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存在
叁、拈花者谁
III. 物理主义的挑战
「一切都是物理」【6】,这是物理主义的口号。从物理主义的角度看,如果肉体之外真的存在独立的「心灵」,它必然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也应具备相应的物理属性。在经典物理学时代,物理主义者会询问「心灵」的形状、体积、材质、重量。想象中,如果「心灵」真的存在,它应该能从骨灰里捡起来,用镊子夹出来,应该能把「心灵」做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或是放在试管里化验成分。这是旧物理主义的观点。
时代发展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们的想象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天的物理主义者也许更关心「心灵」的微观结构,他们会问:这个「心灵」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是分子还是原子?电子还是光子?是玻色子吗?是夸克吗?曾有人提出大胆的猜想。比如,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相信,灵魂是球形的原子【7】。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彭罗斯(Roger Penrose)认为,心灵是纠缠的量子。不过,对于大多数物理主义者来说,他们并不相信肉体之外存在「心灵」。我们可以想象以下对话:
![]()
善男信女:「心灵」是存在的。
物理主义:(伸着手)把「心」拿来。
善男信女:我拿不出来….
物理主义:所以「心灵」并不存在。
如何应对物理主义的挑战呢?我们知道,物理学研究的是具体事物,也就是前面说的第一种存在。研究的前提是,要能对事物实施观察,或者更通俗的说,我们得先「看到」它。只要能把事物置于感官之下,人类的聪明才智就有了用武之地。如果眼睛看不到,可以借助精密的仪器,比如射电望远镜或者电子显微镜。如果对象消失了,可以观察残留的「痕迹」,比如地表的陨石坑或是埋在地下的化石。总之,无论用肉眼还是仪器,无论是痕迹还是真身,对象必须先「被看到」。这是物理学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它的盲点。因为物理学只能研究落在眼中的「物」,不能发现藏于目后的「心」。
这就好比有人端着望远镜看演出。台上每一位演员,演员的每个身体动作面部表情,都被他观察的淋漓尽致。可他无论怎么细心,也不可能在镜头里发现「自己」。物理世界好比舞台,科学发明的望远镜再精致,也不可能在物理的舞台上发现「心灵」。因为「心灵」是坐在台下看戏的,它是绝对的旁观者,是拿着望远镜的那一位。
但是物理主义会偃旗息鼓吗?他们不会。他们会在心外点燃新的篝火,继续追问「台下在哪」?一位物理主义者喃喃自语道:「这个心灵,它总得找个地方待着吧?不管是高维空间还是平行宇宙,只要心灵有居所,科学必能按图索骥找到它」。如何应对物理主义新一轮的质疑,「心」到底居于何处?此处按下不表。现在让我们重回笛卡尔,看看他的沉思有什么结果?
【6】《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Physicalism is the thesis that everything is physical。物理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升级。因为随着物理学的发展,有质量占空间的物质概念已经过时,所以人们用物理(Physical)代替物质(Material),用物理主义(Physicalism)扩展唯物主义(Materialism)。「一切都是物理」,这句口号是「一切都是物质」的升级。然而什么是「物理」?就好像「物质」一样,这个词的含义至今仍存在歧义。
【7】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有人说,灵魂推动着肉体正如它自身被推动一样,例如德谟克里特。」「德谟克里特也说过相同口气的话,他说,球形的原子拖拽着整个物体运动,原子运动是因为它们的本性即是永无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