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说到现代以色列的基布兹公社时,难免会想起两段历史,一段是在两千年前的耶路撒冷,初代教会的信徒自发兴起“凡物公用”的团契;另外一段,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集体农庄,和中国195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的“人民公社”。
以色列的公社 Kibbutz
“基布兹Kibbutz”在希伯来语中是“团结、集体”的意思;是人们自愿组合的社区,没有国家的强性介入。
建立与体制:最早的基布兹Kibbutz,是1909年建立的:当时从世界各地回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尤其是在东欧的犹太青年中,兴起了集体农业定居运动。一百年过后,以色列已经有了250至270个基布兹,主要在加利利海和耶斯列谷一带,还有加沙附近的沙漠和边境地区。
基布兹社区内的财产,归群体成员共有,人们享受相同的待遇,无性别与贫富之分。所有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子女教育都由社区统一负责,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有些集体农场,还曾兼具了 “屯垦戍边”使命。
因基布兹是私人自愿加入的社区,来去自由。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加入;对新申请者可能有一、两年的考察期;想离开时,也只要提出申请即可。
多元化:基布兹得到了以色列政府和主要政党的支持。以色列工党和统一工人党的不少成员,都来自基布兹。迄今为止,有四位总理和近1/3政府的部长,都在基布兹生活过。
在基布兹内,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即便是公司主管或者政府要员,也要每年回来参加至少25天的劳动。基布兹的青少年,在集体生活中培养了纪律性、团体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以色列国防军的骨干。
传统的基布兹多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后来渐渐转型,开始发展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也部分的转向私有化。大多数基布兹的财务状况稳健,其产品占到全以色列GDP产值的9%,农业总产值的40%。以色列约有5%的人口住在基布茲社区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u4y1b7tZ/?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古今对比:圣经记述
让我们也回溯两千年前、新约圣经《使徒行传》关于早期教会的一段记录:
《使徒行传》经文:“……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掰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徒2:44-47)
圣经记下了2000年前初代教会“凡物公用”的状况;尽管那段时间不长,还发生过亚拿尼亚夫妇私藏银钱欺哄圣灵的事:但这真实的记录十分可贵。
对比共产理念:我小时候受共产主义教育,信主后读这段“凡物公用”的经文时,感叹共产国家的“公社”制度,竟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的犹太基督徒群体。
我猜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路,大概也受到这段经文的影响。马克思是德国犹太人,据说他父亲就是路德会的牧师。马克思从小在教会上主日学,也熟悉圣经,于是从圣经中得启发,开创了公有制的理论。
而另一位革命领袖列宁也是犹太人,应该也非常熟悉早期犹太基督徒的这段历史;还有斯大林,年轻时曾经读过神学院,对此段经文应该也很熟悉。那么,从东欧回归到以色列的犹太青年,理当比西方国家的犹太人更适应集体/共产生活。
古今/纵向对比:尽管使徒时期的“凡物公用”,与现代的Kibbutz农庄有许多不同,却都以共同信仰、集体生活、资源共享和互助承诺为底色。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做些对比:
1、初创的核心理念
使徒时代:主后1世纪,在罗马帝国的耶路撒冷圣殿,一群相信耶稣基督是的救赎主的犹太信徒,在“五旬节”圣灵降临后,组建起新的信仰团体。
现代基布兹: 1909年,在奥斯曼帝国治下,一些从东欧回归巴勒斯坦的犹太青年,在私有制的犹太土地上,发起了共享经济运动,也组建了新的团体。
2、财产制度
使徒时代:信徒自愿变卖财产,将全部钱财上交公用;又将集体内的财产“按需分配”给所有弟兄姐妹,尤其注重照顾老弱病残者。
现代基布兹:成员自愿加入、共同劳动,共享生产和生活资料,再把集体劳动所得财产和收入“按需分配”给社区内成员。
3、信仰与生活
使徒时代:信耶稣的“团契”中,人们彼此“心意相通”;每天一起聚会,集体用餐,属灵合一、生活互助,听从使徒教导、一起祷告和分享。
现代基布兹:是以犹太律法/妥拉为基础的现代“团契”。成员都参加集体劳动、遵守互助互惠、分担责任的原则。早期的基布兹还兼负“屯垦戍边”的责任。
横向对比:人民公社
基布兹与苏联集体农庄和中国的人民公社,虽然都属于集体所有制,但是本质完全不同。
1、基布兹是自下而上、自发自愿结合的有宗教信仰的民办集体;人民公社是自上而下、由政府强制设立的,施行公社、大队、生产队的三级管理制度。
2、基布兹内实施民主的生活方式,在经济生产方面自定计划、自给自足;人民公社必须执行中央或上级命令,还承担“交公粮”的重任。
3、基布兹中,有来自全球的犹太人,因共同的理念而自愿在一起生活、承担社区责任;人民公社由原地的村社成员组成,被强制均分财产,并无共同理念。
4、基布兹贯彻人人平等、不劳者不得食原则、没有职位高低的分别;也注重提升女性地位和儿童的文化与品德教育。
人民公社的各级干部,享有各种特权,参加劳动少,却在分配时得到更多(可参考我前文:性路与幸路);公社不注重儿童教育,底层社会的教育水平较低。
社会影响力
基布兹代表了犹太民族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优良传统;其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眼界开阔,思想开放,文化素质较高。
农业和工业:许多基布兹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先驱,注重开发土壤产能,创新灌溉和耕作技术,促进密集型农业发展。这些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让耕地有限的以色列,在农业生产上领先世界水平。
教育与育儿:基布兹注重教育。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集体生活,互助互利,建立起长期而稳固的社会纽带。随着孩子们年龄成长,教育也不断跟进更新,培育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同时生活在传统的犹太家庭中。
文化认同:基布兹中有不少文艺青年,有机会发挥艺术创造力,对以色列的文学创作、音乐和舞蹈都很有影响力。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文化氛围浓厚,融合了古老与现代、犹太民族与其他族裔的文化。
经济转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后期时,政府早期对基布兹的某些拨款(如对边境纳哈尔定居点)日渐枯竭,部分基布兹开始推行私有化改革,或转向半合作模式。
问题与挑战
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有些基布兹面对着资源缩减和和经济转型的挑战。
其组织架构缺乏权威性、缺乏现代专业化的管理方式,也是一大挑战。。
此外,因为人自身的罪性,早期的凝聚力在现代青年身上效用递减,内部的矛盾问题也逐渐积累和暴露出来。
边境区域的基布兹,也一直面对着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战争风险。不过,大多数基布兹都能努力适应变化,在持续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