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41)
2022 (436)
2023 (328)
2024 (325)
自从去年在生活方式医学年会上见到马欣教授之后,我就一直在听他的直播、看回放,并接受他的一对一辅导,收获非常多。今年再次参会,又学到了更多从理论层面支持这种干预方式的证据,也让我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生活方式干预会真正起效?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第一,每个人都有心灵、精神、心理需求,所以有人说:“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咨询。”我相信这句话。人很难客观地评估自己,也不容易看清真正的问题和资源,而专业人士能够帮助我们“看见自己”。
第二,生活方式医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你一生都在探索、一生都在调整;如果有专业人士能定期从全局去检查生活中的各个面向,会减少很多盲区和重复犯错。
第三,马欣教授的强项,是 intens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强化行为干预)。他的方式我总结如下:从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到当前的疾病和整体健康状态,全方位地去理解一个人;再从中找到疾病和困境的根源(root cause,病源/成因);之后设定目标;再用生活方式医学的六大支柱,高效改善。这样的过程不仅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能整体提升个人、家庭,甚至社区的健康水平。
以我自己为例,当初找马教授,是希望把自己几项慢病的根源弄清楚,更好地掌控它们。最后发现我的 root cause(根源)在健康与幸福的三个支柱中:pleasure(愉悦)、pride(成就感/自尊)、purpose(意义感)——其中 pleasure 明显不足。简单来说,就是内耗比较多,不够松弛。
第四,这次会议学到 USPSTF(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的 intensive intervention guidelines(强化干预指南):一年内至少 26 个接触小时,由多种行为策略组成的综合性强化干预。马教授第一次面诊通常 1–3 小时,之后每个月跟进 1 小时,非常符合这一框架。
第五,也是我最受用的部分:每天打卡 daily check-in(每日自我觉察与实践)。打卡不是任务,而是坚持做和自己目标相关的小事。我每天的打卡包括:发现并享受身边的美、练习感恩、多花时间陪伴家人、培养“时间富裕感”等等。每天记录一点点,看似简单,却能累积出非常明显的变化。
过去一年里,我的慢性咳嗽、睡眠,都改善了很多。现在即使遇到“压力山大”的时刻,也更容易察觉身体信号,给自己及时的修复空间。前天开会,会场空调很冷,学到很多新知识,说了很多话,人也太兴奋,中午就一直打喷嚏,觉得好像要感冒了。我马上取消了一个会,冥想、补眠,症状就自然缓解了!
生活方式医学不需要巨额投资,而是持续投资认知,不断练习、复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