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53)
2009 (99)
2025 (1)
祷告的精义
--选自王志勇《基督教圣约世界观神学原理传习录》
合乎上帝的心意的祷告绝不是念咒式单调的重复,也祷告的精义就是直接来到上帝的面前,心思意念完全集中于上帝。因此,圣经的编辑者把两大训诲诗放在整个《诗篇》的最前面。这两大训诲诗要求我们首先明白个体人生的道路和整个世界的进程,既有微观的对个人心灵的省察,也有宏观的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对个人心灵的省察有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是否“唯喜爱耶和华的律法”;对世界历史的认识有一项衡量的标准,就是是否“以嘴亲子”。然后才是进入个人的处境,面对人生的艰辛,向上帝倾心吐意,呼求上帝的怜悯、光照和赐福。
《诗篇》第一篇以义人的“幸福”、“蒙福”开始,以恶人的“迷茫”、“灭亡”结束。中间则是义人和恶人在思想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交模式的鲜明对照,以及最终结局的截然不同。“חֶ֫פְצֹ֥ו”直译为“他的喜好”,这种喜好当然不是一般意思的喜好,在原文中所强调是“深深的喜爱”;此处的“הָגָה”中文译为“思想”,但在原文中强调这不是一般的思想,而是“深深地思想”、“深深地考察”。可见,合乎圣经的祈祷绝不是机械式的、功利式的、情绪式的,而是建立在“深深地喜爱”和“深深地思考”这两大支柱上。
更令我们这些出自无法无天的东方专制主义文化背景之人感到震惊的是,义人所喜爱的对象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世界,甚至也不是上帝,而是上帝的律法,此处两次连续出现“托拉”一词,目的显然是在于强调。这其中的深意在今日肤浅的基督教圈子内很少有人能够把握。
义人就像一棵大树,藉着信心在真理上深深扎根,也藉着信心在善行上多结果子,因为他有内在来自上帝的生命,他的腹中有活水的江河。恶人就像一堆糠秕,下面没有信心的根基,上面没有行为的果子,中间没有生命的活力。真正的祈祷者必然是真正的思想者,也必然是真正的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