前矗立着一座五米高的“欧战胜利纪念碑”,仿照伦敦怀特霍尔街纪念碑的设计,庄严肃穆的方形基座,两侧饰有石雕花瓶,中间有个浮雕十字架,一个执剑的英雄雕像高高伫立,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西方的文明。这座纪念碑不仅纪念历史,更诉说着那些遥远战火中不曾被遗忘的荣光。纪念碑的后面是维多利亚花园,这片花园由英国殖民者精心打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3.5长大了做什么? 我们家的小人书不少,彩色的只有苏联影印版《我长大了做什么?》。翻开书,第一页写着:“人一天天长大,总有一天会长到十七岁。” 我长到十七岁做什么呢?于是我去问奶奶。 “长到十七岁当兵。你表伯文静得像个姑娘,都能参军入伍当将军,你天生就像三板斧的程咬金,更该效命疆场,抛头颅洒热血。” “为什么要我去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3.4王九春节后曾祖母带堂兄上海,他要开学上课了。我和姐姐也要回学校,她上三年级,我上幼儿园大班。我们都在正德少年教育中心,上下学有些距离,往返乘包月的三轮车。蹬车的王师傅很仔细,赶上雪雨就放下棉帘子,即当风又保暖。可我觉得车厢里又黑又闷,我钻出去,左手拽着姐姐的裤角,右手比划成手枪,一路上寻找逃跑的美国特务。那时中美战争刚结束,全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3.3曾祖母我盼着老太太来,天天趴在窗台上张望。窗外枯黄的草地里,成群漆黑的乌鸦扑棱棱起飞,波光粼粼的海河上,几只雪白的鹭鸶掠过水面。日复一日的张望,终于等来了新年的惊喜——老太太来了。曾祖母光绪二年即1876年出生,拍这张相片时,她78岁,和我现在的年纪一样。照片中的她穿着大襟棉袄,背微微弓着,沉静而慈祥,仿佛经历的风霜从未动摇过她内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3.2戈登堂 紧挨着利华大楼,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筑——戈登堂,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即位五十周年而建。青砖外墙,垛口屋檐,八角楼塔,气势宏伟,古色古香。远远看去,仿佛小人书里童话故事的城堡,显得庄重神秘。 奶奶对这座建筑的来历一无所知。她说:“这些洋楼建得气派,可谁出的钱、啥时候盖的,我可说不上来。” 一次在利华大楼的前厅等电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有关利华大楼的记忆中,邻居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多年后,我竟然发现和两个邻居失之交臂…… 生活里,小概率事件却经常发生,比如同样的上海出生、幼年到天津、跟我同岁,在天津耀华中学同班、后来北美完成学业,更稀罕的是他居然还是利华大楼的邻居。 我俩一起在利华大楼住了两年,后来又同在耀华中学三年同窗,不能说没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那时利华大楼才落成不久,粉刷油漆完好如初。门外是小桥流水的维多利亚公园,楼内电梯电话热水煤气,如此安逸方便,房租当然令人咋舌,每月每层600万人民币,差不多五十两黄金。 父亲租了第六层,一个单元的,戴家的德昌贸易公司,一个单元自住,一个单元会客厅和餐厅,我们和写字间的几个先生在那里吃饭。 房租交给一个头上缠着红头巾的印度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947年清明,上海蒲石路沪江别墅 几十年人生路,常有挫折,备感困顿,每当大无可如何之日,耳边就会响起劝勉和希望之声:始终做一个好人,尽限发挥潜能,就不枉为母带你来世上这一遭。
上海,1951年初夏 三家Siblings(XDJM)前排左一就是费明。那时NNLS好像都穿偏带鞋 “我从哪里来?”这个四岁时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七十多年过去,还是没闹明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A传说 奶奶是知识的源泉,我经常问她各种各样的问题。 “您放下滚烫的玻璃杯,干嘛捏耳垂?”“因为耳垂最凉。” “您摸黑灌暖壶,怎么知道灌满?”“听声音越来越高,就知道要满了。” 一天,不知道犯了什么邪,我突然问:“奶奶,我怎么来的?” 奶奶听了一愣,过了好一会儿才说:“你怎么来的?这得从头说起。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