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倾听我们常在心里与自己对话,也就是说本能承认你里面还有一个你。那是你的心识,或说是心意意识,或说是你与法身同在的那个觉。倾听即是听里面的那个你即你内在的声音。如何训练倾听?可分为听自与听他。听自,就是你只听内在心识的表达,心念说什么,你都不与他对话,不接话,只是听,寻那个内在的你;听他,就是别人在说话时,不落在所说的话题中,注意[
阅读全文]
98现境还自缘一切一心识,由一心自变现境,如阳焰,如空花,境中显现众生与法,一心源头是生机是活的,境中众生与法就都具生机都是活的。《楞伽经》说“佛以智悲视世间,彼实犹如虚空花,不可说其生或灭,故不能说有或无。”依佛的视角,所有世界都是变现的境界,境界中的众生与法就是境相。境是变现,境中一切就是境性,空性。境是变现,能变所变相依为[
阅读全文]
97佛性空佛法讲性空即是法相唯识。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异皆不是根识的现量,唯入大乘唯识见才可如实了知。梦境里的我们同样具备六识的觉知及能动,你醒后知道那是意识变现出来的。我们的现实就是如梦一样的识变现的境,把现实当作梦观察,即是在高一层识体平台向下看,从七识看六识,根识的平台就是意变现的果,因为是变现,下个识体平台及其中的一切[
阅读全文]
94因乘因乘含有顿修和渐修两种意思:顿修,依法相唯识义,识变现的一切众生与法皆是所相皆是果,法相唯有识,识就是因,即依法相唯识为能相为因乘,能所不二,因果不二,转依能相为顿修,为究竟因乘;渐修,识的变现义,包括所相中人为施设的七识的变现及六识的再变现。佛依所相中不同识体平台认知的众生,展开三转法轮次第的教法。一转讲相的虚妄与不实;二转[
阅读全文]
93三无性三无性为: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也即三无自性性。三无自性性是就遍计依他与圆成三自性说,三自性依法相说相的虚妄不实,三无自性性是依法性说诸法空性。遍计是言说概念,由假名安立为相,故相无自性性;一切法无常无恒,非自然有,故生无自性性;法无我性为一切法之胜义谛,故说胜义无自性性。《解深密经》云“然由有情于依他起[
阅读全文]
92向上禅宗有法身向上行。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是要向上。从能缘变所缘,法能相,法性能相的施设都是要向上。学佛的过程就是向上发现能相,安住在能相的过程。而大唯识一心佛觉变现理就是向上究竟处。依六识认知是见不到生命实相的,唯依佛的经典把摄藏在意根里的心意意识开导出来,才能向上转依菩萨的视角和佛的视角。佛在《华严经》里讲到无量的华藏世界[
阅读全文]
91瑜伽行中观大乘佛法观修多是由弥勒来教授,弥勒菩萨传承的是瑜伽行中观。瑜伽行中观,是大中观与唯识古学相结合而命名,传规以实修为主,依瑜伽行古学为修道方便,以次第现证诸法实相,以实修现证真如不可思议境界。大唯识是在瑜伽行中观之上建立的见修宗义学体系,同样是禅宗的教外别传。[
阅读全文]
90背景人类认知世界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以背景整体的视角来觉知,但生命的背景与我们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启动背景的觉知,才能真正见到生命的实相,觉悟到整体生命的状态。背景是生命的能相。佛法讲的就是生命背景里的事,在背景里已经没有个体的你。修学佛法要放在法界的背景里。从背景来讲,境相和境觉是分不开的。深入经藏后,发现法界存在极大丰富的生命背[
阅读全文]
89留白留白就是留向上的空间。留白就是不定义,不对存在下定义。有许多事物是语音无法描述的,超出人类认知范围的。有存在而不显现,有显现而不存在,不显现而存在的称为暗物质,这部分占到95%,而人类对于显现的认知也是有限的。能相是不可定义的。也不能以有限定义无限。留白是大智慧。法实际是中性的,通过我们的理解变成了实有,而且逐渐演变成几重缘起的有[
阅读全文]
86心性大中观把心识与外境的相对定义为心性。心性认知还是依个体视角在一重平面的观察。真实的你到底是什么?真实的你既可以是月亮也可以是繁星,你的世界是没有中心的,而你的问题大多是以你为中心才产生的,学佛就是把这存在的中心,从心性转成心法性,从法性转成平等性,中心的视角也会跟着转移,最终归到一心。什么是法能相,能相不仅仅是心性,同时也可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