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album/66/12/0f/2023f38e767264b3HbiW.jpg)
5月26日下午二点多钟,我们的车子从成都出发经过泸定城,准备在那里稍事休息后,再继续前行。谁知,此时老公又在掉书袋了:“泸定桥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门户,康藏交通的咽喉。建于清康熙45/46年间,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听他这么一说,开车的陈教授当即就把车停到桥对面的地下车场里。老公拿上他的宝贝相机和陈教授接伴去车库旁边的泸定广场游玩拍照,我[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b8/03/73/38bb10855676lbBHiUML.jpg)
道孚县最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建筑藏语称崩科,尤以鲜水镇以东的大片民居为代表。我们在那里住的酒店同样也是一家比我们参观的崩科还要宏伟的建筑。
那天,我们参观完塔林,回到镇上,听从老康的建议,参观了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摄制组曾特别报导过的一户崩科。
我们参观的这户崩科,外表看上去和一般藏区民居没有多大区别,就是一栋普普通通,座西向[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a1/69/61/5335c5f95700a8WTIrWX.jpg)
“那里有个女喇嘛,”正和老康聊着,我看到塔林中的水泥路上走过一位穿酱紫色袈裟的僧人,便指给他看。
“我们这里称女喇嘛为‘育母’。”老康笑着纠正我。“在内地,你们把佛教僧侣尊为‘和尚、尼姑’,把藏传佛教僧侣称为‘喇嘛’。在藏区,喇嘛的意思是上师、教师,专指那些学问高深、有资历和学位的高级僧人,如班禅、达[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de/35/b0/908ac9c42497IcBkVbVV.jpg)
参观完老李家,我们到临近的另一座山头参观冻山村的“冻山寺”。可惜到了那里,寺门紧闭,我们只好在寺庙的院子里和不远处的一片塔林中转转。
在塔林,老康告诉我们,道孚的塔林,建在县城的叫“八宝如来塔”,建在村头的叫“吉祥塔”,建在房前屋后的叫“驱灾塔”,活佛圆寂后选择吉祥之地建的塔叫“涅槃塔”。
“这片塔林[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75/0b/32/e390b0870662JQhCEjYo.jpg)
到鲜水镇的第二天是周末,一早,老康就开车来到我们住的酒店,说要带我们去一个名叫“冻坡村”的藏族山寨参观。
匆匆吃完早饭,我们一行人驱车跟着老康,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行,走到山路尽头一座简单的石头大门前,已是40多分钟以后了。
穿过大门,路左有座藏式房屋,雪白外墙上用红笔幼稚地写着“百善孝为先”的汉字标语。老康边开车边告诉我[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38/f3/88/bd7714b05311DlkdE6JK.jpg)
道孚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距离康定219公里,虽然山路崎岖,交通闭塞,地广人稀,地势高寒,但风景秀丽。它是通往西藏、青海的必经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平均海拔3000多米。鲜水镇海拔3000米多一点,是道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民有7/8千人,绝大多数是藏族,还有汉、彝、羌、苗、回、蒙古、土家等16个少数民族。
5月27日清晨,我们离开康定[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b3/bc/a0/b38d83c39508NnyqWLqK.jpg)
2017年5月,我陪老伴回国去川藏考察,康定是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那天是周五,天气晴朗。一大早,成都师大的陈教授开着他的私家车、同校的李教授,加上我和老伴,一行四人,驾车出发。
成都离康定只有360公里。我们的车一出城就进入上了成雅高速。沿着318国道,经过“雨城”雅安,沿着秀美的青衣江直上,通过国内最长的公路隧道——二郎山,历经阴阳[
阅读全文]
那年夏天,我们一家三口开了辆84年的二手托福车,从加拿大的Edmonton出发,一路向西南,直至美国的西亚图,开始每年一次的旅游。一切都按计划进行,不料,在回程的路上,车子出了麻烦。
那天,天色将晚,为了赶路,我们按着地图找了一条近道。当车爬一个长坡爬到一半时,突然,听到车尾传来一阵格啷,格啷,格朗,,,,,,的响声。他爸赶紧将车停在路边,关掉[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2c/bf/1f/6b2af5581079MZc3HOsr.jpg)
周日,陪同老公乡村调查的村干部老佘休息,我和老伴吃过早饭,只好去老佘村转转并看望知青时期的老朋友。
顺着农家乐的山道,我俩走过了把老佘村一分为二的芜湖至宣城的高架桥,进入老佘村的地界后,再顺着“村村通”水泥道进村,这时,我们见到村口高架桥旁,有个土墙围着的院子,院子里有好几间平房,其中一间最大的墙上画着着十字。农村现在也有教[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24/82/91/7ee4eea72390gP8Q0xuz.jpg)
我做“知青”时,插队在新淮公社门楼大队陈墩生产队,现在下属佘村,生产队离佘村不远。这次跟着老公“打酱油”来佘村搞调查,理所当然当然要回当年的生产队看看。
当年,陈墩生产队有张、董、佘、梅四个姓,每姓三家,共十二家,不知为啥,没有一家陈姓。
我当年下乡时的队长姓张,时年廿三岁,全家八口人,除了刚出生三个月的儿子,他的父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