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牧师《圣约神学圣灵论》 第一讲 概论
“我的读者们,今天在基督教文明中最缺乏的就是圣灵的大能和祝福的同在。”—宾克[1]
我们必须在基督教神学的大框架内研究圣灵论。基督教神学既是对上帝在圣经中所默示的圣言加以研究的科学,也是生活在上帝面前的艺术,这也就是理论和应用、教义与实践的问题。在传统基督教神学中,一般都称上帝是基督教神学的本体性根基,圣经是基督教神学的认知性根基。在我正在撰写的《基督教圣约世界观神学原理》一书中,把圣灵称为基督教神学的动力性根基。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耶稣基督,归向永生的上帝,最终的动力都是来自圣灵。同时,我们在对圣经、上帝、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上,一切合乎真理的看见,也都是来自圣灵的光照。
一.基本前提与框架
思维是由语词、概念、前提、命题、推理和框架组成的。思维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理解,二是判断,三是推理。
心之官则思,理性是人思维的能力,是人类之灵魂的三大功用之一。其余两项功用则是情感和意志。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是人受造具有上帝的形象,这一上帝的形象集中体现在人的灵魂上。与动物相比,人类灵魂的优异之处就是人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只有人发明各种文字,进行书面性的表达,使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世界有不断深入的认识。因此,人的发展关键是灵魂的发展,而灵魂的发展关键是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关键则是抽象思维的发展。这一发展在西方哲学和神学中称为“认知性美德”(theoretical vitue)。
语词是思维的最基本的材料;没有一定的语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思维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理论研究必须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否则就无法理解研究的文本。概念是思维最基本的单位,不同的词语表达不同的概念。从语词上升到概念,已经经过一定的抽象。前提则是推理的开始,任何推理都是从一定的前提出发的,或者是从公理性前提出发,或者是从定理性前提出发。公理性前提乃是不证自明的公理,而定理性前提则是在公理性前提的基础上经过证明存在或成立的前提。概念、前提和命题明确之后,才能够进入推理的过程。思维的最终成果不仅是一个命题的发现,更是自觉地形成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世界观。这种系统性和完整性集中体现在思维或世界观的框架上。
长期以来,中国人所擅长的是形象思维,这与长期的偶像崇拜有关。中国人的抽象思维的能力缺乏深入的发展,在逻辑、哲学、宗教方面都缺乏鸿篇巨制,这主要归因于长期以来极端残暴的专制制度的压制。“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其感人至深的 《红楼梦》中所展现的基本上就是形象思维。
1.三大前提
(1)本体性前提:圣经所显明的自有永有的三一上帝
离开圣经中所显明的上帝,我们在认识“上帝”的时候,不过是雾里观花,水中望月,我们所谈论的不过是我们自己对“上帝”的看法而已。人人都有自己的“上帝论”,罪人都有朴素的宗教感和是非感。
(2)认知性前提:上帝所启示的自证内证的无谬圣经
离开上帝所启示的圣经,就没有客观的判断标准,一切都成为个人的意见或神秘主义的感觉。人人都有自己的权威和标准,唯独圣经是基督徒信仰与生活的最高权威和标准。
(3)历史性前提:世界创造、救赎与成全的直线进程
离开圣经中所启示的历史背景,上帝的圣言,不管是法律和福音,都会变得毫无意义。这一历史性前提不仅是上帝所启示的,也是大公教会历代以来所认信的。纵观现代教会历史,自由派往往注重圣父与创造论;福音派一般注重圣子与救赎论;灵恩派往往注重圣灵与成全论。但正统改革宗神学注重三一上帝在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工作。
2.两大框架
(1)爱的圣约:以马内利--我要做你们的上帝,你们要做我的子民。
上帝屈尊自己,与人立约。圣约是国度的宪章,目的在于维系上帝与人之间爱的关系,维持国度的存在,促进国度的拓展和兴盛。如此伟大、荣耀的上帝竟然与卑微如蛆虫的罪人立约,实在是上帝莫大的恩典。“圣约意味着关系,而圣约关系的核心就是爱。”[2] 上帝因着爱而拣选(申7:6-8;弗1:4-6),上帝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让我们用爱来回应他的爱(申6:4-5;7:9-16;10:12;11:1,13,22;13:3;19:9;30:6,16,20;约14:15;约壹5:1-5)。圣约神学对于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中契约意识的缺乏具有重大的意义。
圣约五大要素,可以用THEOS来概括。救恩神学五大要义为TULIP,核心乃是上帝的恩典。圣约五大要素的核心乃是上帝的主权。
(1)Trahnscendence—上帝的超验性:唯独上帝是至高的主宰,是唯一配得崇拜的对象。上帝是独一的创造者,也是至高的立法者。圣约的依据在于上帝的主权。在约书中,这一部分为“主权的宣告”(the declaration of sovereignty)。此处强调上帝立约的主权(Lordship)。
(2)Hierarchy—存在的等阶性:人是受造物,必须顺服上帝在受造界中所设立的法则。上帝赐给人上帝之下,万物之上的地位。上帝之所以设立圣约乃是行使他的主权,把治理全地的治权赐给人。在约书中,这一部分为“主权的行使”(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此处强调上帝所设立的次序(Order)。
(3)Ethics—人生的伦理性:人生不是魔术性的,而是伦理性的。我们必须顺服上帝所设立的伦理标准,也就是上帝所启示的律法。伦理部分所规定的乃是圣约的核心条款。违背上帝的律法就是违背上帝的圣约,违背上帝的圣约就是藐视上帝的主权。在约书中,这一部分为“主权的约定”(the terms of severeignty)。此处强调上帝所设立的圣约的标准(Standard)。
(4)Oath—关系的誓约性:上帝与人之间是圣约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誓约的形式确立的。婚姻、教会和国家都是圣约性的组织,通过宣誓立约来确立彼此之间的关系。誓约性所显明的乃是上帝对人奖惩的应许。在约书中,这一部分为“主权的承诺”(the commitment of sovereignty)。此处强调上帝所设立的圣约的奖惩后果(Sanction)。
(5)Succession—未来的继承性:也就是圣约的延续性,唯独经过圣灵更新,信靠耶稣基督的救赎,甘心乐意地遵行上帝的律法的人才是圣约真正的继承者。在约书中,这一部分为“主权的延续”(the continuance of sovereignty)。此处强调圣约性的未来(Future)。[3]
(2)爱的国度:万主之主,万王之王:权能国度、恩典国度和荣耀国度。
上帝是全地的大君王,他的国度永无穷尽。国度是圣约的目的,目的在于彰显上帝的荣耀。耶稣基督恩惠的福音是国度的福音,离开国度的架构,我们就会随时偏离真正的福音的内涵。
二.圣灵论的界定
圣灵论在传统系统神学中并非独立的一论。章力生先生在《圣灵论》一书中首先申明:“我们研讨圣灵必须知道,这是一个难于言宣的,不易处理的课题,这乃论及上帝和世人心灵深处最大的奥秘。关于寻常社会生活的事,我们可用文字和各种习用的成语加以表达。但我们的心灵与永生的上帝有密切的交契,实为一种非常微妙神圣的奥秘,我们实在不能用语言文字把它完全阐明。”
1.从创造的角度
这个世界虽然受到了人类堕落的影响,但仍然是天父掌权的世界,仍然乱中有序,上帝的旨意和计划仍然在耶稣基督里向着他所预定的最终的成全发展。因此,大公教会的信仰首先从宣告“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开始,然后宣告耶稣基督的救赎和圣灵的成全。
从创造的基督,我们强调圣灵普遍性的工作,包括普遍性的恩典和启示。正是因为圣灵这种普遍性的工作,基督徒与非基督徒才能够在语言和思想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能够在行为上有一定的合作与互助,共同维持社会次序,促进文明的发展。
2.从救赎的角度而言
耶稣基督的救赎之工已经完全成就,这种在历史上已经客观地成就的救赎如何应用在我们的身上,使我们亲身经历、领受耶稣基督的救恩,这就是圣灵的工作。对于堕落的罪人而言,圣灵在救赎方面的工作当然是最重要的工作,否则我们这些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的人就完全不能接受耶稣基督的救恩。
传统改革宗神学,尤其是清教徒神学,所注重的就是圣灵在罪人心中救赎性、圣化性的工作。而灵恩派则是在不深刻地明白、经历、传讲救恩论的前提下,片面强调圣灵在与救恩无关的能力和恩赐方面的工作,这就有些本末倒置。
3.从成全的角度而言
正如《使徒信经》所告白的那样,基督教大公教会的神学不仅注重耶稣基督的救赎,更是以上帝的创造为起点和基点,以成全为方向和终点。
在凯波尔神学体系内,强调普遍恩典和普遍启示,使得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可以在公共生活领域中有语言和思想方面功能性的相通;同时,对特殊恩典和特殊启示的强调,也使得基督徒深深明白基督教世界观与非基督教世界观在终极层面的根本性对立。在强调普遍恩典和普遍启示的时候,自然蕴含了圣灵在受造界中普遍性的工作。圣灵这种非救赎性的工作激发了生命的成长和延续,限制了罪恶的蔓延和爆发,使得世界历史按照上帝的预旨走向最终的成全。圣灵这种普遍性的工作乃是普遍恩典和普遍启示中动力性的因素,而耶稣基督的救赎则是圣灵藉着普遍恩典和启示作工的永恒性和历史性根基。[4]
同时,既然那些不悔改、最终归向灭亡的人,上帝尚且向他们施恩,何况他的儿女呢?!“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8:32)。基督已经作为我们盟约的代表,为我们重新赢得了治理全地的权柄,并且赐给我们圣灵,使我们可以靠着圣灵所赐给的大能大力,凡事都能做。
4.圣灵论两大方面
一是圣灵普遍性的工作,目的在于保守和促进文化的发展;二是圣灵特殊性的工作,目的在于使选民不仅得享生命,并且得享丰盛的生命。
不重视圣灵普遍性的工作,容易使我们悲观绝望,与世隔绝;不重视圣灵特殊性的工作,容易使我们本末倒置,缘木求鱼。只有同时重视圣灵两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对上帝、个人和世界有比较整全的看法。
三.各大宗教灵论
文化都是宗教性的,因为上帝创造人首先就是宗教性的,有神论当然是一种宗教,无神论也是一种宗教,所不同的只是敬拜的对象和方式。
1.有灵论
泛灵论:万物有灵论;独一上帝论:上帝、天使、人。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把人的灵魂分为三种功用,也称为三个灵魂,一是植物灵魂(Vegetable soul: 生殖、营养、成长,与动物和植物相同),主要负责成长和生殖;二是感性灵魂(Sensible or animal soul: 认知—内在五大感官,外在想象、常识和记忆;欲求—有价值倾向的爱憎等情欲,无明确价值导向的愤怒、盼望、绝望、害怕等性情;人与动物共有),主要负责情绪性反应;三是知性灵魂(Rational soul: 理性和意志;只有人具有),主要负责理智性判断。[5] 这种划分来自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予以采用。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三大部分:1) 实体:世界由两大实体组成,一是“灵”(精神,spirit or form),二是“物”(物质,materiality or matter)。2)人性: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具有身体,有物质性的需要和欲望。人之所以是有理性的,是因为人有灵魂。灵魂中的主动性因素乃是宇宙性的生命力的一部分,是不朽的;而灵魂的被动性的部分则是个体性的人格,具有与生命经历有关的记忆和思想,这种被动性的部分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灵魂和身体组成一个有机性的整体。人并没有永恒性的命运,随着个体性人格在死亡时解体而不再存在。人所具有的灵性乃是最高级的官能。人把自己身体的欲望顺服理性的带领就合乎他的本性。 3)目的论:宇宙有目的、次序和智慧,来自第一存有上帝,他是“不动的动者”(the unmoved Mover)。
2.无灵论
否定任何灵的存在,认为一切最终都归于物质或虚无,最典型的就是马克思主义。 因此,否定灵的存在,最终所导致的就是粗俗的唯物主义和虚无主义,不仅使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无所傍依,也会最终丧失一切道德和价值评判标准,所导致的不仅是人心灵上的混乱和空虚,也会导致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完全丧失基础,使整个社会沦落在弱肉强食的混乱和暴政状态之中。
四.圣灵论在圣经中的地位
1.律法书—显明圣灵普遍性运行的背景和次序;
2.福音书—显明圣灵特殊性运行的背景和次序;
3.历史书—显明圣灵在历代教会中的工作轨迹;
4.先知书—显明圣灵对先知的带领和启示;
5.智慧书—显明圣灵做工所结的果子。
五.圣灵论在基督教系统神学中的地位
圣灵论一直在教会中并不占据显著的地位。原因有三,一是圣经中关于圣灵的位格的工作的启示并不显著;二是与圣父和圣子不同,圣灵不可捉摸,无法想象其形体;三是教会历史上一直有人在这个方面走向偏颇和狂热。
突破性发展:约翰·欧文(John Owen, 1616-1683年)撰述长达931页《圣灵论》。分为五卷:1)圣灵及其工作通论;2)成圣的本质与福音性圣洁;3)圣灵在祷告中的工作;4)作为安慰者的圣灵;5)圣灵的恩赐。
欧文撰述此书时已经是58岁(1674年),所以他能够回顾宗教改革150年以来的历史(宗教改革始于1517),尤其是他自己所深深经历的清教主义在十七世纪英国的兴衰。他认识到,宗教改革运动中对福音的核心发现就是圣灵的地位、位格和大能。他把加尔文视为“注重圣灵的神学家” (the theologian of the Holy Spirit)。正如十六世纪英国著名耶稣会宣教士凯姆平(Edmund Campion,1540-1581)所主张的那样:罗马和日内瓦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关于圣灵位格和工作的观点上。因为宗教改革把救恩完全归诸圣灵的工作,这就把救恩从教会手中重新归回上帝的手中。[6] 在欧文之前,确实没有专门论述圣灵论的著述。欧文当时说:“据我所知,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对圣灵的属性、运行和果效进行过综合性的考察。”[7]
另外一本巨著就是亚伯拉罕·凯波尔(Abraham Kuyper, 1837-1920)所著的《论圣灵的工作》一书。此书主要针对当时约翰·威斯理(John Weysly, 1703-1791)的圣洁运动所造成的信仰私人化、主观化的倾向。凯波尔认为,循道宗提倡个人的主观性经历和权利,在社会实践上,导致反对群体的客观性权利;在教义上,导致反对上帝的客观性工作,也就是上帝的预旨和拣选;在教会侍奉方面,导致反对牧职的客观性工作。在教会冲突上,极端高举个人的自由意志,根据个人的喜好和经历来解决教会内部的冲突。“它所剩下的唯一的目标就是个体性罪人的归正;并且为了这个工作,也放弃了有机性的方法,只是使用机械性的方法让人归正。”循道宗的影响不限于英国安立甘教会,而是以“福音派”之名渗透到各大基督教传统宗派中。循道宗针对当时建制性教会的冷淡退后而激励主张个人大发热心,也得蒙上帝的祝福和使用。但是,凯波尔指出:“如果把这种崭新的灵命生活归纳成一个明确的原则,并且根据这个原则建立基督教人生观和世界观,抵挡各种不合乎基督教的哲学、各种在本质上是泛神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阐明自己的立场,并予以持守,这个时候它就一筹莫展,只能惨败。它缺乏自觉的棱角分明的原则。再加上极其高扬个体性和主观性,对于社会问题就无法触及,并且因为彻底缺乏有机性的统一,也无法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宁唯是,它还到处拦阻别人建立这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8]
1.片面说
五旬宗和灵恩派教会强调圣灵在能力方面的恩赐,忽略:
(1)圣灵的位格,倾向于认为圣灵是一种随时可以支取使用的力量;
(2)圣灵在罪人称义方面的工作,不传讲上帝所特别启示的使人知罪的律法;
(3)圣灵在罪人成圣方面的工作,不注重圣灵在教会中教牧职分的恩赐和在基督徒生活中职分与美德的恩赐;
(4)圣灵在受造界中普遍性的工作,不注重圣灵普遍性的启示和恩典;
(5)尤其是忽略圣灵在人文性自然科学和实验性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
2.整全说
改革宗神学虽然以主权的上帝为中心建构整个神学体系,但同时也强调真理的整全性。
(1)整全的上帝:三一上帝;圣灵是完全的上帝,当受敬畏。
(2)整全的圣经:旧约新约;圣灵在各个时代都有工作。
(3)整全的真理:律法福音;圣灵同时使用律法和福音为蒙恩之道
(4)整全的个人:灵魂身体;圣灵不仅圣化人的情感,更开启人的心智。
(5)整全的使命:文化使命与福音使命;圣灵的工作不限于传福音和罪人的归正,更在于装备圣徒作各样的善工,并不断地保守、更新整个世界。
(6)整全的世界:个人、家庭、教会、国家;圣灵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做工,圣灵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教会和国家。
(7)整全的未来:新天新地与圣城新耶路撒冷;圣灵最终要将整个世界更新。
3.传统说
(1)上帝论—上帝的属性、三一论;
(2)人论—人的受造和原罪;
(3)基督论—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包括基督的状态和职分;
(4)救恩论—赖恩得救,因信称义,分别为圣;
(5)教会论—教会的定义、分类、职分;
(6)末世论—个人的归宿和世界的归宿。
4.世界观神学
(1)真理论—序言、使命、诠释、知识、启示、宗教、传统、神学;
(2)根基论—圣经、圣约、上帝、圣父、圣子、圣灵、国度、未来;
(3)框架论—世界、天使、个人、家庭、教会、经院、国家、社会;
(4)次序论—永生、起点、角度、方向、动力、教义、生活、文明;
(5)工具论—仁教、心学、法治、德政、法理、原则、诫命、伦理;
(6)灵修论—恩典、品格、美德、境界、门训、辅导、功夫、策略。
七.总结:惟独圣言
我们不仅要强调圣经的权威性,更要强调圣经的相关性。没有圣经的权威性,圣经的相关性就丧失了坚固的根基;没有圣经的相关性,圣经的权威性就丧失了实际的意义。圣经并不是让我们供奉在讲坛上的“纸教皇”,而是引导我们实际生活的指南。“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119:105)。
[1] A. Pink, The Holy Spirit, p. 9.
[2] Ralph A. Smith, Trinity & Reality (
[3] 参考Ray R. Sutton, That You may Prosper (
[4] See Vincent Edward Bacote, The Role of the Holy Spirit in Creation and Histro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braham Kuyper (
[5] See http://www.ajdrake.com/e211_spr_05/materials/guides/ren_soul.htm. 2008/04/26
[6] Sinclair B. Ferguson, “John Owen on the Spirit in the Life of Christ,” The Banner of Truth Magazine, Issues 293-294, Feb.-March 1988.
[7] John Owen, The Holy Spirit, p. 7.
[8] Abraham Kuyper, The Works of the Holy Spirit, “Preface of the Author,” x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