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存在
叁、拈花者谁
V. 用「心」如镜
到此,我们把「相、想、心」三个字全部介绍出来了。这三个汉字,分别代表着六尘、六识和六根,统称十八界。它们不但构成一部浓缩的佛法,也隐约呼应着西方哲学的三个阶段。「相」字对应古希腊自然哲学,「想」字对应传统形而上学,「心」字代表近代哲学对自我的关注。在哲学的映衬下,这套理论显得愈发高深。然而不管多么高深的理论,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修行,否则就是一场风花雪月的空谈。
佛法的修行是以「禅定」为核心。关于禅定,六祖慧能大师在《坐禅品》中说「但无妄想」,又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19】。这两句话,清晰道出了禅定的本质。浅白的说,我们的「心」每天对着外面的「相」,就像对着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这个心照着这个图,要像镜子【20】照东西那样,任人物往来穿梭,不生起「想」的虚影,或者说,不生起言说分别。所以,禅定不是非要盘腿坐着,行住坐卧都可以。关键是要心里干净,不想没用的事。
我们在上文谈到的「少想」,那是一种生活版的禅定。它背后的原理是「心」与「想」的关系。《楞严》上说:「不住名客,住名主人」【21】。停不住的妄想,是心灵的客人。安住的真心,是思想的主人。不过人们往往本末倒置,重视思想并忽视心灵。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和媒体空前发达,人们对思想的推崇愈演愈烈,这是喧宾夺主。「禅定」反其道而行,放下门闩,关门谢客,把心灵从妄想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这是悠闲自在。《大乘起信论》说:「能观无念,则为向佛」。又说「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古人把话说得这么直白,就是生怕我们听不懂。我们不该辜负了古人用心良苦,就请把心收回来,回到那个天真的赤子。
【19】《六祖坛经。坐禅品》:「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20】《楞严经》中镜子的比喻:「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又《大乘起信论》:「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
【21】《楞严经》卷一:「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