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每次与爸妈,姐姐团聚,我们都会聊聊我们小时候的故事,也读了长辈们的自传。逐渐发现,那些平凡往事背后,藏着我们家族代际间的智慧与情感脉络。同时,在学习马欣教授的生活方式医学,以及他分享的诸多关系案例之后,我开始用更全面、更温柔的眼光重新理解我的原生家庭。曾经的不协调与疑惑,在理解中疗愈。如今,我可以坚定地立下一个小小的旗帜:原生家庭是我的力量,是我们家族的力量
所谓“原生家庭”,指的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第一个家庭系统。它深刻影响着我们的:
情绪表达:你是否渴望亲密,但又害怕表达?
亲密关系模式:你是否常常在关系中追求稳定,有时候又感觉孤独,不被理解?
自我价值:你是否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想赢得“强者”的认可?
压力应对:你是否一焦虑就陷入自我批评,逃避与内耗?。
这些影响,是可以被看见、理解、更新的。系统升级之后,我们就重写了历史和将来。好的原生家庭(记忆重建之后的)能带来深刻的安全感、自信心和亲密关系中的信任能力。你可能会:更容易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在困难时有强大的内在支撑系统,对自己有持续、健康的自我肯定。
–深刻了解了我祖父母的生平,性格,对我的父母的影响。我父母的经历,不同时代的特殊性,和对我们今天的关系结构的影响。我以一个成年人,长者的身份去体验长辈的选择和体验。
--母女灵魂伴侣般的连结:我意识到老妈是我此生最亲密的灵魂伴侣。她在我成长过程中一直默默助力:从小就培养我抽象思维、运动习惯、自律。后来坚定支持我出国、转行、学医。原来,我心中的孤勇背后,是父母的深信与托举。
--重新理解父母:我学会了以“完整的人”的视角来看待他们,不再只将他们视为“父母”。比如爸爸的温和与偶尔的小冲动,或许是曾经奶奶性格的一种延续。父母之间的恩爱,是成年子女最真实的情感滋养。原生家庭的“陪吃陪玩”在我看来,是最昂贵的亲密投资,爱情激素爆棚。
–大家族的互相支持:姑姑在妈妈生了姐姐之后去照顾。爷爷给妈妈寄过去面条和炼乳,让我们小时候都有足够的母乳。这让我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对家族其他小辈也很关心。
日常智慧,与长辈沟通的方式
–尊重节奏:早上和午睡后适合谈重要事,面对面沟通效果最好。
–理解情绪表达:很多唠叨是情绪出口,不必事事纠正。
–设定边界:不硬碰,但可温柔转话题。
–表达共情:先听,再回应。
–应对细节过多、频繁建议、负评的技巧:话太细?温和打断:“你讲得很细,我差不多听明白了,我这么做怎么样……?”挑剔否定? 可能是表达关心的方式。回应可以是:“谢谢你的提醒,我明白你的担心。”情绪唠叨? 可能是孤独或价值感缺失的表达,可以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让他们参与计划中。
–价值观不同? 不必说服,只要理解。比如说:“我理解你的看法,谢谢这么仔细的分享。”
–精神上的滋养对所有人来说(老中少)都是正面的引导与力量。
爱的语言的解码:“我做给你吃”“我带你去玩”,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需要适当接住,用美好的语言反馈他们的用心:“你这么用心做菜,我特别感动!”
做好“情绪稳定器”的自己:安排好自己的节奏,让自己吃好、睡好、训练好,情绪稳定,平衡工作/家庭/自我,同时带动大家。给予家人情绪价值,做一个成熟、有力量、有余裕的人。“捡宝石”思维:在每一段对话、每一个互动中寻找闪光点。
我立下的家族旗帜:每一个代际的伤口都藏着成长的种子。疗愈自己,也是在疗愈整个系统。今天,我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从理解,到同频,到珍视,到相互托举。未来,我也要将这种深信、温柔、坚定,继续传给下面很多代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