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无法说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级心灵瑜伽,体验真正的生命洪流,发现自己是什么。
个人资料
正文

《分析:解释〈破相论〉偈颂》

(2022-01-12 13:29:16) 下一个
 
【明亮注释】:发现网上也可以找到非常究竟的解说,节日放假在家,翻过各种网上禅经解释,大多都不究竟充满误解,少数是究竟的,这篇对话就是师傅和弟子讨论达摩的《破相论》里面的细节,我分享给你们,特别是那些有佛教背景的人,告诉你们究竟的佛法和世俗教义有多大差别,如果你明白了林师傅解释的道理,就等于揭示了达摩和六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我会加上我的注释,跟你理清楚这些微妙玄妙的细节,你们自己先读读吧:
释《破相论》偈颂
阐释及校订:林钰堂上师
录音及笔录:弟子开心
发件人:开心
发送时间: 2008-11-26 10:44:49
收件人:林钰堂上师
主题: 请开示
上师您好!
请您开示达摩祖师在《破相论》最后之偈颂:
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知这心心心是佛
偈后「知这心心心是佛」,这三个「心」不知何义?
另,自迦叶尊者一脉相传至六祖,是属「祖师禅」吗?即以教外别传、顿教启悟——「即心是佛」,在〈六祖坛经〉及达摩祖师著作经常可见论「心」。
而禅宗祖师马祖,却连「心」都不讲——「管它有心无心」;这又是什么禅呢?
请谅学子无知,恳请顿教。非常感谢!
开心
2008-11-21
林师:那,我们来讲你问那个问题,《破相论》那个东西。我是觉得,其实这个问题,不只是问最后三个「心心心」的事情啰。因为我这个人是——也没有先去想,我先是觉得说,你可能连最开始的也不一定懂呢。我要你讲啊,因为都是我讲的话,你不用头脑,好像都懂一样,其实你不一定懂。
【明亮注释】:林师说的不错,弟子看似只提出一个问题,其实等于全部都不懂。很多人点点头以为听懂了,其实早落入思想解释逻辑中,没真懂。说者和听者不在一个频道上。下面就是林师比较全面的解释。【注释完】
弟子:哦,第一句……哦,您说呢?
林师:你说「我本求心心自持」,这个你要解释给我听啊,我要看你的了解如何啊。
弟子:嗯……不大明白。
林师:对啊,我就知道啊。对啊,你要录音啊,我们在讨论问题,你要录音啊。
弟子:有,有录音。
林师:好,好。,我给你讲。所以,你以为只是问三个,我一看,就知道你连前面的都不懂,呵呵呵……。
弟子:嘿嘿……是啊。
林师:我给你讲啊,这个「我本求心」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本有的——因为是凡夫嘛,凡夫不是都有吗?凡夫本来有的这个求的心了!你的心老是在求东求西啊;有没有?你有个求的心了!这一个求的心呢,凡夫这个希求、这个心呢,是「心自持」啊!可是这个「心」是更大的意义的「心」了,就是说我们「本心」了。你能够做任何事,你这个有情嘛,能够做任何事的这个根本,那个的「心」!那一个「心」是它自己抓起来的,就是从那个能够做、所有有情能够做一切事情那一个,把它叫做「心」的话,这一个「心」自己拉起来的一个求的「心」了,知道吗?
【明亮注释】:达摩用词和明亮不同,达摩说的“我本求心”其实就是现代用词“思想”或英文Mind。这个“思想”就是追求能量。也许林师还是没表达清楚,其实不真有“我本求心”,它是幻觉!什么的幻觉?就是《本心》显现出来的觉知效应幻觉。用林师的语言就是本心抓出来的。本心就是林师指向的“更大意义上的心”。明亮不用“本心”这个词,因为怕听者和“我本求心”概念混淆起来了,明亮的用词就是“它”或“自性”。按达摩的语言,这个根本的“心”就是我说的THAT。到底有几个“心”,方便地说,只有“本心”。林师指出的不错,“我求心”并不真存在,而是“本心”它自己抓起来的。大究竟地说,没有“心”,即无心,只有无法说的“它”。你可以从品味“我求心”开始,发现“我求心”不是真的,其实就是“本心”显现出来的效应,这样你对“思想”的依附就松绑了。然后你再品味,发现你无法确定有任何“心”,这样“心”的概念也超越了,不说了。【注释完】
弟子:哦。
林师:他是在讲说我们人的这个需求啊,你这个需求是自己搞出来的;懂吗?
【明亮注释】:林师说的好,任何欲望或需求都是都是从“它”(本心)中自发升起的幻觉,无原因故称为“自发升起”。这就是林师说的“自己搞出来的”意思。唯一应该的态度就是不要当这些需求欲望为真。如果你希望消灭需求欲望,就是当它是真的了,这就是自找烦恼。如果你不当真,它们就是无害的梦,会自然流过消失。如果你当真,把“我本求心”当敌人或麻烦看待,那就像在原本平静的湖面悬起波澜,自找烦恼了。幻觉是不需要消除的,因为它们根本是不在。【注释完】
弟子:哦,第一个「心」就已经这样深奥的意义啦,是吗?
林师:对啊!头一句就有两个「心」的意思,一个是「求心」,你平常有的这种心;那么,「心」能够自己把它——只是这个「求心」,那是另一个「心」了。那是等于你的根本,你有情根本的那个「心」了。
弟子:哦,就是第二个「心」是本来的自心——「本心」,是吗?
林师:对啊,你有情的根本,那一个「本心」了;对!
弟子:那「心自持」是什么意思呢?
林师:就是你现在会求的这个,是你那个根本的那个「心」自己抓起来的嘛。你会有需求,你这个需求,是谁在执持着这个需求?是本来那个「心」在求、在执持。
【明亮注释】:他的意思就是,看似出于个体我的欲望需求,其实不出于个体我,而是“本心”(THAT)自发的能量震荡释放,不是错误。看着就行,没有必要去施加阻力修改。【注释完】
弟子:哦!就是本来没事的,自己在那里求;是吗?
林师:对啊,对啊。但是,他这里重点在说明,人这个求的那个「心」,还是你根本的「心」自己抓出来的!如果不是有根本那个「心」,你哪来这个求的「心」呢?
弟子:但是,根本那个「心」,本来无求的,是吗?
林师:没有啊!没有!还是因为根本那个「心」已经迷了,他就自己要有个需求。
弟子:哦,哦。
林师:对啊,因为佛法都是这样讲;你说「迷」,你怎么「迷」啊?是那个「本心」,那个「本心」是没有迷、没有悟,但是它就一执着,它就算是迷了;对不对?因为你要想,总是要有一个基本的、那个能够做事的嘛。所以,头一句第二个「心」,是基本的、能够搞东搞西那一个,那个傢伙抓了一个——我们这个「求心」还不是它抓出来的?
【明亮注释】:林师强调了重点:你认为是你这个人的“心”(思想念头),其实不是,思想念头(我本求心)是无限的“它”(本心)的自发显现效应,换个说法,是“它”的能量震荡释放。没有必要去纠正错误,因为没有个体你,哪来你的错误?林师再说,迷也不是你这个人迷了,而是“它”(本心)迷了,没有“你”或“我”负责。所以不要把“我本求心”或“思想念头”当真了。它们的来去好比心跳脉搏跳动一样的无所谓。【注释完】
弟子:哦!原来搞来搞去,都是自己搞出的。
【明亮注释】:弟子经过这一番解释总算明白了,原来根本没有问题,在自找烦恼啊。他说的自己不是个体的自己,而是“它”。根本没有个体,迷的是“它”,明白的也是“它”。【注释完】
林师:对啊。但是,怎么叫做「求心不得待心知」?你自己想?
弟子:都是似是而非的……嘿。
林师:所以啊,你根本就不懂啊。「求心不得」是什么?就是这个能求的这个「心」啊,能求的「心」,其实是不可得的;知道吗?「求心」其实是不可得,但是这一件事情呢,求的「心」是不可得,其实就是说它是虚妄的。这个呢,「待心知」啊,还要等你这个「本心」自己去了解;懂吗?因为你迷的时候,你不了解嘛;而等到它悟了,它才了解「求心不得」。它要是悟的时候,「求心」就没有指挥它的力量了;懂吗?
【明亮注释】:达摩指出“求心不得”,意思就是这个我本求心是幻觉,假的。如果你认真对待“求心”(即思想念头),要把贪念修改成无私念,要把坏思想消灭改成正思想,这就是把幻觉当成真了。如果你不明白“本心”而专门对付“求心”,就是做无用功。幻觉的“求心”不需要对付,只要不对它们当真就够了。要把注意力放在“它”(自性)上,发现了自性,“求心”自然就控制不了你了。【注释完】
弟子:哦,哦!
林师:然后,再来他在讲,但是你要知道,他在讲说:「佛性不从心外得」,这个「心」就是那个根本的「心」了。因为所谓「佛性」也不是说,我们的根本以外还有什么东西嘛,所以他说「佛性不从心外得」。
【明亮注】:达摩的意思就是:没有超越“本心”外的佛性。佛性既是本心。更究竟地说,连佛性本心都是思想概念,这些概念也不真成立,只有无法说的“它”。【注释完】
然后,下一个「心」又不一样了。「心生便是罪生时」;这个「心」呢,是那些「求心」了!不是根本的「心」了。根本的「心」无生无死,你有情就是这样嘛;懂吗?这个「心生」是所有根本的「心」有了这个念、那个念;所有这些念一生的时候,他说就是「罪生时」。为什么叫「罪生时」?所有的罪的根本,在于有念、有心嘛,在于有那些念头啰。
弟子:这个我明白。
林师:对啊,对啊。然后「我本求心不求佛 」,这个「本求心」又是跟第一句的「本求心 」是一样,就是我老是在求的这个「心」呢,不求佛。因为它求东求西,求的都是有我执地在求;我执求,怎么会求佛呢?当然是不求佛——佛是无我嘛;对不对?所以他说,你所有这些凡夫的求来求去呢,都不求佛,因为求的都是佛以外的东西啰;懂吗?他是在讲,你如果「求心」的话,他求的不会是正确的——因为佛才是我们的目标嘛。但是「有求心」,求来求去,求的都不会是佛啊,呵。
【明亮注释】:我要补充的是,“我本求心”就是对思想念头告诉你的故事太认真了,所谓的修行不都是这样吗,求这个盼那个修这个改那个,遵守这个规矩采用那个法门,其实就是在幻觉里面抓空空转。观察思想乃至消除思想,这些都不是真修,被六祖大师批评为病态。什么是“求佛”,不是真的有一个佛道让你求得,而是当即发现一切都是幻觉,包括“思想”是幻觉,心是幻觉,佛道是幻觉,开悟也是幻觉。一切可以说可以想象的都是幻觉。那么留下来的是什么?【注释完】
那么,「了知三界空无物」;这是另外一回事啰。刚才说为什么不求佛呢?因为佛是「了知三界空无物」。佛既「了知三界空无物」,就是说其实都是「唯心所显」了,没有另外东西。你既然「唯心所显」,你不用去求嘛;「本心」,原来那个能做一切的那个「心」,本来具足一切嘛!佛是了解这个的;知道吗?
【明亮注释】:林师说,“了知三界空无物”就是《佛》。佛不是指某个神人,而是指觉悟出一切说的出想象的到的都是幻觉,现实是不可以通过思想理智去理解的。“不求佛”的意思就是《无物可求》,连“佛”这个概念也是思想幻觉,也是语言方便创造出来的类似“物”的定义,也不可成立。无一法可得,怎么个求法?放下了“求”即放下追求,立刻就品味到了本来具足,按我的表达方式就是原本默认就是圆满了,你还要干吗?【注释完】
那么,但是「本求心」是不了解的,所以它不会去求祂(佛),呵。那么,「若欲求佛」;那么,你如果要求佛,你要达到佛的境界呢,你「但求心」啰;但是这个所求的心,这个又不是前面那个「求心」。他说你只要求「本心」了!本来能做一切的「心」了;这个才是佛嘛,佛只是回到这个——了悟「本心」而已嘛,呵。
【明亮注释】:达摩说“本求心”(思想念头)就是认为外面有“东西”可以求得,它是不会了解佛的,它不可能求佛。你看那些千千万万佛徒天天努力修行正念正道,他们口头上说“学佛求佛”,实际就是求得一个他们相信自己没有的境界。这个“求”就是最大的贪念,最大的我执着本求心。在这种追求心的控制下无法发现“三界皆空无物”。他们坚信有超越当下的“美好境界”,这就是妄想!当你彻底明了“无一法可立,无一物存在”,那么就会发现无可求得什么了,自然佛就在了。这就是为什么“若欲求佛”就要明白什么是《佛》,不偏离三法印轴心,否则谈什么佛,自己骗自己。【注释完】
然后,「知这心心」哪;知道这个能够产生所有的「心」的这个「心」。第一个「心」是你那个「本求心」的那个「心」,知道这个能够产生「心」的「心」;前面一个「心」是动词,就是能够生心——念头、欲望、什么都出来的;知道这个能够产生一切「心」的这个「心」呢,那么,这个时候呢,这个「心」就是佛;就是你根本的这个「心」,就是佛。知道这个产生一切「心」的这个「心」呢,那么,当你知道的时候,这个「心」就是佛!没有别的。
弟子:哦。这三个「心」是这样的意思。因为我看来看去,都是说自己的「本心」,还有「本性」……。
林师:没有,没有。所以你要搞清楚,他其实有两个东西在,所以你会混。
对啊,一个是「本心」,就是能做一切的那个「本心」。但是他夹了一个「本求心」,那个地方你不能误解,那个「本求心」是指凡夫那个求来求去的「心」。
那,我这个解释非常珍贵,因为你看,你根本看不懂,所以这一个你是值得去把它笔录给大家的;懂吗?
弟子:好啊,好啊。
林师:嗯,然后另外呢,你邮件下面这些呢,你说从「迦叶尊者一脉相传至六祖,是『祖师禅』吗?」这个分配我也搞不清楚,但是我想是对的了;开始他们讲是这样,因为开始那个时候,不是有言教,不是去讲那些什么——喔,佛经里哪一句话、哪一句话;有没有?所以,这一些应该是吧。然后呢,原来那些禅的分类,祖师禅、儿孙禅……还有什么禅?还有哪一个?好像有三种?
弟子:我也不知道……。
林师:喔!一个如来禅啊!
弟子:那,这个是什么禅呢?
林师:呀,我跟你讲,好像是这样:原来这些祖师禅,就是直接以心印心啰,就是他帮你开悟啰。然后呢,但是他也不是完全没有讲话嘛,他们也是讲了一点话嘛;对不对?然后,所谓「如来禅」,可能就是后来变成说去引经据典啰,就说:哦,你看经里面讲什么、什么。从真正禅宗来看,更隔层嘛;有没有?更牵来牵去,牵了很多东西啰,呵。那,后来说「儿孙禅」,它意思是直接证量,他根本连讲什么话、开导你,都不用,他直接证量使你证悟了,这样。
弟子:就是相当于马祖那些,是吗?
林师:对啊,对啊,对啊。
弟子:哦,所以就「管它有心无心」了。
林师:对啊,对啊。那么,他那个时候连话都——不用任何话了,还有什么「心」不「心」的问题?
弟子:就是相当于「大圆满」了,是吗?
林师:唉,你不要去牵密宗嘛,不要老是要这个东西跟那个东西、那个东西跟那个东西;有没有?各有各的做法。禅宗的话,一个话都不讲;你圆什么?你叫什么、叫什么?对不对?真正「禅」,也没有要有这个话;然后「大圆满」,它说我即修、即证、即什么……,它也连开悟都不用啰。你要去怎么搞?不要想拉来拉去,你们很多问题都是这样:这个是这个吗?这个是这个吗?其实你哪一个都还没搞清楚。
弟子:是啊。
林师:你说讲「大圆满」,它说即修、即证、即什么……,它连什么开悟都没有,跟禅又好像不一样,因为每个人讲法不一样,你不用去给它说,这个是那个,那个是那个。你要能讲清楚,哪一个是什么,比较重点。当然啰,它们都是最后阶段的了,你也可以在「唯一」上讲,可以这样讲。是,是讲说最后阶段,但是各有各的特徵嘛。你不能混;混了,那你怎么分呢?
【明亮注释】:林师指出,不同的得道者说法不一样,有些强调大圆满,比如藏传佛教。有些比如“马祖”,不谈什么“开悟”,也不谈“心”,只谈即修即证。虽然他们着重点不一样,指向的方向都是一样的。最大究竟什么“法”都不立了,马祖没错,什么有心没心,最高禅不就是那句看似粗俗的“去他妈的”,这四个字一说一切都了了。悟性不够的人喜欢比较各种不同流派却没有懂得任何一位智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不同得道者讲法用词可以不同,但根本却是一至的。你看美国的罗伯特和中国的虚云和尚说法用词不同,如果你明白了他们的真正含义而避免字面理解,他们说的是同一回事。最早达摩时代讲道是不讲很多道理的,使个眼神就明白了。往往是概念越少越好。【注释完】
弟子:我意思是问:祖师禅经常说「心」,这个「心」是「识」的意思吗?就是那些阿赖耶识吗?
林师:没有,没有。他讲的这个「心」,就是说你这个有情的根本——那个叫「心」。他们那种讲法都是「万法唯心」啦,但是这个「心」不是心、物对立的「心」,而是说一切的根本。等于在讲佛性,等于在讲空性,只不过叫「心」而已。从有情来讲嘛;因为有情来讲、有情来讲,喔,能够显一切,是我的「心」嘛。这个「心」也不是心脏的「心」,也不是脑袋那个的「心」,就是说一切的根本。一切的根本,佛法来讲,就是讲佛性、空性,这样子;真如啊。
【明亮注释】:林师指出,达摩说的“心”要看用在哪里了。有时候是指“思想念头”。有时候却指根本,也就是说思想念头的根本媒介,不是唯心唯物意义上的“心”。我不用“心”这个字因为这个字太容易被误解了。古代佛经太简略了,一字多意比比皆是,这个佛经不被误解才怪呢。我宁愿用“如是”或“它”表达同一个意思。“如是”或“它”当然是空性的,但总是显现出来“不空”的效果,所以空也不空。【注释完】
弟子:对,对,像陈上师经常讲「真如、法界」,这些就包括心、物都在里面了,是吗?
林师:对,对,对;那样的「心」了。
弟子:哦,所以我问,这个「心」跟「有心无心」……?哦……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这个「心」?哦?
林师:对啊,但是这个「心」不是平常那个心、物啊。「有心无心」可以说是有念无念啦,也不是那个「心」啦。不是念头的「心」嘛,不是心念的「心」了,而是一切的根本的那个「心」啦。
弟子:哦,哦。谢谢上师!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养和斋      于加州
林钰堂上师审订
弟子疾呼校阅
二○一七年三月六日
养和斋   于加州
=====================================
【读者问答】:
【读者问】:
林师所说的一切的根本的那个心,就是THAT
那么是跟柏拉图的神性,康德的绝对理性,黑格尔的精神,还有老子的道好像一样的东西。不过在这些哲学家那里,神性,绝对理性或者纯粹的精神是独立客观的,与物质现象相对立,但是是人的内心都存在的
【明亮答】:
是的,根本的那个心就是指向THAT。
应该也就是柏拉图说的和老子说的一回事。至于黑格尔康德怎么想我不关心,他们都是哲学家,我们不是谈哲学(思想理智)层面。不要去套哲学家的理论,否则又拉回思想理智辨证循环去了。老子不是哲学家,但不明白他的道理的人都说他是哲学家。我从来不说哲学,但很多人以为我在说哲学。哲学就是思想辩证法,佛主,老子,六祖,虚云说的是超越哲学(思想)的“它”。
NO,绝对不和任何对立,否则怎么可能绝对呢?绝对就是没有条件,完全没有两元对立。无物质也无精神,无心无念,只有绝对的‘它’。这个无条件绝对就是真正的你自己(THAT或自性本心)。
这 就是六祖一直强调的,也是虚云说的,无心无身,无世界无物质,只有无法说的‘它’。你会说我太玄了,但情况就是这样的。
这也就是佛说的:空。
【读者】:说的是玄了。让我好好沉淀一下。
【明亮】:也不真玄,只不过从思想角度分析就分析不了不合逻辑,感觉玄了。实际上一切看似世俗生活都是“它”,当下一切都是“它”,你就是“它”。绕过思想逻辑,不强套“合理”,立刻发现思想就是虚幻的合理性,就自然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