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年我和大部份同龄人一样,被送去偏远地区接受“再教育”。这期间去过一次蒙自,没想到多年后,《芳华》这部电影的取景,就选了那些法国情调的老火车站。
出行觅食
我去到中越边境的农场。当时对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有一个不错的政策,就是在前三个月不计考勤,就可以拿全额的农工薪资:26元人民币。这个政策实在很有“先见之明&[
阅读全文]

在混乱的年代,暴力会出现。想去探寻异族美,昏昏然穿越武斗战场,似一场噩梦…
心血来潮去民族学院
1967年夏季的一天下午,文革正在如火如荼中进行着。我在大学的游泳池游过泳之后,突然心血来潮,想去其他院校走走看看。
我那时候常常搭乘的是32路公车(从西直门到颐和园),路过一站叫“中央民族学院”(今天叫大学)。民族学院对面就是“解[
阅读全文]

女人怀孕生育和“地气”有关吗?民间自有说法……
河谷与瘴气
上次说了一位难产的,这次要说不孕的了。这事很少见,热带地区的妇女只怕怀孕次数太多。而且这件事有一点儿复杂,所以先铺垫一点“多余的话”。
在我们生活的河口,地处南溪河、红河河谷,不但气候炎热,而且海拔很低。云南大部分地区海拔都比较高,比如昆明地区的海拔在150[
阅读全文]

人们说某人做事快,产量高是“多产”;若说一件事到做不下去了,就是“难产”。那么,真的难产呢……
我当年下乡去的农场,地处北回归线之南。在1950年代末,第一代农垦工人垦荒修路,建立了热带橡胶农场。到十多年后知青下乡时,农场已经具备了基本生存的条件,各连队也有卫生室,备有一些简单的药物。但是真生大病,还是得去县医院。
[
阅读全文]

上一次我講到,蘇維埃政府在奪取政權之後,對“托爾斯泰主義”的信徒展開了全面逼迫和殺戮。
為什麼選中托爾斯泰
那為什麼共產政府還要繼續推崇托爾斯泰,出版“托爾斯泰全集”呢?
從歷史的視角看:
有共同的關注點—社會革命者,首先關注社會平等的問題。托爾斯泰批判社會不平等,主張社會變革。這與革命者的關注點是一致的。
都是知[
阅读全文]

托爾斯泰下葬以後,索菲亞說:“三天以後這屋子就像死了一樣……”。
托翁死後的莊園(十月革命前)
托爾斯泰的死亡,讓他的整個家族破產。他在遺囑中交待,把著作版權給了贊同他主張的小女兒亞歷山德拉(薩莎),幾年後,薩沙按照父親生前的願望,將兄長們分到的土地買過來,分給了農民。
在托爾斯泰過世之後的幾年,雅斯納雅·波[
阅读全文]

这两年因“新冠病毒”的流行,“封城”这种听起来“古旧”的事,竟然频频发生,让很多人难以忍受。
其实不过在五十多年前,人们被“封死”在一个地方,是常态(可能“封地”不是居室内,而是广阔天地)。当时把那些到处跑的人被称之为“盲流”。顾名思义,就是不留在“属地”,到处盲目流动。当时大部分人能接受“[
阅读全文]

晚年的托爾斯泰,因與妻子的矛盾而第三次離家出走,最後死在他鄉。
最後一次離家出走
在1910年秋,托爾斯泰已經無法再忍受索菲亞,決心要離開家。起初他計劃去一個叫做鮑羅夫科沃的村莊,後來又想去高加索,那是他年輕時當兵和開始文學創作的地方。他也很想去修道院過平靜的生活。
導致他匆忙出走的,是1910年10月28日發生的一件事。在清晨3、4點鐘的時候[
阅读全文]

在托爾斯泰的晚年,由於夫妻二人理念不同,矛盾日益加深。在這裡要提到一個人,因他的涉入,加劇了托爾斯泰的家庭矛盾;不過也正是他,後來竭盡全力出版了托爾斯泰的全部作品。
至於托翁的離家出走,死在他鄉,我會另外再做一期。
契爾特科夫
托爾斯泰有一批追隨者,其中有個名叫契爾特科夫的俄國貴族。他高大英俊、聰慧富有,是退役的宮廷軍官,還曾經[
阅读全文]

在前面寫過幾篇當年“上山下鄉”時的回憶。對今天的年輕人而言,那是一個刻板化的時代,不過,越是強求一致,越能顯出人生百態和人性的軟弱。
失調的男女比例
在農場的前兩年,我們連的男女青年比例失調,男少女多。成都老知青(文革前下鄉)是八女一男(而且這一男已經是其中一女的未婚夫)。
北京知青中起初有三位男生,後來都調走了,變成清一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