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无法说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级心灵瑜伽,体验真正的生命洪流,发现自己是什么。
个人资料
正文

《唯心所造和唯心所现的区别在哪里?这两句话是究竟的真理吗?》

(2022-01-16 08:42:42) 下一个
请聆听朗读音频:

有佛教背景的人问我,你说的道理和佛经中说的“唯心所造”以及“唯心所现”是不是一样的?

 

 

答案:是。也不真是。

 

 

这两句话可以说是佛教里面的经典句子了,几乎每个佛教徒都能够熟读这些句子。让我们看看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察觉到了非常隐蔽的思想理智上的参照系统幻觉,然后我们就发现了这两句话本身不是真理,它们仅仅是释迦牟尼大师在语言上的比喻说法,指向了无法言说的“那个”。如果你坚持了这两句就是真理,抓住比喻句子不放,就相当于站在一个跳板上不敢跳下去了。也许你是一个好佛教徒,把指向“那个”的手指当成了真理,就和《明白自己》无关了。

 

 

什么是释迦牟尼用的这个词“心”?这不是人的心脏的意思,这也不是人的思想的意思,这是非个体的THAT的思想理智效应的意思。思想理智效应就是意识效应,也就是THAT的效应,和你的肤色和你是无二的一样,思想理智(意识)效应和THAT不是两个分开的属性功能,而是无二的。所以,思想理智(广义的说是意识)效应不是错误,就像THAT不是错误一样。就像你的肤色是黄色的不是错误一样。思想理智并非可以理解为“我这个人的念头”。因为“你这个人的念头”是非个人的思想理智效应解释出来的幻觉结论。如果你的敏感度不断提高就会发现一切你称为是“你的念头”其实是无限的冥冥之中自发自动出现的思想理智效应,并非出自于“你的大脑”。甚至连“大脑”这个形象轮廓都是思想理智解释出来的东西,但不是真的东西。

 

 

我在文章中大量地说“思想理智”这个词,这是现代语言。但是释迦牟尼的时代还没有这样的语言逻辑,他就用一个“心”字来指向了。其实意思是一样的。问题是,真有“心”或“思想理智”这个实体的东西或属性吗?答案是:看似有但不真有,或说无法确定真有。如果你观察这个所谓的思想理智或思想念头一段时间,你就无法确定这是什么了,好像它随着你的观察而开始不确定了,这个“思想”的概念开放发散了。虽然在感觉上好像念头和念头之间是有分界线的,但仔细一看却找不到这样的“分界线”。哪一点是念头出现的时刻?哪一点是念头消失的一点,你确定不了。

 

 

所以,你无法真正确定到底什么是“思想理智”,但是你同时明显地感觉到有思想理智的运作,看似有思维,看似有判断,看似有选择,但你又无法抓到任何具体的东西。所以,“思想理智”这个概念恰恰就是THAT的思想理智效应自己给自己取的名称。就像我们永远无法抓住具体的THAT一样,我们无法抓住具体的思想理智这样东西。我们无法抓住这样东西进行解剖和分析,我们无法把“思想理智”这样东西放在显微镜下面去分析,我们无法把“思想理智”这样东西放在电子仪器中测试,就像我们无法找到一个THAT这样的东西进行分析研究一样。因为“思想理智”就是一个对于THAT进行抽象片面定义出来的概念,试图把THAT的理性效应定义为一样具体的东西。这样定义出来的结论就是参照系统幻觉。

 

 

所以,思想理智不是一样具体的东西,“思想理智”或“心”仅仅是一个空性的概念名称,除了是概念名称外,什么东西都不是。道家有一个比较究竟的说法:《无思》和《无心》。说出来这样究竟的话的那位已经超越了“思想”和“心”这样的概念框框。

 

 

用我的说法,这看似是思想或心,其实无限地大于多于不同于“思想”或“心”这样的定义,但同时不否认在感觉上看似有这样的属性。感觉本身不是幻觉,但是把感觉出来的定义为某样具体的东西,比如“心”或“思想”,这样的定义取名就是幻觉概念了。

 

 

高级瑜伽的关键就在于:任何认为它应该是的认知都是不成立的,“应该”或“不应该”就是思想理智(“心”)的运作。

现在让我们看看《唯心所造》这句话吧。作为方便肤浅的比喻句子是可以这样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切都是思想理智创造的。如果你不注意的话就会理解为有一个称为“心”的东西可以创造一切(东西)了,其实这样的理解落入了幻觉参照系统逻辑中去了,因为“心”或“思想理智”不是实在的东西或属性。既然不是实在的东西或属性,怎能创造其他呢?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心或思想理智把不是任何东西或情况的THAT抽象片面地解释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东西或情况了。不可以把“解释”理解为“造”。但是释迦牟尼当初就这样说了,也许是为了方便那些难以理解“解释”这个词的意思的大部分人,唯心所造是一个方便的逻辑比喻,其实这句话本身的逻辑是不真成立的。

 

 

就像肤色和你是无二的一样,心或思想理智(或意识)效应和THAT是无二的。THAT不是一样东西或情况,THAT就是THAT不变,不能因为对THAT的看法不同而误以为THAT造出来了东西了。就像我自己是一条有无限多样肤色的无限超级变色龙,我的颜色是无限的,不能因为今天我的肤色是黄色的,不能因为明天我的肤色是蓝色的,就认为我是不一样的我了,就误以为我造出了或显现出来了无数的“不是我”的东西来了。

 

 

那看似无限万变的现象其实是同一个不变的THAT,那些“无限万变的现象”就像肤色在无限变化一样,不等于我的肤色变化了就是我在变化了。所以,我没有创造出“肤色的变化”这样东西来,肤色变化不是我的真变化,而是空性的效应或能量印象。“唯心所造”不是真的造,而是*看似*的出现不同于THAT的样子(印象)来了。我常常说,THAT看似以无限偏离自己的样子而永恒不偏离自己。这就是奇迹。

 

 

如果当时释迦牟尼像我这样的说,有几个人能够听懂?他们纳闷了:什么?看似的东西不是真东西?怎么可能?听众傻眼了,懵了。所以,释迦牟尼就采用“唯心所造”这个形象比喻来指向,说这是你的“心”创造出这一切来了。这样就产生了以这种比喻说法为经典的宗教。大部分人可以成为好佛教徒,只有极少数的人敏感度足够高超越了“心”和“造”这样的逻辑,真正明白了自己,比如惠能就超越了释迦牟尼的比喻说法而发现:一切法不可立。

 

 

让我再强调一下,这里只有不是东西不是情况的THAT。除了THAT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关键在于看破“东西”或“事情”这样的幻觉参照系统。你所看见的“万事万物”仅仅是一种空虚的效应,不是实在的事情或物体。但是思想理智效应(也是THAT本身)会把空性的效应(即万事万物)当成是实在的万事万物,这样就产生了参照系统幻觉,好像真的有“人我”在“我的世界”中发展了。这些看似的“万事万物”不真的是实在的万事万物,而是THAT本身!

 

 

没有实际的“造”这回事。虽然释迦牟尼在《华严经》中用了很多形象比喻的句子,但是对于敏感度特别高的舍利子,他就跟舍利子说不同的话了,他说,其实我知道只有你才能听明白,我就跟你说彻底的话了,这是不生不灭的,这不是真正的思想和识别运作(即无受想行识),这不是真正的意识(即无意识界)。所以,《华严经》比较适合无法一下子看明白《心经》的大部分人。《心经》里面的句子才是在语言上能说出来的最究竟的句子。

 

 

再看看《华严经》中的另一个说法吧:《唯心所现》。这个说法比前面的《唯心所造》要准确多了。注意,前面我们强调了THAT不可能创造出不是THAT的东西来的。所以“造”这个

概念是无意义的。释迦牟尼对于敏感度稍微高一点的人换了《唯心所现》这个说法,指出来这一切仅仅是一种显现印象,并不是造出来的东西。这样的说法比“造”要高明许多。

 

 

当你的敏感度提高了,你就发现这一切不是某上帝创造出来的东西或情况,而是意识效应中的空性的印象而已,这就是“所现”或“显现”的意思。很多人喜欢用“显化”这个词,其实,这里没有“化”因为所显现出来的印象不是从某样THAT中转化出来的或变化出来的另外的东西。这里只有完全空性的印象,就像昨晚你的梦中的一切“东西”都不是真东西一样,而是梦能量(意识能量)的印象而已。我一般不用“显化”这个词。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虽然我们可以方便地说“所现”或“显现”这个概念,但真有“现”吗?你只能说这一切是一种“光”印象,因为光线色差的变化,看似这个“光”是无限多变的形象轮廓。如果你仔细观察,除了可以说这是光之外,不能说光中的形象轮廓是具体独立存在的东西或事情,还能说什么呢?那么“光”又是什么东西?“光”是一样东西吗?

 

 

NO,“光”仅仅是思想理智(“心”)解释出来的定义名称,这样的定义名称不等于确定真的有“光”这样的东西或属性。所以,你所称为的“光”其实无限地大于多于不同于“光”这样的概念。你无法找到“光”这样的东西,“光”仅仅是思想理智上的任意取出来的名称。诺贝尔奖得主可以告诉你很多有关“光”的理论,但如果他诚实的话,他只能承认他也不真的知道什么是“光”。

 

 

既然无法知道光是什么东西,那么“显现”或“所现”这样的词汇没有意义了。不但你无法确定什么是“心”,你也无法确定“心”可以“所现”或“显现”出其他东西来。《唯心所现》这四个字比《唯心所造》要高明,却同样是不真成立的比喻句子。所有佛经都是比喻句子,不是真理。释迦牟尼从来没有声称他告诉你真理了,恰恰相反,他在临走前说了实话,他说:“我说了49年的道,其实一句话都没有说”。这是佛祖在谦逊吗?不是!他实话实说:一切可以说的话都是比喻句子,不是真相。佛祖无法告诉你真相,明亮先生无法告诉你真相,只有《你自己》才能发现你自己的秘密(或奇迹)。

 

 

真正的《明白》不是在理性上的理解或知道,而是超越理性的一种无法说是“知道”的知道。换一个说法,当你深刻发现没有可能在理性上确定出任何稳定的东西或情况来,这样的深刻发现本身就是超越理性的非知道的知道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无法通过语言来描述,我就留给你自己了。记住,只有你自己才能明白你自己,没有“别人”可以明白的。所以,不要模仿释迦牟尼大师,不要模仿明亮先生,不要模仿任何的“大师”,真正的‘大师’是无限的你自己。

 

 

==== 附加问答 ====

 

 

【读者】:感觉that 没有意识自然不会有意识效应,而且感觉比较像无属性(无意识)的闪现效应 ~ 不过觉得自己品味的还不够深 ~ 继续品味(经验)。我这样理解对吗?

 

 

明亮】:不能说THAT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比较准确的说法是:TA这个词指向你自己的无限,无限超越“有意识”和“无意识”,TA可以自发自动地显现出绝对聪明的智慧,也无限地大于多于不同于“聪明”或“智慧”这样的概念描述。甚至连“愚蠢”这个现象也是TA绝对聪明地貌似出来的样子。所以你能确定“愚蠢”就是愚蠢吗?你能确定“聪明”就是聪明吗?无法确定!注意思想理智总是喜欢建立一个“不是”或“是”的确定,或建立一个“没有”或“有”的确定,总是要确定“是这样”或“不是那样”或“没有这”或“有那个”,这样的确定是无法完成的,任何概念上的确定都是参照系统幻觉。你尝到了无法言说的味道了吗?

 

 

当你察觉到了思想理智的运作:这是这?这不是这?有这?没有那?有那?没有这?这是不是那?那和这区别在哪里?......,如果你察觉到了这些运作,就等于察觉到了思想理智上的幻觉参照系统的运作了。其实,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因为这些问题的逻辑本身就是不真成立的幻觉参照系统。所以,如果你问希腊人苏格拉底这些问题,他只能摇摇头说:“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这看似是谦虚(HUMILITY),其实是不忽悠你的实话实说。但人们都误以为苏格拉底懂的太多了表示谦虚了。真正的《明白》不是靠思想理智的“懂”的。

 

 

哈哈,“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就是一种非理性的“知道”。这是什么味道?思想理智上的理性的知道都是颠倒的,把不真成立的确定为成立的情况。TA就是你自己,就在这里,赤裸裸的明显在这里,太近了!难不难在找到TA,你自己已经是TA了不需要找TA,难就难在难以超越思想理智告诉你的一切概念逻辑理论。

 

 

【读者】:佛说的心有多义,不仅仅指意识。一切唯心造的心,是指的本心,即如来藏,即That。思想意识作为本心的一种显现,也看似参与了创造。所谓唯识所现,即心识的改变也同步带来了经验现象的改变。但种种看似的改变,并无变与不变的分别。所以中道之本心是不造而造,现也没现的,正如我们感知并享受科技带来的生活方便不可否认,但同时又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是That总能量梦一般的经验波动或震荡。

 

 

明亮】:“意识”和“本心”就像空和色这些概念一样是一种理智上的分辨概念,把不需要分割的THAT在概念看法上分成了两个看法或多个看法,如来藏是另一个概念看法。在概念上,好像意识和本心是一低一高的两个情况。其实不真有这两种情况。这些概念都指向无法描述的THAT。本文的关键指向不在于定义心是什么或意识是什么或本心是什么,而是指出,因为敏感度的不同可以把TA看成无限多样的不同看法。意识,心,本心,如来藏,这些都是因为敏感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看法不同,并非真有这些区分。你无法找这些东西的因为它们不是东西而是概念看法,不真有这些可以抓住的东西,只有不需要找的你自己(即THAT)。佛祖说出这些概念的目的就是指向,而不是要你抓住这些概念不放。只有彻底超越一切“认为你知道了”的概念逻辑,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无限。

 

 

本文的另一个关键指向在于,看似都是变化,其实没有实在的情况的转变,没有一个情况造就另一个情况。只有因为敏感度不同而可能有无限多种的不同看法。看法不同不等于THAT有不同。敏感度低一点,THAT就看似是人,时空,世界。敏感度高一点,THAT就看似是意识效应,敏感度再高一点,就看似是超越意识效应的所谓本心。敏感度越来越高了,就无法确定任何可以定义的概念了,也就是超越一切概念了,不但超越意识概念,也超越真心或本心概念,连THAT这个概念也没有意义了。但同时对一切看法都OK了。

 

【问】:佛说的心有多义,不仅仅指意识。一切唯心造的心,是指的本心,即如来藏,即That。思想意识作为本心的一种显现,也看似参与了创造。所谓唯识所现,即心识的改变也同步带来了经验现象的改变。但种种看似的改变,并无变与不变的分别。所以中道之本心是不造而造,现也没现的,正如我们感知并享受科技带来的生活方便不可否认,但同时又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是That总能量梦一般的经验波动或震荡。
【答】:“意识”和“本心”就像空和色这些概念一样是一种理智上的分辨概念,把不需要分割的THAT在概念看法上分成了两个看法或多个看法,如来藏是另一个概念看法。在概念上,好像意识和本心是一低一高的两个情况。其实不真有这两种情况。这些概念都指向无法描述的THAT。本文的关键指向不在于定义心是什么或意识是什么或本心是什么,而是指出,因为敏感度的不同可以把TA看成无限多样的不同看法。意识,心,本心,如来藏,这些都是因为敏感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看法不同,并非真有这些区分。你无法找到这些东西的因为它们不是东西而是概念看法,不真有这些可以抓住的东西,只有不需要找的你自己(即THAT)。佛祖说出这些概念的目的就是指向,而不是要你抓住这些概念不放。只有彻底超越一切“认为你知道了”的概念逻辑,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无限。本文的另一个关键指向在于,看似都是变化,其实没有实在的情况的转变,没有一个情况造就另一个情况。只有因为敏感度不同而可能有无限多种的不同看法。看法不同不等于THAT有不同。敏感度低一点,THAT就看似是人,时空,世界。敏感度高一点,THAT就看似是意识效应,敏感度再高一点,就看似是超越意识效应的所谓本心。敏感度越来越高了,就无法确定任何可以定义的概念了,也就是超越一切概念了,不但超越意识概念,也超越真心或本心概念,连THAT这个概念也没有意义了。但同时对一切看法都OK了。无限超越的同时无限包容一切看法。

 

 

(写于2022年1月16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