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存在
肆、生从何来
I. 高更的三个问题
上面这幅油画出自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是他得知小女儿去世后的伤心之作。画布的最右边是新生的婴儿,正中是摘取果子的青年,最左边是枯槁的老妇,背景有一尊代表信仰的图腾。画家把这幅作品命名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对于这三个问题,无论西方的基督教,还是东方的佛教,都试图给出彻底的解答,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基督教侧重在三个问题的头和尾,它更关心人的起源与归宿。《旧约》开篇第一句「起初,神创造天地」,这是回答「我们从何处来」。《新约》宣扬「信耶稣得永生」,这是回答「我们向何处去」。信仰上帝的基督徒,对于这样的答案是满意的。
但是对于佛法来说,它首先关注的是中间那个问题,即「我们是谁」?因为这里的「我」,是来和去的主体。谁生谁死?谁去谁来?谁犯罪谁得救?一切行为的主体是谁?这是必须首先面对的。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好,前后两个问题都显得毫无意义。比如按照物理主义的观点,我们是一堆能够行走的肥瘦搭配的肉,它从子宫中来,又往坟墓里去,这不就是人生的终极答案吗?如果生命仅仅是肉体,一切信仰都显得毫无意义。但假如生命不仅是肉体,那么心灵在哪?为什么现代科学这么发达,可以探索到极微小的粒子,却找不到灵魂的一点痕迹呢?
所以,佛法首先关注「我是谁」?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对生命本质的解答有多重要,无需多说。在我看来,看似陈旧的佛法对这个问题有着十分新颖的见解,足以应对物理主义的挑战。详细内容读者可参考前文,这里仅借用《楞严》上一个比喻。「我」就像一家旅馆,不变的心灵是常住的主人,变化的现象是来往的客商【1】。而在变化的现象当中,有具体的身境,又有抽象的思想。三部分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我」【2】。就从这个简单的分类,我们可以隐约感受佛法的严谨与高深。它就像隐藏在雾霭中的群山,吸引着我们继续探索。
【1】《楞严经》卷一:「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2】这里的「我」对应梵文ālaya-vijñāna,音译为阿赖耶识或阿梨耶识。《大乘起信论》:「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