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费明

家居加州种菜养花天天做饭偶写文章
博文

3.2戈登堂 紧挨着利华大楼,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筑——戈登堂,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即位五十周年而建。青砖外墙,垛口屋檐,八角楼塔,气势宏伟,古色古香。远远看去,仿佛小人书里童话故事的城堡,显得庄重神秘。 奶奶对这座建筑的来历一无所知。她说:“这些洋楼建得气派,可谁出的钱、啥时候盖的,我可说不上来。” 一次在利华大楼的前厅等电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有关利华大楼的记忆中,邻居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多年后,我竟然发现和两个邻居失之交臂…… 生活里,小概率事件却经常发生,比如同样的上海出生、幼年到天津、跟我同岁,在天津耀华中学同班、后来北美完成学业,更稀罕的是他居然还是利华大楼的邻居。 我俩一起在利华大楼住了两年,后来又同在耀华中学三年同窗,不能说没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那时利华大楼才落成不久,粉刷油漆完好如初。门外是小桥流水的维多利亚公园,楼内电梯电话热水煤气,如此安逸方便,房租当然令人咋舌,每月每层600万人民币,差不多五十两黄金。 父亲租了第六层,一个单元的,戴家的德昌贸易公司,一个单元自住,一个单元会客厅和餐厅,我们和写字间的几个先生在那里吃饭。 房租交给一个头上缠着红头巾的印度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947年清明,上海蒲石路沪江别墅 几十年人生路,常有挫折,备感困顿,每当大无可如何之日,耳边就会响起劝勉和希望之声:始终做一个好人,尽限发挥潜能,就不枉为母带你来世上这一遭。
上海,1951年初夏 三家Siblings(XDJM)前排左一就是费明。那时NNLS好像都穿偏带鞋 “我从哪里来?”这个四岁时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七十多年过去,还是没闹明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A传说 奶奶是知识的源泉,我经常问她各种各样的问题。 “您放下滚烫的玻璃杯,干嘛捏耳垂?”“因为耳垂最凉。” “您摸黑灌暖壶,怎么知道灌满?”“听声音越来越高,就知道要满了。” 一天,不知道犯了什么邪,我突然问:“奶奶,我怎么来的?” 奶奶听了一愣,过了好一会儿才说:“你怎么来的?这得从头说起。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我孙女起了名字,费雯丽,有着东方美的VivienLeigh的形象。她经常让我讲故事,讲过的故事记下来就成了一本书,“我能用你的相片作这部非虚构小说的封面吗?” 她眨眨眼,笑着说:“当然可以。” 她叫费雯丽、我的笔名叫费明,其实俺俩不姓费,姓戴,所以这个长篇是《戴家那些事儿》。 VivienLeigh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1.写作需要冲动:不说不快的冲动我跟姑妈至亲至疏的关系延续到她去世,那些直戳心窝的误伤、当头棒喝的意外渐渐淡去;而她那倾囊相助、谆谆告诫、彻夜长谈的画面却常常浮现在心里。她的恩情不思量自难忘,每在想不到的时刻,在不经意的地方。前两天贼冷,两脚冰凉。我拿出姑妈留下的电褥子,放进被窝,插上电门。冰凉的脚立刻感到温暖,很快就睡着了。
我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ChatGPT 这次修改后更加流畅,更加清晰,主题贯穿始终,人物描写丰满。以下是具体点评和建议: 精简部分描写:有些细节,如关于伯父的长段回忆和姚妈的描写,虽然有趣,但篇幅稍长,可以适当压缩,以突出主要情节。 增强叙述节奏:个别段落,如姑妈与犹太人相处的部分,可以调整段落安排,让叙述更为流畅,避免信息量过于集中。 优化语言一致性:在一些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11-21 05:42:07)

五将军时乖命蹇,家道中落,老郑家靠磨豆腐为生。一日,隔壁虞先生来家说:“这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在作坊终日忙碌恐无出头之日。早晚得闲,去我私塾旁听,分文不取。”几年过去,长子郑翱伯粗通文字又学得一手好算盘,成了商号的账房先生。学生这样有出息,老师便将自己的爱女虞淑英许配给他。
虞淑英花容月貌,是合肥城里的美人,婚后第二年寒冬的一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11-19 07:25:12)
小时候的冰棍,夏日的故事……年青人会想,几十年前的冰棍应该索然无味,像冰箱里的冰块。老人回忆中的冰棍总伴随着欢愉的往事,那会儿的冰棍比眼下的要大,要甜,要爽;然而从走过半个世纪的辛苦路再往回看,再好吃的冰棍也不免带着点儿苍凉。——《调寄减字金锁记》 奶油冰棍
天津有一条小街叫南海路,路不长,很清静,我们常在那儿踢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