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R 最忆是大连(上):星海/黑石礁

(2025-07-03 17:09:57) 下一个

“日出樱花红胜火,春来海水绿如蓝,忆辽南,最忆是大连”…

 

去国之前(1984年之前),曾经走过中国的二十多个省和直辖市。当年中国还十分贫穷落后,但是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景色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不同,连公交车的售票方式都不同,在记忆中绝对不会被混淆。

其中最爱的,是海滨城市大连,在那里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

北京搭错车

如今中国每个城市的人,都说普通话,城市都高楼林立、似曾相识。对各个城市的场景记忆,常常是混杂的。

过去的城市,各有各的特色。我生长在北京,曾经住在西郊和东四十条一带。70-80年代中,我在北京几乎天天搭乘106路无轨电车;可十来年前回国,有一次搭上106路车,居然走反了方向,该往北却上了往南的车;坐了很多站,突然发现到了东单、过了长安街,此时才发觉方向坐反了。只因路两边有无数小商店,街景都差不多,令我这只凭靠路旁景物辨方向的人,完全迷失了方向。

江城水起落

又比如以前乘江轮到重庆,在朝天门码头要爬数百级台阶,看着肩负重担的挑夫艰难上行,是一生不灭的记忆; 2017年我再去重庆朝天门,长江水已经因修建三峡大坝而上涨百米,百级石阶沉入江底,“朝天门”的牌坊几乎淹没。而岸边的摩天大楼令我错以为是在上海或武汉。

说起武汉,原来有星罗棋布的湖泊,后来很多水域被填平,建起了高楼;长江因三峡蓄水,到了武汉段的江面狭窄,已不见“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壮观,好似站在南方某条小河的岸边,长江大桥显得有些大而无当。经济发展带来了繁荣,却也抹去了各地的特色,这一点倒是越来越像美国了。

最美星海尚在否

我在大连读书的第一年,生活很艰苦,每天对着粗糙、难以下咽的玉米饼子发愁。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逐步活跃,生活迅速得到了改善。

先天优越性:无论如何,大连地处狭长半岛的顶端,东面是黄海,西面是渤海,先天自然条件优越,到处可见海天相连。不过这分界处的海水,蓝色的一边是黄海,黄色的一边是渤海。

在我心中,大连一直是中国最美的城市(厦门、青岛可以排第二)。大连在殖民时期已达到了现代化水平:有宽敞、安静、大气的城市设计,有许多不张扬却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也有舒服的私人生活空间。

老电车与滩涂:记得1978年3月,我从山西的山沟去大连读书。在大连某所大学教物理的五姨妈送我去学校:搭乘有轨电车,票价4分钱。在铁轨上电车铛铛响着摇着、缓慢前行。在晃悠悠的电车上,突然看见窗外有大海和盐田滩涂,我心中的“一切污泥浊水”立刻都被“荡涤”了(当年有句革命口号“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指“清除一切反革命势力”)。

海滩隐私公园:学校靠近星海公园,我每周至少要去公园的海滨漫步三、四次。海滩和树林中几乎没有人,但是并不显得荒僻,只觉得静谧中带着一点迷蒙和神秘;春天时,樱花在海边悬崖上怒放,带着一丝美到绝境之感。

面对着轰然的海潮声,丝毫感觉不到喧嚣,伴着潮声在岸边漫步,反倒会异常的安静和放松。星海公园的最迷人之处是:面对着最广阔的海面,却隐匿着最幽美隐私的花间月下。   

粗鄙/现代化:不过,1994年我回校时,看到星海公园已被改造,跨海大桥已修通,人们津津乐道“薄书记”对大连建设的功劳,我心却在隐隐作痛。就似在苏州园林里,看见了突兀的现代高楼和钢筋水泥桥,粗鄙而霸道,有种被人“横刀夺爱”的痛,却不敢批评,怕被人批驳反对现代化和创新。

当原来低调的完美私密空间,被许多僵硬的建筑物线条撕扯,好像在精美低调的真丝旗袍外面缝上了几条貂皮。那蓝天碧海小岛的丝滑景致,被粗暴地切割开,显得毫无情调、残缺不全。很多人会说我矫情,其实我并不反对现代化,只是大自然的天际线和蓝色海岸线是那么美,破坏它们就像是“暴殄天物”。如果选一处稍微荒僻和广阔的地方破土开天,岂不是更能增添现代化的景致和经济效益呢?

清除海底礁石:星海公园看着很美,但原来水下有许多礁石,礁石上有锋利的海蛎子壳。有一次我游泳时不小心踢到礁石,一阵尖锐的切割扫过脚部。我当时没有马上感觉到痛,但是回到岸边冲洗伤口,发现了无数细密而入骨的切割线,间隔不足一毫米。去卫生所包扎之后才感觉很痛,过了四十多年,一到阴天还会隐隐作痛。所以我非常支持用现代化手段,炸掉海水下的锋利礁石,保证海滨浴场的安全。

黑石礁

其实离学校更近的是黑石礁,也是4路有轨电车的最后一站。黑石礁和星海的海滩其实连成了一片, 只是黑石礁这边的海岸布满了黑色的礁石,据说是海上喀斯特地貌。记得还有一些水下岩洞(涨潮时隐入水下),黑石礁没有星海的秀美,略显狰狞,却更原生态。

现在的黑石礁成立了一个国家地址公园;当年那里是比较荒僻的,甚至在赶海的时候,海滩上也没有很多人。海潮带到岸上的海带等海物,也常常堆在岸边没人捡。我曾经在退潮的那片滩涂上捡到过海参。至于海蛎子,那更是举手之劳,随便就捡一大塑料袋,我们那时候会把海蛎子拿到教学楼清洗(教学楼地形低,不会断水,宿舍地形高,常常断水),然后拿回宿舍用煤油炉煮熟,非常新鲜美味。

那时候的生活品质很粗放,但是充满了朴实的情趣和快乐……。

下一次再说另外几个“景点”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5)
评论
心情愉快德国 回复 悄悄话 现在星海广场偏南边就是当时的养殖场的加工车间。
心情愉快德国 回复 悄悄话 坐开往黑石礁的有轨电车,过了富国街车站,行进的左手方向就是盐滩,一直持续到星海一站车站。是八十年代初的事,那是我在黑石礁上中学,所以记得很清楚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师营' 的评论 : 那不是海带养殖场吗? 借地问一句,文革时期在解放路从青泥洼桥到老虎滩的有轨电车是几路?车场在解放路站,有时候加车到桃源街。
雲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师营' 的评论 : 谢谢您的详细说明,我离开多年,头脑中只有画面,我从电车中看见的应该是星海北面的盐田,离4路终点站还有几站路。
水师营 回复 悄悄话 当时的盐田的位置:东近马栏河;西近现在的西安路;北近高尔基路;南近西安路的拐弯处,即星海广场的北头。
水师营 回复 悄悄话 当时的盐田的位置:东近马栏河;西近现在的西安路;北近高尔基路;南近西安路的拐弯处,即星海广场的北头。
古树羽音 回复 悄悄话 我也是常常在东单乘坐106路前往东四十条附近的铁狮子胡同人大宿舍去亲戚家玩。
五十年前从宜昌到九江开会,乘江轮沿途观了个小光,那高高的朝天门码头我是一级一级登上去的。
谢谢你的文,带给人那美好难忘的回忆和青春年华!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1. 你是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海洋大学)77级的?辽宁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离海边还有一段距离。大连工学院(理工大学)和大连海运学院(海事大学)离凌水海头近,离星海公园有好几站地。星海三站是1978年从遵义回来一部分重建的大连医学院在原来市第三医院的门诊大楼临时教学楼,离星海公园仅仅300米。
2. 星海湾大桥于2011年10月动工兴建;于2015年1月5日完成合龙工程;于2015年10月30日通车运营。跟薄熙来没关系,他2000年离开大连。
3. 不记得乘有轨电车可以看到盐田,是乘火车可以看到金县的盐田。
4. 星海公园改造不大,是邻近的马兰河口的星海湾填垃圾建成亚洲最大的星海广场,176万平方米是天安门广场44万平方米的4倍。
5. 黑石礁没有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在金石滩。黑石礁东面倒是建了一座大连自然博物馆。
6.
竹风_如火 回复 悄悄话 棒棰岛
雲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谢谢!
雲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伽子罗衿' 的评论 : 火车站被保留下来,那太幸运了。我还有一张当年在火车站拍的照片/还有一张中山广场的照片。下一篇可以放上去。
素心兰 回复 悄悄话 你的母校是东北财经大学么?我九一年入学,东财就在黑石礁。我经常坐一站好像是23路去星海公园。黑石礁蛮乱的。十年毕业聚会连军训时的小广场都盖了高楼,好拥挤。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写的好看。1977年我第1次去大连,去了星海公园和棒槌岛,当时觉得棒槌岛漂亮极了。
伽子罗衿 回复 悄悄话 确实大连原本被设计得不张扬但很温馨。大连城市非方方整整,挤出的楼区的三角地带就变成个小公园,一体和谐。如今寸土如金,这些楼区边上的小公园也就全没了。特别共鸣你对“博书记”整治大连的功效的描述,尤为老城区部分。我只觉得打破围墙种植成连片的草皮一项还可以接受。其他的将主干道全换成现代高楼大厦,但部分地段一些原老式建筑又被日本出重金保留,包括建国时全国唯一一个汽车能上二楼的大连火车站,结果市区整体的协调全被破坏。特别是中山广场一圈被戏称“八国联军”的建筑,被背后竖起各种现代高楼怪兽搞得惨不可视,四周全没了原先的整体美感。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赞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