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0 三郎的故事;1.1 武大郎和武二郎;1.1.2 将军扣儿;1.2 中华法典的起源;1.3 典兵学院;1.4 井阳之灾;1.4.1 守灵; 1.4.2 第二次婚礼;1.5 张三郎;1.6 有巢氏;1.7 血溅轩辕;1.8 妈祖与大巢氏;1.9 婆媳之间
2 后裔射日:2.1 女娲和伏羲;2.2 二郎神和瑶祖;2.2.2 瑶池圣火;2.2.3 自由恋爱;2.2.4 巫毒学院;2.2.5 宝莲灯;2.2.6 迷幻蘑菇;2.2.7 讨论宝莲灯; 2.3 杨戬计划;2.4 葫芦娃;2.5 四位家人;2.5.2 武大郎典兵;2.5.3 间谍船;2.5.4 三足鸟计划;2.5.5 武大郎潘金莲和少林寺;2.6 鄮县县长;2.6.2 女娲家族的历史;2.6.3 燃灯佛出世;2.6.4 黄帝战蚩尤;2.7 炎帝登基;2.8 天道轮回;2.9 玉皇大帝
3 尧舜禹:3.0 阪泉之战;3.1 舜王建皇宫;3.1.2 牛郎回家;3.1.3 姑娘们也兴奋了;3.1.4 炎帝和二郎神的地产交易;3.1.5 娥黄给牛郎买工作服;3.1.6 奴隶公司沸腾了;3.1.7 娥黄要气死小龙女;3.1.8 心账竹竿;3.1.3 牛郎化解木材危机;3.1.4 治疗偏心病;3.1.5 龙骨穹顶塌了;3.1.6 鲁班献策;3.1.7 小龙女探秘绝情谷;3.2 尧帝登基;3.2.2 女英的软卫甲;3.2.3 女英投江;3.3 法师出世;3.3.2 东海海啸;3.3.3 牛郎的家书;3.3.4 南海龙王献策;3.4 大禹治水;3.4.2 刺客和牛郎打架;3.5 大禹会嫦娥;3.6 劈山救母:3.6.0 序言;3.6.1 禹皇接见尘香;3.6.2 舜禹行宫;3.6.2.2 女娲的后人;3.6.2.3 汉人的起源;3.6.2.4 尘香当官;3.6.2.5 龙王经;3.6.2.6 尘香当村长;3.6.2.7 更改行宫的设计;3.6.2.8 法师和猎人;3.6.2.9 女娲造人出错了; 3.6.2.10 金龟婿;3.6.2.11 金刚杵和屠龙刀;3.6.3 卢堂左反舜;3.6.4 将军墓;3.6.5 禹皇传灯;3.6.6 顺禹家宴
公元前4464-4354年间的一天,河南省邓国公和儿子礼敬公以及儿媳妇张夫人(即妈祖)乘车回家。当他们临进乾塘关时,听到婴儿的哭声。邓国公让儿媳妇下车去看看。张夫人循着哭声,走到了树林边的一处开阔地,发现哭声是从一个装着婴儿的篮子里传出来的。一个官宦丫鬟打扮的姑娘(即随后的夏国国王,蔻珠)笑呵呵地看着张夫人。她指着篮子示意张夫人过去看看。张夫人走近时,那个丫鬟转身走开了。随后她快速跑向一个站在远处哭泣的官宦小姐(即玉珠,九天玄女,元始天尊的妻子)身边,拉着她跑远了。
张夫人拎着篮子回到了马车上,述说了刚才看见的事。邓国公笑着对礼敬公和张夫人说:“看来你们俩和这孩子有缘,就收养着呗!”回到乾塘关的家里后,他们三人仔细地检查孩子随身带来的东西。篮子里只有几片亚麻布,和篮子一起,都不能别辨别身份。只有孩子衣服兜里有一颗刻有微雕的玉珠(如图15.5.1-2上部,张三郎的胸前所示)看起来很珍贵。邓国公嘱咐张夫人:“这颗玉珠要好好保存,等孩子长大后,再交给孩子!”
礼敬公和张夫人把这个养子和亲生儿子排列在了一起,这位养子排行第三,所以人们因此称呼他为张三郎。书中交代,张三郎,又名张屠户,燧人氏(如图2),少昊,炎帝,玉皇大帝。图3中的那个女人就是他的妻子,王母娘娘,是前文蔻珠的女儿。
1.0.2
张三郎自幼顽皮好学。据说儿童时期很会放猪,猪都长得膘肥体壮。这使得张夫人很高兴。过年时,张夫人带三郎到集市办年货,并赏给了他几个零花钱,说:“你可以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是三郎第一次逛集市,看什么都新鲜,可是舍不得花钱买。快回来时,张夫人问他:“这里什么都有,你就没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 却发现三郎停在了后面的一个字画儿摊,在认真地看着一幅旧画儿。张夫人走了回去,那画上画的是一位拿着一把雨伞的老头儿,周围有几十幅小图画。她等的不耐烦了,就催促说:“喜欢就买了吧!我们这就回家了!” 结果张三郎真的买了那幅脏兮兮的旧画儿。
一段时间后的一天早晨,农场工人们出去干活的时候,看见张三郎带着斗笠,穿着蓑衣,赶着猪出去放猪,就问:“三郎!这大晴天的,你穿蓑衣干什么?” 张三郎回答:“一个时辰之后,会下雨!”人们听了,都哈哈大笑,没人信!结果,到庄稼地没多久,忽然之间就下雨了,人们都被雨浇得跟落汤鸡似的。等到天晴了,再去地里干活的时候,人们看见张三郎跟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正在野地里吹笛子呢!渐渐地,需要预知天气的时候,工人们就去问张三郎。就这样,他成了这个部落的天气预报员了。
张三郎九岁那年的一天,刚从爷爷邓国公的家里回来,哥哥武二郎就跑来找他,神神密密地说:“猴哥回来了!他的衣服可奇怪了。他还有天书。天书的羊皮纸是白色的,上面写满了奇奇怪怪的符号,说是龙文,谁也不认识!就只有猴哥能读。”
张三郎不信,说:“你骗我!哪里来的猴哥!?”
武二郎回答:“咱大哥从小被寄养在别人家里了。他长得跟猴子一样。那家人说,“如果不把他送回来培养一家人之间的感情。他长大后就不会认同咱们是兄弟了。所以他的养父母就他把送回来了。结果,他现在真的不朝咱妈叫妈!”
张三郎来到了武大郎的房间,向他问好。武大郎不情愿地向他展示了他从巫毒学院带回来的课本。张三郎刚翻开书,武二郎就凑了过来。武大郎立刻把课本收了回去。不让他们俩看了。
一天,武大郎拿着书就来找张夫人(亦作妈祖)了,说:“你这个坏女人!”
张夫人生气了,“你不叫我妈,还骂我”,就打他,问:“你为什么说我是坏女人?”
武大郎一边哭,一边翻书给她看,说:“你看你儿子把我的书扯得!”
张夫人一看,确实,那书有的地方被扯去了半页,有的地方被扯去了整页,就把武二郎叫过来,也打了一顿。
有人告诉张夫人,“你不能打孩子,你越打他,你们的母子关系越生分!你应该和他交谈,解决问题。”
张夫人就问武大郎,“你认为说我不是你妈?”
武大郎说:“你那么高,我这么矮!”他还画图,用遗传学原理来解释。礼敬公和张夫人就请这方面的专家,例如相面先生,来和他辩论。结果,请来的专家辩论不过武大郎。不久后,这事就传开了,附近找不到这类专家了,因为人家来了,如果输了,就坏了名声。礼敬公夫妇就花重金,从外地请专家来。武二郎看见就因为这位猴儿哥,父母一盒子,一盒子地给人家金银,气愤得不得了。据传说,张夫人找人修补武大郎的书,也花了很多钱。这场辩论持续很长时间,终于把武大郎辩论败了。
1.1-2
自从武大郎回来了,礼敬公夫妇就带着孩子们走亲戚,到处给亲戚朋友送礼。到爷爷家时,爷爷看了武大郎打猴拳,高兴的不得了,大叫:“这是我孙子!”爷爷还领着他们去到了一家姓孙的,马戏团家庭。武大郎看见那家人的身高都和他差不多,高兴了,和他们一起玩起了马戏团的杂耍。武二郎也和他们一起玩。武大郎爬到了高杆的顶端。礼敬公看了,害怕了,喊:“危险,快下来!” 张夫人说:“没事,我在这接着他。老张公把儿子拉出了院子,对他说:“孩子的母亲都不害怕,你怕什么!” 过了一会儿,张三郎也出来了。爷爷问:“和他们一起玩呗!出来干啥!?” 张三郎回答: “看着都害怕!”
据传说,从这次旅行以后,武大郎接受了礼敬公是他的父亲,但仍然不接受张夫人(即妈祖)是他的母亲。而武二郎从此称呼他为孙猴子。
1.1-3
一天,爷爷,老张公(即邓国公)来找张夫人说,“我有了一个计划,让武大郎和我玩一段时间。” 老张公给武大郎讲:“传说我们这种小人源于一个已经灭亡了的国家,邓国,所以现在人们都称呼我们为邓人。我们的祖宗也曾经姓邓。人们一听说姓邓,就知道我们是小矮人,所以我们的祖宗就改成了姓孙。我曾祖父忽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娶一位具有将军血统的大个子媳妇,改良遗传基因。他研究发现你妈家她们张家的闺女具有很强的将军遗传基因,于是他就改姓张了。他还建立了一个特别的基金,攒钱,娶一位张家的闺女做媳妇,培养出一位将军。他的理想被我我实现了。我的儿子娶了你妈,生出了你和武二郎。你们俩都有将军的特质。”
武大郎问:“我的什么特质是将军的特质?”
老张公忽然向路边的几个孩子喊:“你们都过来,谁能爬到这棵树的第三个树杈,我就给他买一串糖葫芦。”几个孩子很快就爬上了树,下来后得到了糖葫芦。老张公问武大郎:“你能爬上去不?”他很快就爬到了树顶,下来后也分到了糖葫芦。有几个孩子试过了,但爬不上去。老张公问他们:“你们不想要糖葫芦吗?为什么不爬上去?”那几个孩子都回答:“想要,但我爬不上去!”老张公也为他们买了糖葫芦,转头告诉武大郎:“我和你爸爸都像这几个孩子一样,不会爬树!”
老张公(又名邓国公)领着武大郎来到了卖马的市场,对他说:“你爸爸骑驴,你妈妈骑马。”
武大郎立刻反驳道:“不对!我爸爸骑马,那个女人(妈祖)骑驴!”
“那我们去问问!” 说着,张公领着武大郎问一个人:“你教过的最笨的学骑马的人是谁?”那人回答:“你儿子礼敬公是其中的一个。我前半辈子总共教过四五个学不会骑马的人!”
老张公又问另外一个人同样的问题,那人回答:“我一共遇见过七位学不会骑马的人,你儿子礼敬公是其中之一!”
老张公对武大郎说:“为了教你爸爸学骑马,我曾经为他请过十多位教骑马的老师。有五位老师,教几天之后就拒绝继续教你爸爸学骑马了!”
这时,很多人围了过来,问:“这孩子是你的孙子吗?他会骑马不?”老张公有礼貌地回答:“他是我儿子礼敬公的儿子!” 老张公来到一匹高头战马的旁边,问马的主人:“我能借用一下你的马不?”那人回答,当然可以!老张公又问武大郎:“你会骑马不?”
武当郎蹭一下蹦到了马背上,策马扬鞭,像似骑士一样,跑了起来。人们看见他个小,脚没蹬在马蹬子上,而是双腿夹住了马背,像似粘在了马背上一样。回来后,武大郎一勒缰绳,做了个立马扬鞭的姿势。
老张公搂着武大郎问一个曾经放弃教礼敬公的马术老师:“你说我们家的人都学不会骑马,他是我的孙子不?”
那位马术师回答:“他的这个擅长骑马的遗传基因来自他的母亲,张夫人,不是来自你儿子礼敬公。张夫人她们家具有将军血统,祖上出过好几位大将军。”
老张公把武大郎推到了他的面前,问:“我想把他培养成大将军,你看怎么样?”
那位马术师反问:“他会射箭吗?”
老张公问:“谁有弓和箭?”
有人回答:“屋里有,我给你取来!”战马的主人缩短了链接马镫的绳索。武大郎接过弓和箭后,又飞身上马,一边跑马一边射箭。最后的三箭是转身向后射的,都射中了把心。”
那位马术师对老张公说:“我只是个贩马的,说什么您别在意!”
老张公答:“你随便说!”
马术师说:“他完全继承了他曾外祖父,张大将军的将帅基因。如果他能成为将军,他的功绩会远远超过他的曾外祖父。”
有人说:“他的身材那么小,怎么打仗啊!”
马术师说:“我说如果他能够成为将军,就将是一位伟大的将军,因为大将军打仗靠的是智慧。这孩子完全拥有学习排兵布阵智慧的特质。”
老张公开玩笑说:“我请你做我孙子的马术师,你看怎么样?”
那位马术师问:“他是不是那位把我们这里的相面先生都赶走了的武大郎?”(注,有些相面先生因为辩论中输给了武大郎,丢了面子和生意,所以离开了乾塘关。)
老张公回答:“正是!”
马术师回答:“那我不收他这个徒弟,我在乾塘关混了大半辈子了,不想换地方工作!”
1.1.2-2
这天,老张公带着武大郎来到张夫人父母的聚居地。一下车,武大郎就开始抱怨:“这个地方所有的店铺都是那个女人(妈祖)家的,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
老张公领着武大郎走进了一家店铺,里面的掌柜的向他打招呼,是故人重逢。接着,他们俩依次走进了每一家店铺。里面的老板都向老张公打招呼。
武大郎问:“爷爷!为什么你认识这里的每一位老板?”
老张公回答:“这些店铺以前都是我的,是我送给他们张家的!”
武大郎问:“你为什么送给他们家这么多的店铺?”
老张公回答:“我们邓人喜欢娶大个子女人做媳妇。在你爸爸向她求婚的三年前,我买下了她们家周围的所有店铺,并且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顾客每次买东西,可以问一个商业方面的问题。你妈妈喜欢做生意。她的生意经就是从每次买东西问一个问题学来的。当你爸爸向她求婚时,我买通了所有她认识的人替你爸爸说好话!”
武大郎问:“那她不感觉这事奇怪吗?”
老张公回答:“她问这个问题啦!我的店铺老板回答,‘我们张公做生意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他在全世界有三千多家店铺,第一目的都是为顾客提供方便,利益顾客,而不是以寻求经济利益为第一目的的。为此,国王赐予了他 ‘公’的爵位。”(注,“公”在公爵高低排位上相当于“王”,是最高的爵位)。
1.1.2-3
在一个十字路口,老张公又说:“我知道关于你妈妈的每一件事,例如,她扣衣服纽扣的顺序和你爸爸不一样!”说着他面对武大郎站着,解开了上衣的扣子,然后按照张夫人系扣的顺序又把衣服扣上了。老张公又说,“这种系纽扣的顺序,你有必要记下来。”说着,他让武大郎把他自己的衣服扣子解开,按照她妈系扣的顺序把衣服扣好。张公还蹲下来为武大郎纠正错误的系扣姿势和顺序。
武大郎问:“那我爸爸是怎么系扣的?”
老张公又站到了武大郎的面前,解开了衣服扣子,说:“你爸爸系扣的方式简单!他就从上向下,一顺地扣下来了!”说着,他开始模仿礼敬公的系扣动作。
武大郎问:“为什么她这么系扣子?”
老张公回答:“我从她小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她。她很小的时候就这样系纽扣,直到现在。自从她们家的佣人告诉我她这个与众不同的系扣方式,我就开始研究,到现在我也没琢磨明白她为什么那样系扣子!”
1.1.2-4
张夫人发现自从武大郎从他爷爷家回来,总找借口,进入她和礼敬的卧室看她和礼敬穿衣服。一天,外出之前,她故意等他来偷看时,匆忙地穿上外套儿,一边向外走,一边匆忙地系纽扣。她发现武大郎在直瞪瞪地看着她系纽扣,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张夫人在帮武大郎整理房间的时候,翻出了一件他的旧校服。她发现领口已经被撕烂了,就扔到了地上,准备随后扔掉。武大郎急忙过去捡了起来,说,“这件衣服是我巫毒学院的校服,我想留着作纪念。”
张夫人再次查看衣服,说:“既然你要留作纪念,那我帮你把它修好。”
武大郎指着领口处已经严重损茬的布料说:“补不了了,这儿都已经损茬到接缝了,布料不够用了。”
张夫人说:“补这件衣服,得先把这布料织出来,然后再补。”
武大郎奇怪地叨咕:“衣服上的布,怎么织?”
张夫人说:“能织!你跟我去裁缝铺看看,就明白了。我得先让他们帮我画个样儿,他们画得又快又好。”
到了裁缝铺后,张夫人先说武大郎要看 “织补”,请裁缝店的人示范给他看。然后她就和一位裁缝开始研究如何修补武大郎的巫毒学院校服。
当裁缝铺把他的校服送了回来,武大郎惊奇地发现他的校服的领口处被织多了好多布,迷惑不解,但没问。武大郎常去看他的校服,在焦急地等待着张夫人去补他的校服。
这天,张夫人修补完了校服后,就出去了。她回来后,发现武大郎已经把校服穿在了身上,正在捉摸着系纽扣。这件修补后的校服的领口和以前的有些不同。武大郎琢磨着,还是把纽扣系上了。张夫人在一边看着,没出声。随后,她拿出了一个金元宝让武二郎给裁缝铺送过去,把剩下的钱拿回来。
武二郎发现拿回来的剩下来的金子很少,要查账,是什么东西花费了那么多的金子。裁缝给他解释,那件校服所用的线是重庆那地方产的蝉丝线,很贵。而张夫人要用含丝量更高的金丝线来修补,金丝线更贵,所以才花费了一个金元宝。
1.1.2-5
张夫人听见武二郎和武大郎又在屋里打起来了,跑了过来,看见武二郎正在撕扯武大郎的衣服领子。她过去就打了武二郎两巴掌。武二郎哭着跑了。武大郎一边哭一边系扣子,还叨咕,“又被他给扯坏了”。张夫人蹲了下来,一边说“没坏,是你系得顺序不对,”一边解开他系上的扣子。武大郎推开了张夫人的手,一边叨咕着“这怎么没坏呢!?” 一边琢磨着自己系扣子,但他怎么也扣不上。张夫人又蹲下了,说: “这是咱们家祖传的 ‘将军扣儿’是双层扣儿。我来教你怎么系! 你得先系上里面层的一半,然后以这个顺序系外面层扣子,然后在底下一拉!”校服果然没坏,被张夫人给系上了。
武大郎要解开扣子,自己练习一下系将军扣儿,可他怎么也解不开,就说:“妈你帮我解开,我再练习一下系将军扣!”
张夫人(妈祖)听后,一边流泪一边说:“要解开将军扣儿,你得先在上面拉一下,然后再解扣子!”这时,她听见在一边偷看的武二郎跑了,就追了出来。
武二郎哭着说:“那个孙猴子叫你一声妈,你就高兴地哭了!我总叫你妈,也没见你笑过!”
张夫人带他来到了金库,指着储备区的架子说,‘你还记得这里以前是什么样吧!我们家的储备资金是三年的收入,全花没了。刚才那个金元宝是我在流动资金架子上拿的。你若再打你大哥,咱家就要破产了!那咱们都得像那家姓孙的马戏团的人似地,住在大街上了。”
武二郎害怕了,说:“妈!以后我再也不打大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