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篇
《心经》是大乘经典里非常popular的一部经典。《心经》上说:以心无挂碍故,离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句话如果不认真计较的,似乎还是能懂的。当然认真计较起来,什么是心?挂碍什么?就是两个不小的问题。但假如不那么较真的话,我们大体上,从生活经验里可以稍稍体会几分。心里不牵挂拉拉杂杂的事,就很happy,大概可以这么理解。
可是,怎么做到心无挂碍呢?《心经》上说了,照见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既是色,balabala。什么是五蕴皆空?法师讲了一大堆道理,于是我们坐下来听。听完了,有人听懂,有人没懂。听懂的人,是不是就可以做到心无挂碍呢?不能。那不是白听了吗?
可见,五蕴皆空并不仅仅是一番道理。所以我们还得接着问,怎么能做到五蕴皆空呢?我空不了啊。看见一碗红烧肉,我必须吃啊,不吃百爪挠心啊。一碗肉,一瓶茅台,两个女大学生,怎么办吧?宋朝的大儒朱熹纳了自己的儿媳妇。苏格拉底自比高贵的天鹅,他也娶了两老婆,第二个老婆比他年轻多了。人就这点出息,你说怎么办吧?
所以还得往前倒腾,啊,终于明白了。原来人家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原来人家是照见,不是嘴巴上说说就算了的。那什么是深般若波罗密多?怎么行呢?断片了。就是这么尴尬。
玩的差不多,该醒醒了。是不是该把心收回来,回到眼前这个经验世界,说点人能听懂的人话呢?是不是应该先把一碗肉两个女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呢?
二、基督教篇
这是我在基督教彩虹论坛上节选的一段对话。
我跟这几个基督徒打过多年的交道,对我这个外邦人,也许是为了给耶稣留条后路,他们说话一向彬彬有礼。自己家的兄弟姐妹那是真的不见外。好吧,现在我们来看看圣经上那个有名的段落,谁看了都会感动的那段话。
哥林多前书 13:4-8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做了许多年的慕道友(也许墓道友更贴切),我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因信是不是能称义,我是不知道的。但信心肯定不能让我们做到经上那些动听的语言。故此,我不得不对这段经文稍微做一点修改。
爱是恒久忍耐,怎么能?爱是不嫉妒,怎么能?爱是不自夸,怎么能?爱是不张狂,怎么能?爱是不轻易发怒,怎么能?爱是不计算人的恶, 怎么能?爱是凡事包容,怎么能?爱是凡事相信,怎么可能呢?
最好是分成两个声部,前一个声部唱经文。然后另一个声部,来个拖腔,怎么能,怎么能,怎么可能呢?
三、我对基督教的质疑
对于基督教,我有很多疑问。对旧约,从起初神创造天地开始,我就觉得这东西与我无关。上帝找雅各摔跤,他又没找我摔跤,跟我有什么关系吗?这些神话传说,到底什么意思?全凭牧师解释。我倒是挺喜欢《约伯记》,那是一个苦难人对命运的呐喊,喊的很押韵。从这里,我倒是看出跟现实的一点关联。可惜就像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它只负责提出问题,不负责解决问题。那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到了新约,耶稣出场了。耶稣很伟大,可是我从耶稣的说教,看到的不过是一些道德信条。我不觉得他说的比孔子更高明。更关键的是,他也没说怎么做到这些信条。耶稣说爱人如己,《弟子规》说泛爱众。问题是怎么做到,这才是关键。有人说,做不到所以才需要耶稣上十字架拯救你啊。对不起啊,我没见过耶稣,也没见过十字架,也没见过拯救。我只听过牧师讲道,法师布道。听多了,它们全变成一张动听的嘴巴,一张一合。
我写了一系列普及佛法的文章,那一系列文章是紧贴着现实生活走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基本回避掉了,实在回避不掉的就是蜻蜓点水。我也希望基督徒能紧贴着现实跟我交流。具体说,就是当肉体的情欲翻上来的时候,你怎么办?这就是我说的宗教实践。
读经、团契、行善,这些宗教实践,是共产党员也会做的。所对应的形式分别是,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参加党小组学习,为人民服务。他们做成什么样?我们也都看到了。这个世界不缺大道理,也不缺道德标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怎么能把这些大道理变成生活中的小道理?怎么从那些宏大的叙事,变成生活中的涓涓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