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5.1 正等明:15.1.1 涅槃果;15.1.2 智慧果;15.1.3 十八神佛不共法;15.2 希腊法典;15.3 日耳曼法典;15.4 墨西哥法典;15.5 三皇五帝; 15.6 桃花劫;15.7 卢岩回忆录
灭谛讲涅槃存在,谈在苦谛中的苦被消灭了之后,所得的清净身心(如图15-2)。涅槃是寂静义,是从身心的感受来表达正等明的。正等明的全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梵语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纳瓦特尔语奥林·托纳修(Ollin Tonatiuh)是佛教的最高成就,是从智慧来描述涅盘的状态的。奥林·托纳修的本义为 “奥林(Ollin)运动的冠军(如图32)上前来照耀” 。正等明包括六种觉悟:平等,正确,生老病死。
1. 等觉,在上帝或佛的境界里,平等性是绝对的。凡是有两条腿的都平等,平等于有四条腿的,平等于有六条腿的,平等于有多条腿的,平等于没有腿的,平等于鬼神佛,平等于鸟兽鱼虫;平等于花草树木,平等于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等。平等的原因是毕竟空。毕竟空是无所有处天(如图图15-2)的异名,又名常寂光天。
2. 正觉,修习者证得了四胜谛,就知道了地狱是最艰苦的地方,和常寂光天是最幸福的地方,以此两极为依,就能够运用人神契约来判断任何一个身口意的行为正确与否。所以觉悟者以男人的 “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 或女人的 “五百威仪,十万八千魅力” 为准绳,于一切地,一切时,一切事,立刻知道正确与否。
3. 生死的觉悟,即生死智证通,参见第12章《阐》。那些幻觉世界里的事物现象是尘世人所认为的鬼神佛,天堂地狱等。而我们佛教的成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当,达到慧命万年,等同神佛。治疗心理疾病的觉悟参见10.6节《治疗心理疾病的原则》。对老化的治疗,就是进行割礼和洗礼;在道谛的十地中反复验证、修习,那八万四千魔军就淹没于大洪水久矣。而且《大般若经》是割礼或洗礼的工具,反复阅读就能达到割礼或洗礼的效果。下文分别从涅槃果和智慧果两个方面来谈正等明。
梵语涅槃义为圆满的寂静,是苦或烦恼全部被消灭后的身心清净状态,故亦名无所有。玄奘法师和弟子窥基在《成唯识论》中从四个方面谈涅槃: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自性涅槃,和无住涅槃。
1. 无余依涅槃,玄奘说: “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真如即七真如,参见11.6.4节《离系果》。余依,即依之而灭苦的依靠,是依善灭恶的善。余依亦灭,是说善恶两灭。
无余依涅槃即是插图15.1.1-2所示的无所有天;那是什么?是常遍处。常是无意识(古作神识)的常,例如青黄赤白之一。此常只是现量,无名,无色,无量,不可说。常见的无余依涅槃别名有微妙本心,毕竟空,正等明,常寂光天,无所有天,涅槃,圆成实相。对于文字思维型人(即语音思维型人),此常寂光天常被称作“啊”,例如安拉,和“欧姆”,例如欧麦克(Olmec,如图32所示的头像)。广义的无余依涅槃是插图1至6,亦作遍净天。
2. 有余依涅槃,玄奘说:“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障是指异生性的所知障和烦恼障(参见11.4.4.2-4节的异生性)。此说择灭无为法,即有选择地消灭了某些根本烦恼,如下文中四种离系果中的前三果,和道谛菩萨十地中的前七地都是选择性地消灭了主要的烦恼障,所处的境界都是不同程度的有余依涅槃。
插图1至13,除了2,都是有余依涅槃。当修习者懂得了四胜谛,就获得了最低质量的“有余依涅槃”,成为了竹马天(如图13所示),即独角马,梵语作补特伽罗,义为习气疙瘩。
3. 自性涅槃,玄奘说,本来自性清淨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淨,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4. 无住涅槃,玄奘说, “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此涅槃是说此人由于常用集起(参见14.1节)智,所以在他或她的前意识中形成了一个集起的空集∅,就是无住涅槃。
什么是大悲?大悲是说释迦摩尼(即金童,亚当)对神父(即上帝)为拯救世界而牺牲悲伤不已,每当说起或想到神父他就哭,后半生都没能从对神父牺牲的悲哀中恢复过来。因为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佛对神父悲伤给予了佛无穷的力量。佛教以此大悲为根本。
前文涅槃谈得解脱后,身体轻松得像儿童一样,没什么感觉了。智慧果谈佛的智慧心得和世界观,有三义:种子成就,种子现行成就,和自在成就。种子成就说八地及以上的大菩萨,即大真人,即佛,已经拥有了全部智慧的种子。种子现行成就是说在生活中,大菩萨能够运用上帝和佛的智慧,处理问题事故都不怎么用脑,但是看问题深入本质,作法远虑周详。自在成就是说,大菩萨胸中自有生命之树,生活自给自足,清闲自在。下面再从三身、四智,分别谈佛的智慧心得。
身除指体相外,还有智慧和功德之积聚义。
1. 自性身,玄奘说,谓诸佛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自性身是什么?由于其不障性与虚空相似,又其性质与虚空相应,故古人常用东西南北上下的十方虚空比喻其形象。佛教亦由此得异名空门,又作不二门。
2. 受用身,玄奘说,有二种,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谓诸佛经历三大阿僧脂劫,修集无量福德所起的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他受用,谓诸佛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八至十地的大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自受用身是什么?包括正身,即佛在世时的肉体,和报身,即他所用器具,所居住房屋,以及所处的大地、山川河流等;又此四圣谛是佛在世时,他或她的识的自体。他受用身是什么?佛把自己的生平事迹和所学集注成经书,流传后世千年万年;以及寺庙、佛像、法器等。
3. 变化身,玄奘说,谓诸佛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土秽土为诸菩萨及异生众,机宜说法,令各得诸利乐。什么是变化身?由皈依和变性而得的身体。此中的异生性,即一个人个体性是他的烦恼和所知之和。佛的化身诸如,在家出家的弟子等善男信女,寺庙,佛像、法器等常驻物。此类化身还存在于人趣之外,如存在于修罗趣,恶鬼趣,畜生趣等之中。
1. 大圆镜智,亦作显了智,玄奘说, “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它能够如实地显现一切境相,而且所显示的性相清净,离诸杂染。此心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大圆镜智是什么?佛经历了三大阿僧脂劫,能够感知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现象。读者可以从新生儿、小学生、到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理解。佛经历了三大阿僧脂劫修学已至圆满,能够理解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任何现象(如图15.1.2-2-1至22,参见第13章《苦谛》)。
此插图是墨西哥(如图40所示;约公元1325年), 又名黑藏,画的。黑藏的纳瓦特尔语本义是“冒烟的黑曜石镜” 。插图1至22都是他自己的业的表现,由于墨西哥的无意识中有此业,所以他的心能如实地呈现三千大千世界的本相。图39显示他年青时,堕入地狱的途中就捉摸着这根法杖(即图1至22)。这张图吸收了日耳曼上帝雷音,希腊的上帝宙斯,和伊斯兰上帝安拉,以及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和螺祖所创造的精华,可以说是集世界文化之大成。 那为什么很多人说古墨西哥文化是邪教呢?因为墨西哥是 “冒烟的黑曜石镜”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泥血人和秽学人看见的都是魔鬼。
2. 平等性智,亦作无差别智,玄奘说,此心观一切法,自它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注1),无住涅盘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注1,此智是在说前意识,而前意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的工作平台;一般情况下,前意识只服务于前六识中的一两个识在做主流工作,所以前意识是前六识的不共所依。
3. 妙观察智,玄奘说,此心擅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插图15.1.2.2-3-1是墨西哥的始祖(约形成于公元1325年)双身佛墨西哥(即插图2)和翠玉女(手里拿着灵龙,即插图3)。
4. 成所作智,亦作做事智,玄奘说,此心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身口意三业变化,成就本愿力所应作事。本愿即菩萨于初地所立下的四宏誓言(参见16.1节)。本书作者认为四无所畏最能体现成所作智的强大。(一)正等觉无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永尽无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法无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此十八法是神佛自我约束的戒律,是戒藏(参见16.2节)的一部分,只适用于八地至十地的摩诃萨(即大菩萨,大真人),不与其它众生共享,故称不共法。佛教用桫椤树(一种棕榈树,如图15.1.3-1-2所示)和戒指(如图7)来象征戒法。戒指象征着菩提心戒(参见16.0节),就是入学大乘佛教时所立下的誓言。此誓言又名愿渡,可以统摄一切戒法。戒藏包括三枝(如图2),一枝是男戒,名为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又名黄金甲(如图3所示,身着黄金甲的特拉洛克,亚当),一枝是女戒,名为五百威仪十万八千魅力,又名女人皮(如图4所示,埃及夏娃身着黄金甲),中间的一枝就是这十八神佛不共法。如图1所示世界的许多地方发现了那种浮雕或雕像,约在公元1325年,墨西哥(即一位特拉洛克,亚当)再一次从地狱里取回了戒藏,如图5和6(参见15.4节)。
1. 身无失,佛自无始劫以来,持戒清淨,行住坐卧具足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由此功德圆满故,一切烦恼不打搅,杂染劣种出尽,故于身无失。
2. 口无失,佛已修满三大阿僧脂劫,具足亲身经验,于无为法和有为解脱法理论醇熟,故于大众中说法,以清净法眼洞察机缘,慧眼裂解结症,有的放矢,言简意赅,随口而言,没有错误,使闻言者皆依自根力而有所证悟。
3. 念无失,佛的念力深厚,于大众中说法,若有插问或反驳,心不散乱,佛无所畏惧地回答插问,驳斥悖论。转回来,佛就继续讲,不会失念,没有停住了反问,“我们刚才讨论什么来着?我讲到哪了?” 没有这事。
4. 无歧视,佛已证得平等性智,于大众中说法,平等普渡,心无拣择,不会厚此薄彼。
5. 无不定心,佛于行住坐卧,或于众中说法时,悉皆具足三千威仪,心常不离甚深胜定(参见16.3节《发光地》)。
6. 无不知而舍,无知而不舍。
7. 欲无减,佛具足四无量心,具有无穷的力量,由是佛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慈,常怀慈心,对众生的烦恼苦处感通身受。悲,常怀悲心,对众生受到生老病死魔的伤害,深感悲伤。喜,常怀随喜心,对众生的欢笑喜庆,佛与众同乐。舍,常怀舍心,舍性是平等之心,佛常怀平等待人之心。
8. 精进无减,佛自觉觉它,教学相长,如是佛常精进,普渡众生,尽未来际。
9. 慧无减,佛已经掌握了上帝的心理机制学,以至圆融,具有了一切慧。又在普渡众生中千锤百炼,愈发精锐,如是佛于慧随机而说,不会减少,更没有尽。注,佛教有多种理论体系,多种故事线索,编织在一起之后,没有开始和结束,如图15.1.3-2所示。
10. 念无减,佛采用并修成了上帝的心理机制学,以四无碍解(参见16.9节)总持一切佛法,如是,佛对佛法的所有理论和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了然于胸,随意起念,以念持心,身口意业随念而来,不会丢失或减少。
11. 解脱无减,佛已经证得了有为解脱、无为解脱、和无住涅槃,又在普渡众生中反复实践,如是佛的解脱已至于无缚无解。
12. 解脱知见无减,佛建设起了佛法的架构体系,如生命之树,四胜谛,五眼通(参见第17章,和第18章的五个太阳)等,也对人生的全部追求、烦恼和对治方法做了编码和列表,如是,佛能够提纲挈领,开合自如地讲解灭苦得乐之道,没有遗漏和缺失,能够维持解脱知见明了。
13.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的身业以智为导首,随念而行,示现各种殊胜形相,师范于众。
14. 一切语业随智慧行,佛的语业以智为导首,微妙清净语言随智慧而转,口吐莲花,饶益有情。
15.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的意业以智为导首,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痴惑无明黑暗。
16. 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的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有情法,若无情法,皆无障碍。
17. 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的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有情法,若无情法,皆无障碍。
18. 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的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有情法,若无情法,皆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