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40416_01-2佛法是从能相上建立的

(2025-02-12 17:59:24) 下一个
 
2024年04月16日_01-2
佛法是从能相上建立的
禅宗的教学一定要大疑大悟,小疑小悟,自己要反问。什么叫善思维?一定要反问。学佛有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无碍,事无碍世间就可以做到,开悟至少要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到净土了。
学:老师,我记得你在西安的时候说知行合一……
师:知行合一是就根识的境来说。为什么不说知行合一?因为所立照性亡。王阳明那只是儒家禅。
学:所立照性亡还是在人身这说。
师:知行合一嘛,知一定是所。所立照性亡,知行合一不存在。但是就世间来说,这存在。我们谈的是出世间,谈的是无生的境。别混在一块,人家没错,是放在哪个境里说,在我们这不是。
学:道家修行是知行合一吗?
师:知行合一是王阳明讲的,道家不讲知行合一,讲性命双修。道家就是一个旁支,连宗教都不算,他把生无限的延长为长生。佛法根本就是无生。无生不用长生,无生本来就无灭,自然就常,不用修无常。无生哪来的灭?佛家是从生这解决问题,道家是从死这解决问题。长生是不死,佛从生这解决是根本,是从能相上,道家是所相。知道这差距了吧?
儒释道三家,儒家尊崇的是孝道。因为有生因才有孝道,孝敬父母,因为父母生你。卧冰求鲤啊,儒家讲的二十四孝啊,生因嘛。实相是无生,不是在这个境里头。我们要谈宗教、谈生命的实相,不是讲一期生死。视角不一样,依儒家谈不到无生,因为有生就有死。所以这个不是说哪个高哪个低,是在不同的境里谈。
儒家在根识这谈就谈生因,道家在体上谈自然,道家的自然是就这个境来谈,是谈体相用。佛家不是,佛家是性相用,超越这个境,轮回就超越了这个境。道家长生就不轮回了,就跟凡人修仙似的。仙人怕死,死了轮回了就断了,他就重头来了,轮回到哪儿就不知道了。所以他不能死,他得修,道家是怕死,所以道家是研究死。佛是在生这,无生哪来的灭?所以你看这能所的智慧差哪儿了?有生一定有死,怎么躲也躲不过去。如果无生,这死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我们有没有无生的体会?有,梦境就是无生。
 
无生与掉举
简单的讲,你看电视节目追剧的时候,玩电子游戏的时候,这段时间就是无生。无生意味着这段时间你的人生是空白。无生境里产生的种种东西,跟现在是两个境,你却把它认为是一个境。你认为人生丰富,实际人生不是丰富多彩。你看电视的期间,在佛教来说,这叫掉举。电视里面你不知道是无生,因为是梦工厂嘛,看电影是在境里面的事儿,和梦一样。
学:我来看造的这个境,体验无生...
学:为什么是掉举?
师:掉举就是失忆。
学:无记状态。
师:因为电影的这个生和境生不是一个。所谓的看完电影,又回到现实中来了。听相声的时候忘了你的烦恼,相声结束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了。回到现实中来,那你那个电影、相声就不是现实。不是现实,可不就是掉举吗?听相声时候烦恼你就忘了,相声结束你又想起来了。
学:梦也是一样的。
师:但是梦境错开了。天人为什么错不开?天人也叫变异生死,变异生死更难。
学:他一直错不开这个境?
师:他的境大,他认为自己能造梦,所以他还是有生因。生相无明,他这生相是变现,能变现这叫生相。这也是无明。
因为我们是就整个的觉来讲,不是仅仅讲知识。我们这不是哲学课,哲学课早没人了。你们也不是干这个的。你要是干这个的,你们将来就都是这个专业了。
黄老讲《大经解》的时候没有提到这个。没有女人、也没有男人。他没明白。为什么说人间佛教跟真正的大乘佛教完全是两回事?讲无生一般人是完全听不懂的,因为我们认知不到无生。认知不到才是宗教,认知到了你就不需要他了。所以要向上、要超越。是挺难的。
 
有更大的视角才能跳出你的局限
好像说的是笑话似的,他也讲不到位。有时候世间的智慧聪明对学佛是障碍,世智辨聪,但是他们刚开始确实读经论的时候比你们要强。逻辑训练、读书的训练,很快他们能把这个讲出来,但是怎么能够讲到话外音,他不知道。他建立方便这块儿很好,但是方便生就单说了。而佛法确实要讲生机,就是那个生转。这个转、这个灵动跟文化没有关系。他们都有丰富社会经历,为什么他们进步那么快?佛法不是按好人坏人,能在社会里面脱颖而出的,他一定能捕捉到这个生机,而且能够随机应变。太平的人,比如一个单位,一生都安排好了,就跟我们说日本人似的,格式化了、没有应变了。所以学禅必须要应变。教下就适合格式化的人。所以禅宗的禅师有随机应变,但这个变不是生存的变,是觉照。
所以你看我们这的人各有千秋。后来就看因生了,不是书呆子,也不是好人,要懂得转依,要懂得接受你不能接受的,要懂得有更大的视角,这样你才能跳出你自己的局限。
有时候我一讲你们就乐。实际利用很多的语言和境,就是让你反过来看原来的你自己。好好学,这个东西千变万化。一般人学东西学死的容易,学活的难。上学学的都是死的东西、固化的东西、程序化的东西,这里面取个高分容易。生活里边比如考察一下所有的状元对社会的贡献,就不一样了。不是等值。因为这个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所以在活中才能够活,不是在死里面活。
有的人在寺院里面能讲得很好,离了寺院不成了,不会讲了。北京居士林,佛学院的学生都去讲,我也听过几次,大家没有说反驳的,给个面子。但是如果不是这个场,你换一个场,那就惨了。
我们讲课有一个特点,我们没有宗教的背境,我们不是以吃素、行为艺术、道德标准来看,但是我们还能继续,就是我们可以不用这个。当然我们在寺院也能讲,不在寺院也能讲。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