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无法说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级心灵瑜伽,体验真正的生命洪流,发现自己是什么。
个人资料
正文

《需要做六度?需要消除业障?》

(2022-01-13 12:50:58) 下一个
 
【楊蕊娟问Dong Chen】:请教信佛法说的六度而且去做,跟在經验中That在体验,是一种思想的信嗎?是以幻修真嗎?要照佛的步驟去做嗎?這不就是折腾拖延,时间是幻呀,其实当下即是,我們如何到当下呢?靜心、瑜伽、打坐还是觀想?如何覺察?如何認出That,但是That有了虚幻的(人)有(我)障碍了(眼耳鼻舌身意)要如何不等同(我)?如何破我执破幻呢?问题一堆,我不太会表达,但我是知道That但体验不到,是业障深重还是我执重呢?
【Dong Chen答】:哈哈,你是不是@ 错人了? ……等先生来回答吧。我也是没体验,但这都是思想给的结论,不当真。对佛法更是小白,只知道有“不二”之说,既然不二也就没有什么“幻”“真”,全是概念,还是不当真…我瞎说着玩,你也别当真…
【明亮补充】:首先赞一下陈东网友的回答,简单明了到位,真正明白的那位都会这样回答的。问题可以千变万化,但答案只有一个:一切都是你自己,幻是自己,真也是自己。如果你把自己(即现实)切成两半,一半是真,另一半是幻,或者把幻的情况改造成真的情况,这就落入了“二”了,也就像把无法分割的自己分割成两部分。既然幻和真都是自己,还分辨干嘛?但我为什么还常常说真相和幻觉的差别?这是分辨吗?在语言逻辑上看似确实是一种思想分辨,但我通过这样的练习指向了无法分辨的自己,也就是说,为了语言交流方便起见,我不得不说真说幻,其实我都指向了自己(即THAT),当你彻底明白了之后,就不说真说幻了,什么都不必要说了,因为一切都是自己(THAT)。陈东朋友可以一下子就看出了楊蕊娟问的问题里面都是思想给出的概念结论,很了不得。不必对这些概念结论当真。这恰恰就是释迦牟尼说的《离幻》了,离幻了就等于开悟了,而不是先离幻然后才开悟那么一个过程。不是这样的,开悟(明白)不是一个过程,而是立即的,在你看清楚一切思想概念都是谎言的当刻就等于开悟了(即明白了)。
佛教里面有“六度”之说,其实所谓的六度之说就是六个修行境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说的高级瑜伽是什么?就是最高境界“般若”。让我们从最高境界“般若”说起吧,如果你在网上查一下,般若说的就是“远离烦恼偏见,轻松自在”。这就是我说的大圆满。怎么才能让你彻底感受到轻松自在的大圆满呢?就是当下即刻发现一切都是自己,无其它。什么会造成烦恼不安?思想上认为有一个自己装在肉体里面,肉体之外的都不是自己,那么肉体里面的自己和肉体之外的非自己之间产生了利益冲突,这就是妄想偏见。释迦牟尼大师强调的关键点是《一切都无自性》,用简单白话说就是一切看似的物体里面没有属于这个物体的“自性”,也就是说,一匹马里面不真的装着“马”,一只鸟里面不真的装有“鸟”,一个人的身体里面不真的装有“人”或“我”。《无自性》等同于《无我》。这个《无我》不等于说你没有了“我”的感觉,当下此刻大彻大悟的那位还是有“我”的感觉的,只不过他明白这个“我”感觉不装在身体里面,他明白这个“我”感觉仅仅是一种意识显现效应,不是真的有一个独立的“我”装在任何地方。真正大彻大悟的那位不会再区分“有我”和“无我”因为他明白“有我”和“无我”都是同一个THAT在变戏法一样显现出来的奇迹,并非“无我”完胜于“有我”。真正大彻大悟的那位发现“有我”是它(THAT)“无我”也是它(THAT),没有任何价值上的差别,就这样他远离了妄想偏见得以轻松自在了。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谈六度的最高一度:般若。不要被“般若”这个古印度词汇镇住了,般若就是我说的“它”(即THAT)。
但佛教为什么会有其它的5度呢?因为大部分人无法一步到位就立刻明白《一切都是自己》,大部分人都相信“我自己”就是装在身体里面的我自己,而周围环境不是我自己,这种思想信仰实在太顽固了,顽固到难以发现其荒谬的地步,怎么办呢?古代某些大师就降低对话深度,编一个故事给大部分无法明白“般若”的人听,说:“你是一个有缺点的人,你要去施舍别人献爱心给别人来积累德性,这就是第一度布施”。然后第二个故事就是:“你要对自己维持一系列的戒律:不作恶,不思恶,不说恶,就是要你维持正面的行为准则,这就是持戒”。然后第三个故事就是:“你要忍受各种情绪和环境的变化遭遇,比如在遇到逆境的时候要忍受住,比如人家侮辱你的时候不要生气,比如生活境遇不佳的时候不要烦恼痛苦,这就是忍辱”。然后大师们看到某人的悟性提高了就建议他要“精进”了,什么是精进呢?很多不明白的人错以为是某人太懒惰了要他更努力,好像高考了要他起来复习功课那样。其实不是,精进的真正含义和懒惰或努力无关,而是提高观察的敏感度,发现原来认为对的概念其实都不真的成立,精进就是超越的意思。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摧毁思想概念上的“想当然”的逻辑合理性,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刺激你精进到《无努力的般若》。我不直接谈什么“布施,持戒,忍辱”,只要你可以进入我文章里面谈到的意境,你就可以一步到位地精进到了般若(即THAT),那么就不需要刻意地布施持戒和忍辱了,刻意完全地没有了,下面让我谈谈为什么当你明白你自己到底是什么以后,布施,持戒,和忍辱可以在完全无努力不刻意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出现。
明白了你自己到底是什么,就般若了,你即是THAT了!那么就等于你不必要刻意地做任何一个“度”了,你完全地超越了这一切故事情节。那些所谓的“度”都是说给还无法明白的大多数人听的童话故事,大部分人无法一步到位地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就说个童话故事给他们听,说“你是一个人,这个人要布施要持戒要忍辱,也就是说这个人要改造他自己然后进入般若”。这就是一个说给孩子听的童话故事。来我这里的听众都是高悟性的,不是肤浅的孩子,我是不会说这类童话故事给我的听众听的。我的每一篇文章直接指向《你自己到底是什么》,这就等于直接指向THAT(般若),我不给你建议一个漫长的道路让你去跋涉,我直接告诉你:虽然在经验中你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一个人”,但这就像去电影院看电影一样,虽然荧幕上看似有“一个人”,其实这不是“一个人”,这就是光能量的显现效应,这光能量显现的如此逼真,让你看错了误以为自己就是在故事中的“一个人”了。NO,你从来不是一个人,你从来不在任何故事情节之中,你就是无限本身,你就是THAT本身,你就是般若本身。就算你不知道这个秘密,并不改变你就是THAT本身这个事实。上帝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上帝才变成上帝的。
当你明白了一切的一切都是你自己(THAT或般若),那么你还需要布施吗?当然可以布施,就像你的左手看到右手弄脏了就抹去右手的灰尘一样,你不一定需要布施,自己对自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虽然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却不妨碍做任何事情,这就是绝对的自由。所以,布施这个概念就瓦解了。当一切都是自己,没有了施予方,也没有受施予方,谁布施谁?“布施”这个概念是两元对立概念,是说给坚信自己是“一个人”的那位听的童话故事而已。
当明白了一切的一切都是你自己,你需要持戒吗?当你突然发现除了自己外没有其他,持戒干什么?发现除了自己外没有其他就等于突然明白了真正的绝对的无限制的自由。既然一切都是自己,谁给谁上戒律呢?“戒律”就是让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的那位消磨时间的游戏,他们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人”有一个装在身体中的“我”,那么戒律就是规范这个“人我”的行为的工具而已,否则他就可能烧杀抢掠扰乱社会了。对于大彻大悟的那位来说,哪里需要戒律?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伤害是不可能的,自己对自己是无害的。他的一举一动都是爱,不是爱别人,而是爱自己,因为对于明白的那位来说根本没有别人。
当明白了一切的一切都是你自己,你需要忍辱吗?为什么要忍辱?因为思想上把某种经验形式定义为“辱”或“悲”。为什么把某种经验形式定义为“辱”呢?因为思想上相信有一个“我”装在身体里面,身体外面的情况都不是“我”,因而身体外面的情况会和身体里面的“我”有利益冲突。这就是“个体意志”幻觉。个体意志幻觉希望周围的环境符合个体“我”的意志,但往往不会符合“我”的意志,这就看似成为对“我”的“侮辱”了。宗教教条都建议教徒们忍受这些“侮辱”,好像可以通过这样的忍受积累起德性来。其实不会的,因为这样的忍受往往加强了思想上定义出来的个体“我”的幻觉,往往越忍受对于“我”的当真越强烈。当你突然发现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根本没有身体里面和身体外面的划分,当你发现了根本没有个体意志,一切都是它(即THAT)的意志,那么就没有什么“辱”了, “侮辱”概念就不成立了。既然没有了“侮辱”概念,那么“忍受”概念也瓦解了,没有了“辱”就没有了个体“我”,谁在忍受呢?如果经验中出现了看似的“不顺利”,OK, 这就是我自己!不是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该哭就哭,随它而去。如果经验中出现了看似的“顺利”,OK,这就是我自己!该笑就笑,没什么大不了随它而去。你不再需要忍受什么,明白的那位会自发自动地《随缘》。
“忍受“的逻辑基础就是“负面情况”需要去忍受,而高级瑜伽就是超越“正面”和“负面”对立,发现一切都是自己,哪里有什么正面和负面?THAT就是超越“忍受”而发现根本没有“辱”也没有“忍”,一切都是自己的圆满。
假如恶劣的情况到来了,哭就哭吧,喊就喊吧,有什么可以忍的?这时候你想起了我告诉你的道理来了,“恶劣情况”不真的是恶劣情况,其实就是自己(即THAT),那么,奇迹会发生,在痛哭流涕的同时,你会发现一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微妙感觉,好像在痛苦的同时不那么痛苦了,好像有一种福的能量贯穿在“痛苦“之中,这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高级瑜伽不刻意地压抑忍受痛苦,而是品味痛苦的同时发现其实“痛苦“不真的是痛苦,而是自己(即THAT)!
如果你读最原始的佛经,释迦牟尼可没有说什么《六度》,释迦牟尼直接就指向了般若,那部《般若心经》就是完全彻底地指向了THAT,没有建议什么这个“度”那个“度”的。所以,如果你明白了我说的THAT,就不需要“度”了,因为没有“人”可以“度”,也没有“问题”需要“度”,一切都是THAT,即是你自己。但如果你听不明白我说的THAT,你需要找一些事情做做消磨时间,就去走《六度》吧。《明白》看似是一个试错过程,你可以去“度”这个“度”那个,某一刻突然你发现了,啊,我什么都不需要度因为一切都是自己啊,度什么度啊!但对于某些人来说,不做《六度》就没有了试错的机会了。所以,“度”的目的就是发现你根本无需度任何情况。
我还没有说《六度》中的禅定了,这个禅定之度是必须的吗?不是必须的,但很多人都做过,我自己做过多年的禅定,在禅定中可以自由地停止思想念头,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进入了能量通透的“境界”,后来我发现了,其实这一切都是某种特殊的经验显现质地,没有任何价值上的优越性,在禅定中我体验到了意识的灭绝,时间的灭绝,空间的灭绝,确实感觉到“定”了,但后来我发现,这个“定”仅仅是经验显现质地也就是说经验内容上的“定”,不是释迦牟尼所说的真定。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定”呢?这个真定不发生在经验之中,也不发生在没有经验的时候,而是发现我自己根本不依赖于经验的出现和不出现。有经验?是我自己!没经验?还是我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差别。活着?是我自己,死了?还是我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差别。这就真定了。好经验?是自己,坏经验?还是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差别。当我不再分辨“在”与“不在”,“活”与“不活”,“有”与“没有”,“是”与“不是”,“真”与“不真”,“善”与“不善”,这是什么感觉?这才是真定的感觉,我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这是什么感觉,但你可以自己体验的,这才是真正的定。“定”不是一个人坐在地上定住了不动。“定”也不是把思想念头消灭了,这些物理和心理上的“定”都不是真定,这种物理或心理上的“定”仅仅是经验内容中的特殊体验而已。真正的定和物理上身体上的动或不动无关,真正的定和心理上思想的有或没有无关。真正的定就是发现自己到底是什么。
你需要做禅定吗?需要,也不需要。如果你还没有发现你自己到底是什么,就去禅定吧,去体验一下特殊的意识显现形态没有什么坏处。但禅定不是《明白》的先决条件,其实《明白》和做不做禅定无关。但我不反对你去做禅定,就像我不反对你去吃饭一样,这些行为和《大彻大悟》根本无关。
要不要《观想》?可以啊,观察思想的来来去去是不错的练习,但不是终极目标。思想是坏家伙吗?不是,思想就是你自己(即THAT)的能量脉冲震荡,就像心跳和呼吸一样不是错误,是THAT的无限生命力的显现,观察思想不是为了像“持戒”中说的改造思想内容从恶念转向正念,也不是为了消除恶念,而是品味自己能量的自然脉冲震荡流动而绕过思想叙述的内容来享受自己。某一刻你会发现其实思想不真的是出于“我这个人”的,而是无限中自然的震荡脉冲。每一个念头其实都不是出于“你这个人”的,而是整体的能量脉冲震荡。思想念头看似造成了身体的行为,其实念头的出现和身体的行为是《同一个无限整体行为》并没有因果关系。
让我们谈谈世俗宗教中流行的“业障”之说吧。如果你相信自己就是一个装在身体里面的“人我”,那么这个“人我”肯定是充满缺点的。也许你会相信思想上的纠结是一种“业障”,也许你认为思想上的当真是一种“业障”。也许你认为性格上的缺陷是一种“业障”。如果你把这种思想相信当真了,就会努力地改善个体的行为,改善思想念头,消除各种不该有的情绪纠结,你认为这就等于是消除“业障”了。其实你上大当了,你把经验显现出来的故事情节当真了,就像你希望电影中的某个角色获得属于他的自由解放,但突然有人提醒你:“别当真了,这仅仅是一场电影,电影中的悲剧主人公仅仅是光投射出来的影子不是真相!”。当你发现这仅仅类似一场电影一样,那么主人公根本不真的存在,为什么还要改造根本不真存在的“我”的缺陷呢?
这个类似发现电影里面的内容都不是真相的自我发现才是真正的消除“业障”,而不是改造经验内容里面的“你,我,他”的个体缺陷。真正的大彻大悟不改造改善任何经验显现内容,真正的大彻大悟是发现这一切到底是什么,也就是发现你自己到底是什么。
当你发现你自己就是那位专爱自己放映给自己小电影的那位魔术师,一切都是自我放映给自己的“影视”享受,还有什么“业障”?还有什么“问题”?谁还需要解脱?谁还需要幸福?
你自己不需要解脱,因为你自己就是解脱本身。
你自己不需要幸福,因为你自己就是幸福本身。
你自己不需要获得爱也不需要施与爱,因为你自己就是爱本身。
你自己不需要获得光明,因为你自己才是光明本身。
你自己不需要达到涅槃,因为你从来就是涅槃本身,只是你看错了自己。
你害怕什么呢?你所害怕的那些恰恰就是你自己本身。
你自己不需要消除什么“业障”,把自己看错成有“业障的人”才是真正的业障。
你可以做静坐,可以做修行,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已。你只要发现你自己就够了。
关于问题中说的:“我还体验不到THAT”,这句话有意思了,“体验不到THAT”是什么?这就是思想上解释出来的故事,完全不是真相。“体验不到THAT”恰恰就是THAT的能量显现形式本身。我举一个例子吧,昨晚梦中的那个“我”信誓旦旦地说,“我怎么无法体验这是梦啊?”,梦中的那位声称他无法体验梦境就是梦,这是不是很搞笑?其实,梦中的“我”不真的是我,恰恰就是梦能量本身,就算梦中的“我”说无法知道自己就是梦能量本身也不改变梦中的一切都是梦。现在我反问你:谁声称“我还体验不到THAT??
哈哈哈哈哈,恰恰就是THAT做出了这个声称,就像梦里的“我”声称不知道这是梦一样的荒谬搞笑。
THAT 就是你自己,你就是你自己,已经是了,怎么要去体验已经是了的?一切体验都是自己,同时,一切无法体验的还是自己。你自己超越“体验”或“无体验”。
【THAT永远无法找到THAT,为什么?】
当然THAT不需要找到THAT,因为它就是THAT,*就是*了就不需要去找了。假如THAT要去找THAT,THAT说:“我还无法体验到THAT“,这句话是荒谬的,*已经是了的*是不需要去体验的。但THAT 会抱怨说:“我可以体验到经验,我可以体验到感情,我可以体验到故事情节,我就是无法体验到THAT“。当然了,THAT不是一样你可以体验的“东西“,THAT不是任何一样东西,THAT就是体验者本身!就好比眼球无法看到眼球自己一样,THAT自己怎么可能分离出自己来让它自己来体验呢?虽然THAT永远不可能分离出自己,却永恒地玩“分离出自己”的幻觉游戏来自娱自乐。
让我们退一步说,你所体验到的经验,事物,故事,情节,情绪,念头,视觉,听觉,各种各样的觉,东西,时间,空间,它们到底是什么,不就是THAT本身吗?难道你能找到不是THAT的其他“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你所看到的“世界“其实不真的是世界,就是你自己(THAT)。你自己(THAT)只能看到你自己(THAT),没有任何其他可以让你看到。如果你宣称你看到了某某样东西,宣称这样东西不是THAT,你看错了,你看错了自己!
也许我举一个不太妥当的例子,上帝弯过头来看自己的肛门,它发现这是一个“大洞”,它宣称它发现了它之外的一个“世界“的入口,其实,这个”大洞“正是它自己。但它不知道,还以为“大洞”里面是另一个世界了。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恰恰比喻了思想编织的幻觉循环。当然THAT不需要找到THAT,因为它就是THAT,*就是*了就不需要去找了。假如THAT要去找THAT,THAT说:“我还无法体验到THAT“,这句话是荒谬的,*已经是了的*是不需要去体验的。但THAT 会抱怨说:“我可以体验到经验,我可以体验到感情,我可以体验到故事情节,就是无法体验到THAT“。当然了,THAT不是一样你可以体验的“东西“,THAT不是任何一样东西,THAT就是体验者本身。就好比眼球无法看到眼球自己一样,THAT自己怎么可能分离出来让它自己来体验呢?
不断有人问我,我该不该继续静坐,我该不该观察思想。我无法回答他该不该,这些可以继续也可以不继续。但你要看清你自己到底是什么。如果你继续以“我这个人”来静坐的话,怎么可能看清你自己呢?如果你继续以“我这个人”来观察属于“我这个人的思想”,那不还是在故事情节里面兜圈子吗?所以,问题不在于该不该静坐,该不该观想,该不该施舍,该不该忍辱,而是:谁在做这些事情?或问自己:我到底是什么?这才是关键所在,和在经验中做或不做什么事情一点关系都没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