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存在
贰、平静的湖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楞严经》
如果一个人吃的饱穿的暖又无病无灾,他本该是快乐的。快乐本是生命的天性,就像春天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伸个懒腰,或是秋天的花栗鼠在院子里成对嬉戏。然而本该快乐的他,却常常闷闷不乐,因为有许多是非爱恨记挂心头。在他心上,一会想起张三的好,一会想到李四的坏,一会计较得失,一会忆持荣辱,在思想的舞台上自编自演,在精神的城池里自怨自艾。我观察自己,过得是这样的烦恼人生。我观察四周,发现不少人过着和我一样的日子。于是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生的大多数烦恼是自己「想」出来的,是自己在作茧自缚。这个茧就是心上的「妄想」。
「循诸色声,逐念流转」【19】,这八个字,不但是凡夫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治烦恼的一味良药。你能读懂这味药,你就明白了佛法的一半。你若肯像我一样把它服下去,你就能逐渐恢复天然的快乐。在你里面那个声音会慢慢变小变弱,外面的评价慢慢对你失去作用,更何况得失荣辱那些虚名?古人说:「安禅不必劳山水,放下心头火自凉」。放下心猿意马,正是修行最简单最方便的下手处。要学会悬崖勒马当下一放,放下就是回头,回头是岸。这虽不是佛法终极的乐土,却实在是一种当下的幸福。
必须承认,有许多「妄想」是轻易放不下的。因为我们不是餐风饮露的神仙。作为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人,工作学习离不开思考,与人沟通离不了语言,这些都在「妄想」的范围之内。因此,生活不能彻底放弃「妄想」,恰如身体无法彻底断绝饮食。然而按照佛法的原则,在一个人独处的闲暇时光,应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妄想」,恰如节制不必要的饮食。「少想」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恰如节食有利于身体的健康。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19】《楞严经》卷四:「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20】《大乘起信论》:「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