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岩回忆录

本人的回忆录,宗教文化
正文

16 道谛

(2025-08-16 12:18:45) 下一个

目录:序言;16.1 极喜地;16.2 离垢地;16.3 发光地;16.4 焰慧地;16.5 难胜地;16.6 现前地;16.7 远行地;16.8 不动地;16.9 善慧地;16.10 法云地

序言 Preface

道谛讲通往涅槃的道路。尘世人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脂劫。脂是脂肪,是动物抗病害、耐寒、越冬的能量储备,古人用其来指标成佛的福德资本。劫是劫跛、跛脚、颠簸义,古人亦作大时。

第一阿僧脂劫是从无始以来,到懂得四圣谛的道理后发菩提心,登上菩萨初地。菩萨是梵语,义为真人。发菩提心就是立下此四宏誓言: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第二阿僧脂劫是从发菩提心登上菩萨初地至于第七地。这个阶段的行人常常把自己看做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梵语,义为习气疙瘩,汉译为竹马(如图16.0.1-13、36、37、38),欧洲人亦作独角马(如图16.0.1-35)。

第三阿僧脂劫是从七地菩萨发起金钢喻定,出尘,登第八地成为摩诃萨,以至于第十地,尽未来际。金钢喻定,亦作金钢桥,金刚无间道;行者也可以通过阅读 “到达方舟” 来实现这一功能。摩诃萨是梵语,义为大菩萨,大真人。

简单地说,道谛即菩萨以此十地为依为持,修行十渡,断十重障,证十真如,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梵语是啊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16.1 极喜地 Bliss Heartland

《成唯识论》中,唐三藏说:具证二空(2),初获圣性(3),发菩提心,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名极喜地(1)。

注16.1-1,什么是地?大乘教以此类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参见11.6.4节《离系果》)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

注16.1-2,二空是什么意思?人无我即人空,法无我则法空,合称我法二空。我谓主宰,梵语萨迦耶见,又作转移身见(参见11.4.4.1.4节)。法谓轨持(参见11.1节)。

注16.1-3,什么是圣性?即圣人的性质,即佛性,即上帝的性质,即15.1节讲的正等明,毕竟空,是众生平等的原因。另外,初地菩萨属于神众天,是大神天(如图16.1-8)的民众,称作共产者(Commoner)。共产者一词源自雷音创立的羊乘教(参见15.3节),所有上帝的资产是共同财产(Commonwealth),为众生共同所有。上帝的法被称作共同法,也是众生共有的财产。

16.1.1 施渡 Donation Ark

初地菩萨修习施渡。渡,梵语波罗蜜多,欧洲人称作方舟,有六渡和十渡之说。六渡为施渡、戒渡、忍渡、精进渡(或勤渡)、禅渡、慧渡(即般若)。十渡是将慧渡展开为五:慧渡、方便渡、愿渡、力渡、智渡。这十渡是有顺序的,前者能引发后者。

修习十渡从布施开始,因为无意识(神识)只与舍受相应。舍受是平等性,即圣性。施有三种:财施、无畏施、法施。无畏施是以爱语鼓励他人,勇敢地面对困难和窘境。法施是对他人宣说生命之树、四圣谛等生活的道理,人生的艺术。

16.1.2 断异生性障 Severance of Mutant Nature Hindrance

初地菩萨斩断了异生性障。异生性是凡夫性的异名,依其种子烦恼和所知而建立。又烦恼和所知妨碍异生出离其本性,所以亦被称作烦恼障和所知障。

烦恼障即是思烦恼,亦作思惑,如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等。所知障即是见烦恼,亦作见惑,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嗔、痴、慢、疑等。烦恼障和所知障相互依存,成对儿存在,烦恼由所知而被认知,所知由烦恼而有感,所以此二者具有相同的名和数。烦恼障即是愚痴,能障清净,障涅槃。所知障似智非智,能障智,障觉悟,所以也被称作智障。

初地菩萨体证了人空和法空,见道破除了无明黑暗。无明黑暗即根本烦恼中的痴(参见11.4.4.1.4节),即愚蠢无知,即当知未知。菩萨懂得身见、边见、和邪见后,这些所知障就被消灭了。所知障和烦恼障相互依存,当112位根本见惑(参见集谛的13.3.2节)被消灭后,烦恼障亦被消灭或削弱。由此说一地菩萨断异生性障,获得了真人或圣人的性质。

道谛十地中的十重烦恼障就是人的十种愚痴。虽然菩萨见道,亦断诸恶趣业果等,而今且说能起烦恼的是根本烦恼,故此说初地菩萨断了如下二愚及彼粗重。(一)执着我法愚,即此中异生性障。(二)恶趣杂染愚,即如地狱趣、畜生趣、恶鬼趣等恶趣业果。

读者当知,所有的痴或无明总说为愚。见道后,愚痴被斩了头,但其根或种子犹在。无堪任性,非现行种,却仍然引起身心沉重,故名其为粗重。例如,入二禅(参见12.2节)断了苦根,所断苦根不现行,非现种而名粗重。

16.1.3 遍行真如 Omnipresent True Suchness

初地菩萨证得遍行真如。玄奘说,“遍行真如为我法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

什么是遍行真如?佛是觉义,佛学研究现时的感知。读者可从肉体和外部世界都是心的投射来理解,所以心是一切的依托,法与非法与心同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亦复如是。既然这样,玄奘法师为什么还要说“我法二空所显”?因为世间人看到的世界是经过前意识渲染了质和量的世界,并非真如。

 

16.2 离垢地 Leaving-Filth Heartland

离垢义为离开秽土(如图16.2-34),去往中土(如图33)。土是身土,义为身体的感觉。唐三藏说,“俱净桫椤,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名离垢地”。

桫椤一词源于意大利语桫鲁·法索椤,是一种棕榈树(如图35、37),亦作断头树。据说,如果这种棕榈树的头被砍掉了,就死了,它不能从根部或枝干上发出新枝芽。佛教用此树比喻若人违犯了根本十戒(参见第13.1节),就断送了慧命,得不到解脱了。所以 “俱净桫椤” 义为具有了全部戒法。唐三藏是从离垢的原因来定义离垢地的;而且说明了离垢的原因是具足净戒。

16.2.1 戒渡 Precept Ark

菩萨二地是修习俱足净戒的圆满位。俱足净戒就是戒渡,又名人神契约,约柜(如图37、40、41、42),俗称天条,可分为三部分,如图35和37,桫椤树的三枝所示:男戒,女戒,和18神佛不共法(参见15.1.3节)。男人的俱足净戒名为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其计算方法如下:

1. 男戒,亦作黄金甲(如图28是身着黄金甲的特拉洛克),共有250条,乘以4威仪,结果是1000。威仪,亦作威仪路,是心神之所履,其本义是整齐细密格式。如插图39中埃及夏娃身穿的黄金铠甲。四威仪: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走路一阵风。

2. 上面的结果在经历3世,过去、现在、和未来,就得出了3000威仪。怎么把过去和未来都算在了一起?无意识唯是现量,没有顺序性或时间性;或说无意识(即神识)超时空。

3. 再经历身口七枝,结果是21000。这七枝是根本十戒(参见第13.1节)中的前七条,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不包括后面的三条 “意戒” ,因为无意识(神识)只处理现量,前意识唯是非量。

4. 再经历贪、嗔、痴、和等分,就有了84000细行。什么是等分?是法四分(参见11.1节)中的第四分,是纯净的无意识。无意识是自主的神经系统,它以自有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提取出了 “净戒” ,比如,当一个人遇见女神的时候,无意识自己会很快地从女神学到很多。另外,法的第四分不断地核实第三分。

女人的俱足净戒又名黄金甲、女人皮、五百威仪十万八千魅力,共有350条款,约进成为500威仪。其十万八千魅力的计算方法与男戒相同,就有了117600,舍掉不适用的部分,约出成为了108000魅力。

另外,女戒比男戒多出来的部分称作戒香。具足净戒的象征物是桫椤树(棕榈树),和戒环,例如戒指,如图36。

16.2.2 断邪行障 Severance of Heretical Behavior Hindrance

二地菩萨斩断了邪行障。邪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彼障二地的极净梭罗,菩萨入二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二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1. 微细误犯愚,即是此中俱生一分。

2. 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误犯三业,或唯起业不了业愚。

为什么说菩萨入二地便能永断邪行,具足净戒?因为菩提心能摄具足净戒。总说佛教戒律可分为三种: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1. 摄律仪戒,谓远离所应离法,与菩提心誓言的 “烦恼无尽誓愿断” 一句相应。

2. 摄善法戒,谓正修证应修证法,与菩提心戒的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二句相应。

3. 饶益有情戒,亦名摄众生戒,谓利乐一切有情,与菩提心戒的 “众生无边誓愿度” 一句相应。

如是,菩提心能总摄一切戒法。

16.2.3 最胜真如 Upmost Victorious True Suchness

玄奘说,“二地菩萨证得最胜真如,于一切法中最为胜故”。

16.2.4 开约柜 Opening Covenant Ark.

作者我少年时,看过一篇中国政府审查佛教的报告。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政府委托中国佛学会对佛教进行审查。写这篇报告的和尚说:“我们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同志帮我们打开了约柜。里面有所有以前打开约柜的记录,记录了什么时间,谁打开了约柜,都做了什么。”

报告说,我们发现男戒250条和女戒的350条都在里面,并不像古代佛经中说的那样, “由于保管不善,一些戒条丢失了” 。还发现了两条有争议的戒律, “皇(王)室成员是从虱卵虮子出生的,秽血;富有而吝啬的家庭成员是从湿气出生的,泥血” 。后来蒙藏工作委员会的同志们,他们负责蒙古、青海、和西藏地区的300位男女转世活佛的灵魂转世工作,说, “这两条与挑选转世灵童相关,人们不喜欢那两种人,若从那两种家庭选取转世灵童,那活佛造不出来,肯定失败!”

报告最后声明,他们没有改变任何戒律条款。释迦摩尼说过:不准对佛教以外的人展示佛教的戒律。他们决定仍然沿袭这个传统,把那十几条戒律锁回约柜,而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通的戒律,可以展示给任何人看。

 

16.3 发光地 Glory Heartland

唐三藏说:“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名发光地。” 本小节讨论定。在佛教的百法(参见第11章)中,只有念、定、和慧(智)可以持心,所以大部分佛的教导以此三法中的一法结束。定义为主观和客观相应而动的身心稳定状态,亦名一心。基于从见道到成佛的过程,玄奘法师把所有胜定归类成了四种:贤守定,集福王定,健行定,和大乘光明定。

1. 贤守定,谓此能守世间出世间贤善法故。插图16.3是古埃及的浮雕,用五幅图表达了 “贤守定” 的概念。图1和5是众生之母夏娃,头顶的三朵莲花象征着上帝三合和(上帝、亚当、和夏娃)。中间的三幅图表示她从见道到成佛的过程。多数的雕塑中,古埃及人用 “给孩子孩子亚伯喂奶” 来表示她是夏娃,但这浮雕中用乳房长在了胳肢窝来表示她是夏娃,因为古埃及人要用夏娃的双手来向观众展示一个重要的概念, “贤守” 。如图1至5,五位夏娃都是一个 “持着” 的姿势。

夏娃一直都端着的是什么东西?上面的容器显示了瓶子里的内容,左边瓶子里装着夏娃写的《生命之书》的全部知识,右边瓶子里装着亚当写的《死亡之书》的全部知识。这两本书就是古埃及宗教的全部教法。综合五幅浮雕,古埃及人表达:知识如水,贤守定如器,可以执持全部的知识之水。

对于佛教徒来说,贤守定要求修习者,无论懂不懂,要记住四胜谛的全部内容。四胜谛就是佛教的全部教法。

2. 集福王定,谓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由于夏娃持有四胜谛,总是遇到好运,随着生活,有意无意地就收到了觉悟,获得了知识;如是她收集了许多瓶上进的膏粮(如图4所示)。她头顶有两只箭,代表她仍有贪和嗔,这两个思惑;这也表示她此时已经懂得了四胜谛,已经消灭了八万四千魔军中的见惑(参见14.3节《烦恼的数》),仍有多品思惑需要消除。

3. 健行定,谓菩萨大健有情之所行。埃及夏娃勇敢地挑战四胜谛,但她常常发现自己错了,向四胜谛投降了,但与此同时,她的头里孕育了一个巨大的莲花蕾,已经被大洪水淹没了(即已经被洗礼了; 如图3中,她的头顶所示)。图2中的莲花代表觉悟。夏娃全身开花,表示她觉悟不断,正处于 “金刚无间道” 。金刚无间道,亦作金刚喻定,大洪水,洗礼、割礼,升天,和出尘,都是对修习大般若舟(即十渡;如图2夏娃的头顶所示)的不同描述。图2中,夏娃口吐莲花,正在与众同修分享修习大般若舟的心得体会。教学相长,夏娃的修习愈发精进。

4. 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图1和5显示夏娃不开花了,全身的皮肤都变得光滑了,修习觉悟的热忱已经褪去了。这时的她已经处于大乘光明定中;乳房从胸前被移到了胳肢窝表示她已经是众生之母了。

16.3.1 忍渡 Countenance Ark

三地菩萨修习忍渡。学习是一种变成的过程,无忍则不达,所以忍渡被建立了。忍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忍渡亦作八忍地,八中洲,八大金刚,八大人,具体内容参见17.3.2节。

16.3.2 暗钝障 Severance of Gloomily Dullness Hindrance

三地菩萨断除了暗钝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入三地时便能永断。三慧,即闻、思、修慧。闻慧是从见闻阅读所得的慧,比如从传说故事听而有感,再如读佛经,阅而会义。思慧,自己从思考总结中获得的慧,比如感悟心得。修慧是从自身经历的事物所感悟的慧,是自己感受到了自己修习的成果,比如守戒,修习者很快就感受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由斯三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1. 欲贪愚,即是此中能障胜定及修慧者。彼昔多与欲贪俱故名欲贪愚。今得胜定及修所成,彼既永断,欲贪随伏。

2. 圆满闻持总持愚,即是此中能障总持闻思慧者。

16.3.3 胜流真如 Victorious Stream True Suchness

三地菩萨证得胜流真如。玄奘说,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无意识是神识,是法识,亦作真如识,所以胜流真如义为:所有的宗教中,包括现代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神识的教法最值得学习,是圣道流。

另一方面,当意(即前意识)遇到正确与错误,纯净与污染时,它自动地行在正确的道路上,远离污染。如果修习者能证明本教法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最好的,信心会增至100%,修学事半功倍,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16.4 焰慧地 Flaming Gnosis Heartland

唐三藏说: “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名焰慧地。” 菩提分法,又名37品道: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枝、和八正道枝。

16.4.0-1 四念住。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可以持心,定依为业。(一)身念处,观身(即集谛)不净。(二)受念处,观受(即观苦谛)是苦。(三)心念处,观灭谛无常,观念念生灭,世事流转,无有长久。(四)法念处,观道谛无我。我谓主宰;法谓轨持。

16.4.0-2 四正勤:(一)未生恶法令不生;(2)已生恶法恒令灭;(三)未生善法令出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

16.4.0-3 四神足,亦名四如意足,谓欲、精进、心、和慧观,此四法像似上帝的四只脚,能通达目的地,无往不至。又,足有基础、根基义。

1. 欲如意足,欲于所乐境相,希望为性,勤依为业。欲通于善恶和中性这三种伦理道德性,若对善法起欲,能发正勤,由精进助成善事,如有神助。

2. 精进神足,精进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不懈地努力,而能如愿满足,如有神助。

3. 心神足,此心义指无所有天(图14.4-2),亦名微妙本心,常寂光天,涅槃,拯救,毕竟空,正定。而且此心具有无数无量福德。一心一意地做事能引发正定持心。

4. 观神足,此观即慧观,即运用集起的四缘(参见14.1节)来看待事物。结合前心神足,把 “毕竟空” ,即∅,放入集起,集起就变成了 “等起” 。等起就是佛智、神智、佛的世界观、佛教哲学。

16.4.0-4 五根,是信根、精进根(亦作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1. 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乐善为业。胜解即是忍,是信的因;乐欲是信的果。信略有三种。(甲)信实有,即于一切实事和道理,深信忍耐可为有。(乙)信有德,即信四胜谛(参见第13至16章)为实,信可为有,信即是有。(丙)信有能,即对于一切世间及出世间的善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学习,都能获得那些成就。

2. 精进或勤,于善恶的修断事中,勇悍为性;满善为业。精进有五种:(甲)被甲精进,即有势;(乙)加行精进,即有勤;(丙)无下精进,即有勇;(丁)无退精进,即坚猛;(戊)无足精进,即不舍善轭。

3. 念,即读、咒,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4. 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定是身心稳定,主客观相应而动的状态,亦作一心。

5. 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慧是解知之心,是一种智;但在某些方面,两者相反,成事之智是智,了事之智是慧。佛教中常用金刚来比喻慧;在英语中,金刚义为哲学家之石。

16.4.0-5 五力,得到了上面的五根之后,就有了这五种力量。(一)信力,信念增长,能破诸疑惑。(二)精进力,精进念增长,能破身心懈怠。(三)念力,念力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四)定力,定念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定。(五)慧力,慧念增长,能遮止三界(图16.4)见思二惑(参见第14.3节)。

16.4.0-6 七觉枝,是修习佛法获得的七种证悟:念觉枝、择法觉枝、精进觉枝、喜觉枝、轻安觉枝、定觉枝、舍觉枝。

1. 念觉枝,此觉悟就是修习者发现了念对人生活的影响很大。意随念行,遂由等流果(参见11.6.2 《等流果》)的聚集而形成人的内心环境,从而形成观待因(即能做因,参见11.6.3 《士用果》)。完备的心境出现了,即定境出现了。其中的念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2. 择法觉枝,此觉悟是,智和慧都以拣择为性。

3. 精进觉枝,要获得成功,许多时候精进是必要的,比如钻木取火,关键的时候需要附加额外的工作,否则火不可得。

4. 喜觉枝,喜具有强大力量;同样的,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都具有强大的力量。另外,学法修道至于获得利乐处,才算有真正的成就。

5. 轻安觉枝,身体没有粗重的感觉,心情舒畅。轻安以堪任为性,转依为业。

6. 定觉枝,定是一位别境心所有法;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如图16.4-1至22都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定境,有那样心与境互动的状态,才有那样的智慧。

7. 舍觉枝,此觉悟义为,因为无意识,亦作神识,只与舍受相应,所以基于毕竟空(即插图16.4-2)的无为法诞生了,而且修习者体证了无为法是取得幸福和美德的正确道路。尘世之法是有为法,是基于有而建立的法,是基于帝释天(如图16.4-14)的法,是集法。尘世之人基于有为法,执着于颠倒妄想,沉迷于生老病死的苦海,不得解脱。

16.4.0-7 八正道,是基于前面的七种觉悟,悟出的八种人生的正确道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 正见,区别于邪执倒见:苦谛(参见第13章)是安立真如,集谛(参见第14章)是邪行真如,灭谛(参见第15章)是清净真如,道谛(第16章)是正行真如。

2. 正思维,依四谛的因果理进行思维,参见13.4.3节《十趣因果》。

3. 正语,(甲)不妄语,或不唯不行诳惑,更能言说真实语;(乙)不绮语,或不唯不行魅惑之语,更能作利益语;(丙)不恶口,或不唯不行粗犷,更能善言安慰;(丁)不两舌,或不唯不行离间,更能从中调和。

4. 正业,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 “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正业是 “五百威仪,十万八千魅力” (参见16.2节)。业,亦作身口意业,身业即此身、口业即此口中所说的、意业即此心所想的。

5. 正命,从事正当的职业,尊老爱幼。

6. 正精进,如插图16.4-35所示,图22的地狱是最不幸的地方,上面图2的无所有天是最幸福的地方,以此两极为导向,正精进就是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7. 正念:(甲)不悭贪,或不唯不行悭吝,更能进行施舍;(乙)不嗔恚,或不唯不行愤恚,更能恒生慈念;(丙)不邪见,或不唯不行邪见,更能信行四谛因果理。

8. 正定,菩提分法以三种胜定统摄一切胜定,亦名三解脱门:(甲)在秽土(如图16.4-34),少欲是正定;(乙)在净土(如图33),无相是正定;(丙)在遍净天(如图32),空是正定。

16.4.1 精进渡 Diligently-Advancement Ark

四地菩萨修习精进渡。精进渡有三种,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和利乐精进。被甲精进是说菩萨修习最胜菩提分法,如古代的将士身着铠甲入战场,心无畏惧,勇往直前。利乐精进是说菩萨成熟有情,利乐众生,永不知足。精进以勤及彼所起三业为性。

插图35是墨西哥的雨神特拉洛克在展示如何精进:如钻木取火,猛龙过江,专精不懈,勇往直前。图36是中国的南方人在赛龙舟。

16.4.2 微细烦恼现行障 Hindrance of Subtle-Annoyance Presentness

四地菩萨断微细烦恼现行障。此说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属于第六识俱身见的部分;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宁知此与第六识俱,第七识俱执我见粗大,故说此与第六识俱者微细。彼粗大俱执我等与无漏道性相违,八地以去方永不行。

此但与第六相应身见而言,亦摄无始所知障摄定爱法爱。此微细烦恼障四地菩提分法,菩提分法特违彼,入四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四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所知障摄二愚断故烦恼二爱亦永不行。

16.4.3 无摄受真如 No-Assimilated-Acceptance True Suchness

四地菩萨证得无摄受真如。玄奘说,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此说无意识(即神识)没有自我,没有我及我所,且它的许多特质终生不变,不可能被驯服、降伏、诱惑、或贿赂。众生只能依据它的性质(法性)而行为。

返回卢岩回忆录的目录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