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存在
肆、生从何来
V. 改造命运的实证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四训》
佛法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句话讲的是个浅显的道理。我们过去的造作影响现在,现在的行为又会影响将来。但是这个将来,也许五年,也许十年,不是非要等到看不见的来世。所以,佛法不是消极的宿命,而是积极的造命。命是自己造的,当然可以由自己改。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的四篇家训【11】,就是改变命运的实证。
了凡先生【12】生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他一生先后遇到两位奇人。先是在十五岁那年,遇到孔先生。孔先生是个算命术士,得了宋代易学家邵康节的真传,能把他的科举名次算的一毫不差,屡试不爽。他由此深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躺平」。然而在三十七岁那年,了凡先生游学南京,在栖霞山遇上云谷法会禅师【13】。云谷禅师教他改变命运的秘诀。他依言而行,从此孔先生算的渐渐不准。命里本来无子,后来得子天启。命里没有中举,后在五十四岁中三甲。孔先生算五十三岁寿终,了凡先生一直活到七十四岁。
云谷禅师生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曾是憨山大师少年习禅的师父。他传授了凡先生改变命运的秘诀,是「改过积善」四个字。改过好比除草,积善譬如播种。积善的方法,就是佛法里常说的三种布施。「财布施」以财物救济他人,必能收获财富。「法布施」以知识传授他人,必能收获智慧。「无畏布施」以慈心安慰他人,必能收获平安。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心里种什么,必能收什么。这是必然的道理。
VI. 黄粱一梦
唐代笔记小说《黄粱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位穷困的书生,在邯郸偶遇一名道士,道士送他一个枕头,说枕着它睡能飞黄腾达。书生枕了道士的枕头,果然家境渐渐丰厚,又娶了美貌的妻子。后来考中进士当了官,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百姓为他树碑立传。恰逢外敌入侵,他又临危受命当了将军,杀败敌寇开疆扩土。因为战功显赫,官升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一时风光无限。不想遭奸相陷害,被罢了官。三年后,皇上重新启用书生,让他做了宰相。但不久又遭奸人诬陷,皇上把他下了牢狱,又要流放边远。书生一着急,突然醒了,原来只是个梦。做梦的功夫,锅中煮着的黄米都还没熟。这就是成语「黄粱一梦」的由来。
云谷禅师传授了凡先生的,是世间求福报的办法。可是无论多大的功名,好梦终归要醒,人生终有一死。学佛的终极目的,不是行善积德,用「善业」换取未来的福报。甚至往生极乐净土,也不是学佛的终极目标。历代祖师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不是到净土享福,而是去净土「深造」。深造的目的,是为了彻底的解脱。解开「业报」的束缚,脱离「生死」的牢笼,才是学佛的终极目的。这正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题。亲爱的朋友们,下次见。
【11】《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给儿子的四篇家训。第一篇讲的是他的个人经历,后三篇讲的是改变命运的方法。
【12】了凡先生生平
【13】云谷禅师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