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说

轻松不失严谨,简单不乏深刻
正文

《第三种存在》贰III. 又见苏格拉底

(2025-07-28 11:35:58) 下一个

第三种存在

贰、平静的湖

III. 又见苏格拉底


致敬佛陀,致敬苏格拉底

「相」是眼中的自相,看得见摸得着。「想」是心上的共相,看不见摸不着。把世间万物分成看得见的「相」和看不见的「想」,这是一种真知灼见,但它并非佛陀的专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持完全相同的观点。

在柏拉图的名著《斐多》【9】中,苏格拉底这样教导他的弟子:「世界上存在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看得见的,一种是看不见的。」「这许多东西,你看得见,摸得着,都能用感觉去认识。可是不变的东西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你只能用理智去捉摸」。我们看到,苏格拉底同样把事物分成两类:一类是凭感觉认识的具体事物,比如「人」「马」「衣服」等等【10】;另一类是用理智把握的抽象概念,苏格拉底列举了「美」「善」和「公正」【11】。显而易见,这些抽象而又宏大的字眼,它们仅存于思想的王国。

在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东西方智慧的共鸣。古印度的佛陀,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不约而同提出事物的二分法。并且,他们都认为凭感觉认识的「相」是变化和虚假的。佛陀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苏格拉底在《斐多》上说:「一切感觉到的形形色色都不真实」【10】。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方两位圣者的观点如出一辙。但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才是不变的永恒?在这个问题上,两位圣者的观点却是截然相反的。

苏格拉底把抽象的「想」称为「真正的本质」。他认为具体的事物变化无常,隐藏在事物背后抽象的「本质」才是不变和不朽的【11】。鲜花终有凋零,美人不免迟暮,但是代表它们的那个抽象的「美」万古常青。欧几里德死了两千年,但他发现的几何学上绝对纯粹的「圆」不会死。「美」和「圆」这些抽象的概念,就是苏格拉底口中的「本质」和「实体」。他认为现实中具体的事物是变化的,思想中抽象的概念是不朽的。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普遍认为某些抽象的概念具有永恒的价值,比如真理、博爱、自由等等宏大的字眼。

这是一个错误,但却是一个伟大的错误。它代表了一个方向,一种努力。当人们在看得见的尘世上找不到永恒,他们就在看不见的思想里寻找永恒。他们看到了「相」的流变,就想象了「想」的不朽,继而把追求不朽的思想视为高贵。在希腊语中,「哲学家」这个词的本义是「爱智者」【12】,也就是热爱智慧追求知识的人。知识的本质是什么?是「想」,或者说「名」的堆砌。所以,「哲学家」的本质是「爱想者」,与「爱想者」相反的是「爱相者」,也就是沉迷于物质奢华感官享乐的凡夫俗子。凡俗的生活,苏格拉底是瞧不起的【13】。有一次他逛希腊的集市,逛完后感慨地说:「我不需要的东西真是多啊」。

苏格拉底哲学的标志就是「两分」。他把世间万物分成「看得见」和「看不见」,又把人分成相应的两部分:看得见的「肉体」和看不见的「灵魂」【14】。进一步,他又把灵魂分成「染污」与「纯洁」,前者「迷恋肉体的欲望」,后者「寻求真纯的知识」【15】。这里,我们另有一种新奇的发现,我们发现苏格拉底也是轮回的信仰者【16】。他也同样倡导「修行」,只是他的修行方式与东方的禅定背道而驰。苏格拉底以「沉思」为修行,他认为沉思可以摆脱尘世的纷扰,进入一种「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人若保持这样的心境,死后就能进入那神圣不朽的世界。「灵魂到了那里,就在幸福中生存」【17】。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解脱之道。

苏格拉底把抽象的「想」称为「实体」。在这一点上,佛陀与苏格拉底正好相反,他把「想」称为「六尘缘影」【18】。这里的「影」是个绝妙的比喻。因为「想」是对尘世的攀缘和分别,是离不开现实的。如果把现实比做一棵树,思想就好比树的「虚影」。如果一个人把「虚影」当「实体」,给影子浇水,盼着树影开花结果,岂不痴乎?

 

【9】柏拉图的名著《斐多》(Phaedo),记载了苏格拉底就义当天与学生的对话,对西方文化影响巨大。本文引用的是杨绛先生的译本。
【10】《斐多》:「例如人呀、马呀、衣服呀,或其他等等,也用上了美呀、相等呀这类本质的名称,你认为这许多东西都始终如一吗?它们不是恰恰和本质相反,都时时刻刻在变化吗?」「哲学温和地鼓励这个灵魂,设法解放它,向它指出眼睛、耳朵等等感觉都富有诱惑力,劝它除非迫不得已,尽量离弃感觉,凝静自守,一心依靠自己,只相信自己抽象思索里的那个抽象的实体;其他一切感觉到的形形色色都不真实,因为种种色相都是看得见的,都是由感觉得到的;至于看不见而由理智去领会的呢,惟有灵魂自己能看见。」
【11】《斐多》:「绝对的公正,我们认为有?还是没有?」「我们一定认为有。」「绝对的美,绝对的善,有没有?」「当然有。」「你们有谁亲眼看见过吗?」「确实没有。」「我们在辩证问答的时候,把至真、至美等抽象的实体称作真正的本质。这种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呢,还是可能会变的呢?绝对的相等、绝对的美、一切绝对的实体、真正的本质,能有任何变化吗?绝对的本质都是单一的,独立的,所以都始终如一,不容改变。」
【12】哲学(philosophia)一词源自希腊语φιλοσοφια,它的本义是「爱(philo)智(sophia)」。哲学家即是「爱智者」。这是一个谦逊的称谓,因为它并不宣称拥有智慧,而仅仅是热爱智慧。
【13】《斐多》:「你认为一个哲学家会一心挂念着吃吃喝喝这类的享乐吗?」「对爱情的快乐呢?他在意吗?」「还有其他种种为自己一身的享用,比如购买华丽的衣服呀,鞋呀,首饰呀等等,你认为一个哲学家会很在意吗?除了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他不但漫不在意,而且是瞧不起的。」「关心自己灵魂的人不是为伺候肉体而活着的。他们和那些爱财、爱面子、爱权力的人走的是相背的路。」
【14】《斐多》:「我们是不是都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呢?一部分是肉体,另一部分是灵魂。」「灵魂和看不见的东西更相像,肉体和看得见的东西更相像。」
【15】《斐多》:「我们要接近知识只有一个办法,我们除非万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直等到上天解脱我们。」「可是受了污染的肮脏的灵魂,离开肉体的时候还是不干净的。这种灵魂老跟随着肉体,关心肉体,爱这个肉体,迷恋着肉体,也迷恋着肉体的欲望和享乐。」
【16】《斐多》:「为了他们生前的罪过,罚他们的灵魂在那些地方徘徊。他们徘徊又徘徊,缠绵着物质的欲念,直到这个欲念引他们又投入肉体的牢笼。他们生前怎样为人,来世大约就转生为同类性格的东西。」「譬如有人一味贪吃、狂荡、酗酒,从来不想克制自己,他来生该变成骡子那类的畜牲。」「有人专横凶暴,来生就变成狼或鹰鸢。」「事情很明显,各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性,走各自的道儿吧?」
【17】《斐多》:「如果思想集中,不受外物干扰——一切声音、形象、痛苦、喜乐都没有,尽量撇开肉体,脱离肉体的感受,专心一意地追求真实,这该是最适于思想的境界吧?」「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这是和它相亲相近的境界。它不受纠缠而自己做主的时候,就经常停留在这里了。它不再迷迷惘惘地乱跑,它安定不变了,和不变的交融在一起,自己也不变了。灵魂的这种状态就叫智慧。」「假如灵魂是处于这个状态,这纯洁的、看不见的灵魂离开了人世,就到那看不见的、神圣的、不朽的、有智慧的世界上去了。灵魂到了那里,就在幸福中生存,脱离了人间的谬误、愚昧、怕惧、疯狂的热情,以及人间的一切罪恶,像得道者说的那样,永远和天神们住在一起了」。
【18】《圆觉经》:「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楞严经》另有一处相似的文字:「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此处把分别法尘的第六意识比做影子。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