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种存在
叁、拈花者谁
V.用「心」如镜
到此,我们把「相、想、心」三个字全部介绍出来了。这三个汉字,分别代表着六尘、六识和六根,统称十八界。它们不但构成一部浓缩的佛法,也隐约呼应着西方哲学的三个阶段。「相」字对应古希腊自然哲学,「想」字对应传统形而上学,「心」字代表近代哲学对自我的关注。在哲学的映衬下,这套理论显得愈发高深。然而[
阅读全文]

第三种存在
叁、拈花者谁
IV.笛卡尔发现「心灵」
笛卡尔出生于一五九六年(明万历二十四年)。在数学和哲学上,他都显示出卓越的天赋。在数学上,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将古希腊时期分离的「数」与「形」重新结合在一起。我们在初中学习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就是他的发明。在哲学上,他缔造了近代第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之后从[
阅读全文]

第三种存在
叁、拈花者谁
III.物理主义的挑战
「一切都是物理」【6】,这是物理主义的口号。从物理主义的角度看,如果肉体之外真的存在独立的「心灵」,它必然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也应具备相应的物理属性。在经典物理学时代,物理主义者会询问「心灵」的形状、体积、材质、重量。想象中,如果「心灵」真的存在,它应该能从骨灰里捡起来,用镊子夹出来,应[
阅读全文]

第三种存在
叁、拈花者谁
II.拈花者谁
要谈「第三种存在」,必须先从「存在」说起。当我说一件事「存在」或者「不存在」,那是什么意思?就具体的事物而言,它的存在需要感官给出充分的依据。当我远望一棵树,我说「这棵树存在」;拾起一朵花,我说「这朵花存在」。又因为看不到月亮上抱着玉兔的嫦娥,所以我说「嫦娥不存在」,或者「不知道嫦娥是否[
阅读全文]

第三种存在
叁、拈花者谁
I.第三种存在
加拿大七人画派作品
在前两篇文章里,我们谈了「相」和「想」。这两个汉字分别代表着两种形式的存在。首先是具体的存在,比如山川草木、走兽飞禽。它们通常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即便不能用感官直接察验,也可借旁物间接发现。比如我们看不到风,但可借树的摇动发现它。如果碰巧看不到树,又可借树的影子发现[
阅读全文]

第三种存在
贰、平静的湖
IV.平静的湖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楞严经》
如果一个人吃的饱穿的暖又无病无灾,他本该是快乐的。快乐本是生命的天性,就像春天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伸个懒腰,或是秋天的花栗鼠在院子里成对嬉戏。然而本该快乐的他,却常常闷闷不乐,因为有许多是非爱恨记挂心头。在他心上,一会想起张三的好,[
阅读全文]

第三种存在
贰、平静的湖
III.又见苏格拉底
致敬佛陀,致敬苏格拉底
「相」是眼中的自相,看得见摸得着。「想」是心上的共相,看不见摸不着。把世间万物分成看得见的「相」和看不见的「想」,这是一种真知灼见,但它并非佛陀的专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持完全相同的观点。
在柏拉图的名著《斐多》【9】中,苏格拉底这样教导他的弟子:「世界上[
阅读全文]

第三种存在
贰、平静的湖
II.六识之「想」
汉字「想」的成形比「相」要晚,甲骨文里没有这个字,金文大篆里有,这里引用的是小篆。我们的祖先把这个字造的很雅致,它的写法是心上有相【3】。但是这个「心上的相」,不同于上次讲的眼中或耳中的相。眼中的相是「色尘」,耳中的相是「声尘」,它们都是具体和直观的,佛法又称为「自相」【6】。「心上的相」是[
阅读全文]

第三种存在
贰、平静的湖
I.「相」与「想」
吴冠中作品,融合东方水墨与西方油画
这几篇文章,是希望通过三个简明的汉字把佛法介绍给大家。上次谈了「相」,这次我们说说「想」。在佛典中,有时会把「相想」两个字放在一起。比如《楞严》上说「虚妄相想」,玄奘大师翻译的《金刚经》说「不住相想」【1】。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代表了佛法观察世界的[
阅读全文]

第三种存在
壹、流逝的河
IV.流逝的河
「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楞严经》
时间是什么?它是飞奔的箭,流逝的河。孔子曾站在岸上感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说「万物皆流、无物常住」【7】。时间是一条不停止的河,我们在河水中漂泊,波涛中起伏,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在流动和变化当中。更糟的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