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存在
肆、生从何来
IV. 命由我造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大般涅槃经》
这一系列文章是围绕「心、相、想」三个字展开的。在这三个字中,「相」代表看似随机的命运,包括自身的才貌、一生的境遇。佛法称前者为「正报」,后者为「依报」【6】。如前文所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和不自由的,就像困在笼中的鸟。相比之下,「想」是主动和自由的,它是飞在天上的鹰。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自由的思想,如同我们自由的呼吸。
更进一步,「口」能把思想翻成动听的语言,「身」又能将思想付诸行动。因此我们说,行动是看得见的思想,语言是听得见的思想,思想又是无声的语言。行动、语言、思想,这三者是一体的,在佛法中统称为「身口意三业」。「业」,梵文karma,就是指行为,没有别的意思。三业就是三种行为,每种行为又有它的道德属性,或善或恶。
简而言之,「想」是主动造的业,「相」是被动受的报。《大般涅槃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八个字告诉我们,在「造业」与「受报」之间,或者说,在行为的「善恶」与人生的「福祸」之间,有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在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不知道这种因果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什么力量,能把过去的「业」变成现实的「报」?又是什么力量,能对现实中的「善恶」在未来实施「赏罚」?是举头三尺的神明?司掌地狱的阎王?或者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佛陀告诉我们,跟他们完全没有关系。施福降祸的不是天上的神,而是自己的「心」。
「心」,梵文citta。这个词的前缀ci-是积集、储藏的意思【7】。它储藏的是什么呢?《楞伽经》说「心能积集业」。心储藏的是「业」,也就前面说的三种行为。我们的一言一行,乃至里面的每一个念头,都被心悄悄收藏,默默记录。「业」在心上慢慢积集,就像北国冬天的雪,一层层堆积起来。想想看,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不需要举头三尺的神明,我们的「心」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念头的善恶。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被「心」悄悄收藏。它不规劝,只是默默记下。
佛法把藏在「心」里的「业」比做种子。种在地里的种子,天气合适了能发芽。藏在心里的「业种」,遇到合适的机缘,也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个「果」就是人生看似随机的命运,包括才貌的好坏、境遇的顺逆,都是心上显现的「果报」。《楞伽》说「境界自心现」【8】。但是,我们的「心」不能像孙悟空那样随意变现,它只是如实显现「业」的果。「业」就像黑夜中的一盏灯,它照到什么,我们就能看到什么,我们命里就有什么;它照不到的地方一片漆黑,我们什么都看不到,那就是命里面没有。这个道理,就是《楞严》上说的「循业发现」【9】。
心能「藏业」,又能「现报」。正是这两种「不思议」【10】的能力,将行为的「善恶」与人生的「福祸」捆绑在一起,如影随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两个人付出同样的努力,收获的结果完全不同?这就好比两块地同样浇水施肥,却长出不一样的果实,因为当初播撒的种子不一样。愚人只看到浇水施肥,却看不到播种。他们在一块荒地上劳作,收获的只是一片荒草。世间的「成功学」往往不灵,就是这个道理。
【6】《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依者,凡圣所依之国土,若净若秽;正者,凡圣能依之身,谓人天 、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诸神、菩萨及佛。」
【7】《楞伽经》又把心叫做「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ālaya的音译,意思是能储藏东西的房间。
【8】《大乘入楞伽经》:「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三性、诸识、无我,善知境界自心现义,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
【9】《楞严正脉疏》中明朝交光大师对「循业发现」做了这样的注解:「此之四字,双具两种不自在意。一者,世出世间一切净妙之色,若不循彼种种净业,虽欲发现不可得也。二者,三涂四恶一切苦秽之色,若不戒彼种种染业,虽欲不发现不可得也。盖不戒即是循也。故此四字。非但只表不循业则不得发现。兼表循业则不得不发现。而二俱无自由分矣」。
【10】《大乘入楞伽经》:「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熏是六识熏种子,变是种子变六尘。这两件事凡夫不可能用思维理解,也无法用语言议论。因此称为不「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