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41)
2022 (436)
2023 (328)
2024 (325)
运动是副好药,但是药八分毒。任何药都有剂量,运动也一样。过量运动,就要承担它的副作用。每个人、在每个阶段,对副作用的承受能力不同。我只谈自己的体会,分享我在运动过量时的一些体验。
– 当运动变成任务而不是期待时,就是一个信号。训练积极性下降,心里会抵触。我希望的理想状态是:80%的时间期待训练,至少不抵触训练。
– 过量时,训练后的两天会浑身乏力,只想躺平刷手机。撸铁一般不会这样,但要求速度的5K跑常常会。
– 上周和一个朋友聊,她说跑步如果把糖原消耗殆尽,就容易在之后出现疲乏、瞌睡。我深有同感。而她能做到跑完马拉松第二天照常上班——这才是真正把适合自己的运动量融入生活。
– 今天早上我跑了一个超慢5K,用了40分钟,平均心率120,跑完感觉很好(心率130就不行了),精神饱满,该做什么做什么。以后周五就这样慢跑。但跑了步,就没时间负重爬山——运动永远是取舍。
– 运动过量的另一个表现是社交疏离感。有利有弊。训练的节奏容易让我进入冥想式的单曲循环,很舒服;但时间长了,也容易忽视外界的信号。我的办法是:跟着季节走。过年节时多与家人朋友相处,每个季度、每年,都计划性地安排旅行和聚会。
– 每天早上醒来的感觉和心情,是身体恢复的晴雨表。如果晨起静息心率比平常高,感觉没睡够、心情低落烦躁,那说明压力偏大,恢复不足。
– Oura ring 的 readiness score 和 HRV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辅助判断。
– 至于那些“每天只要XX分钟就能如何”的说法,我认为都是谎言。运动是一种身心灵层面的承诺,尤其对INTJ这样的人。运动当下的30分钟,是可见的;但恢复、思考、调整、心理建设,往往要花1–2倍的时间。要思考如何运动、怎么调整、有何目标、如何享受过程、如何恢复——这是一门大学问。好在这一切都是自我发现,增加自我掌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