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阿克萨洪水:杀戮绑架 Isr-15 中

(2025-11-16 15:33:05) 下一个

这次要说的是:2023年10月7日,在加沙边界发生的屠杀和绑架Kibbutz基布兹成员事件。下次再介绍基布兹产生的背景和历史,并与早期教会做些比较。

加沙地带西靠地中海,东南面是以色列和埃及,此地本属埃及;在埃以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 当埃及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协议之后,以色列将加沙归还给埃及;但埃及不愿接受这块是非之地。于是加沙变为无政府地区,又逐渐被哈马斯极端恐怖分子所控制。

哈马斯恐袭行动(2023年10月7日)

哈马斯(Hamas)宣称这次恐袭行动是“阿克萨洪水/Al-Aqsa Flood行动”。阿克萨清真寺建在耶路撒冷老城,离以色列人的哭墙不远。她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圣寺,地位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

阿克萨洪水行动(Al-Aqsa Flood):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Hamas)发动了“阿克萨洪水”恐怖袭击。借口是以色列对其境内的阿克萨清真寺管控过严,其实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恐怖袭击。

2023年10月7日早晨,哈马斯突然对以色列西岸多个平民地点发起攻击,致使1200多人被屠杀,其中有许多儿童;还有1400多人受伤,另有254名人质被劫持,包括有三十多个国家的公民。

这是自1940年代的纳粹大屠杀(the Holocaust)以来,对以色列最大规模的恐怖屠杀行动。

铁剑反击行动:遭受恐怖攻击之后,以色列军队对哈马斯展开激烈反击,称之为“铁剑行动”。因哈马斯在平民和医院中也设下许多据点(违背战争规范),以军在反攻中将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也一并驱离;造成许多儿童和百姓在战火中丧生。

两年前我看到这条突发新闻时,只注意到这是哈马斯对一场音乐节发动的恐怖袭击。后来才发现,在哈马斯袭击的目标中,还有若干个靠近边境的Kibbutz农庄(Sufa、Nir Oz、Be’eri、Kfar Aza、Holit等农庄)。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袭击这些平和的农庄,这个疑问留到后面再说。先说这些农庄的背景和现状。

历史:从军垦到农垦

纳哈尔/军事定居点:以色列建国之后,在边境地区,尤其是不太宜居的沙漠山地,开发了一些定居点,统称为“纳哈尔/军事定居点”(包括在内盖夫、加利利、阿拉巴以及“六日战争”之后的西岸、加沙带、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

这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皇朝的“屯垦戍边”;后来,在1950年代中国的东北、新疆、内蒙和云南等边疆地区,建立了很多军垦农场,按军队编制,各级军官都是现役军人。以色列建国初期在边境地区开发的纳哈尔定居点也有类似作用。但是后来这些定居点逐渐“军转民”到2001年已全部转型完毕。

在靠近加沙边界的内盖夫沙漠的西北部,有以色列的第一个纳哈尔定居点Nahal Oz。在这次恐袭中此地伤亡十分惨重,因我没查到更详实的数字资料,这次只简单说另外一个规模小些的基布兹 Holic。

基布兹Holit:Kibbutz Holit在这次袭击中也损伤惨重。Holic是1970年代在西奈半岛上建立的纳哈尔定居点。定居点因建在西奈半岛的沙地上,名字就叫“Holit”;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就是“沙子”。

 1979年,以色列与埃及签订了和平条约。以色列于是按照条约规定,从西奈半岛撤军。但埃及却不愿接受西奈半岛这块是非之地。于是这一地区,先是受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控制,后来又被哈马斯极端恐怖分子夺取和占领。

当以色列与埃及签订了和平条约之后,原来的纳哈尔军事定居点,也逐渐转变为普通犹太人的集体农庄。到1982年,Holit农场按照“埃以和平条约”的规定,从原址撤出,迁到目前的地址,也转型为集体农场。不过,因为Holit地处以色列南部,靠近埃及边境,距离加沙地带也只有1公里之遥,依然是加沙边境最紧张的地区之一。 在这次的恐袭中,Kibbutz Holit首当其冲,有多人遇害和受难。

Holit的社区和经济:Kibbutz Holit从纳哈尔定居点变为平民的集体农场之后,逐渐转变成一个多元化的基布兹社区。多年来Holit不断吸收来自各地的新家庭,其中包括一些主动成为社区成员的外籍家庭和外籍的劳工。在2023年,社区人口为244人。

Holit农场主要从事农业、园艺和畜牧业的生产;主要收入来自乳牛牧场、加工厂和农田果园。在农场里面种植了柑橘、柠檬、芒果、坚果、马铃薯、胡萝卜等水果和农作物。在恐怖袭击发生之前,社区生活平和而稳定。

恐怖袭击之片段

我很不喜欢看战争新闻和血腥画面,只想简单介绍一、两个恐袭片段:

2023年10月7日清晨6点30分,多名哈马斯恐怖分子突然袭击Holit农庄,当时许多居民尚未起身或正在吃早餐。武装分子挨家挨户射击住家的金属百叶窗,若屋内传出人声,就进一步行动:先用手榴弹和枪击破房门,然后闯入并射杀屋内的平民。他们还放火焚烧房屋,迫使躲藏在隐秘处的平民不得不现身。

从网路新闻上看到幸存者的描述:有的母亲用毛毯盖住孩子,自己趴在孩子身上。恐怖分子炸开房门之后,就在幼儿(4岁和四个月)的眼前杀死他们的父母,并掳走孩子。面对荷枪实弹的哈马斯分子和燃烧的烈火,尽管人们努力自救,仍然伤亡惨重。以色列军队得知消息后赶来,与哈马斯展开激烈战斗,直到午夜过后,才重新夺回了Holit农场的控制权。

遇难人数:这次恐怖袭击造成15人罹难(其中3位是外籍人士)、8人受伤,7人被掳走当作人质(其中4位是贝都因人)。包括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摩尔多瓦等具备双重国籍的以色列公民;还有外籍劳工(泰国和泥泊尔)。

更详细报道(英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lit_attack#:~:text=sacrifice%20for%20him.-,Kaploun%2DVital%20/%20Katsman%20/%20Aladjem,credited%20with%20saving%20three%20neighbors.

恐袭目标和目的

我原来以为,哈马斯的主要攻击目标是以色列的大型聚会(演唱会),不明白为什么要去袭击平民集体农庄。于是我询问了ChatGPT:哈马斯事先有明确的目的和专门挑选的攻击目标吗?ChatGPT的回答让我明白,这些Kibbutz集体农庄,正是哈马斯专门选择的恐袭目标。下面是ChatGPT的回答:

“人权观察(HRW)调查报告认为:他们/哈马斯的暴行包括谋杀平民、劫持人质,这些都是事先策划好的。…这些行动并非随机,而是经过协调、有组织的,包括对多个社区的同步进攻。绑架人质是此次袭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质中包含不少平民,这给哈马斯提供了谈判的筹码。这种绑架对于哈马斯既是战略工具,也是一种宣传方式。

…哈马斯为此做了长期情报准备(比如监视边境社区、安保设施、摄像头、安全人员等)。这使得他们能够精准选择目标。至于他们选择的袭击地点,如边境的那些基布兹,防御相对薄弱,成员比较单纯,更容易被渗透。…选择这些目标,是出于象征性、战略、谈判和恐怖主义的复合动机。恐袭不仅造成巨大人员伤亡,也对以色列南部边境社区产生了深远的心理与安全影响。......”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