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闲人

几方田亩,耕耘不辍,乐在其中
个人资料
乐闲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第四节刘桂芳 齐齐哈尔路的宿舍,起先只有我们六安来的四个人,1967年初夏,先后又来了三拨人。第一拨人是武汉针织厂的李震环,他才华横溢,和未婚妻高梅阁同时被派来上海学习,他们都是天津纺织工学院的毕业生,分配到武汉针织厂不久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按照李震环的说法,他们是为了躲避文化大革命才要求来上海学习的,起因是厂内两派都动员他参加本派,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五章苦闷的岁月 第二节一打三反运动(1) 一打三反运动,具体内容的一打是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三反是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从这个运动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文革结束了,需要整治那些在混乱中气焰嚣张和浑水摸鱼的人。打是重点,反是辅助。从六安城区的情况看,运动的范围广,各个单位都开展了;程度深浅不一,多数单位属于走过场,少数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四节刘桂芳(2) 这天下班时,师傅带我站在车间门口看下班的人流,因为我们上的是常日班,比运转班晚下班一个小时,所以有观望的机会。这是师傅的爱好,每天下班他都会站在车间门口观望。成衣车间的挡车工下班,是一个很大的人流,女工们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从二十岁左右,到五十岁左右。相貌有俊俏的,也有平平的。其中一个四十几岁、风韵犹存中年妇女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工人的生活(2) 1968年初开始,我搬到了位于平凉路和大连路交汇处的国针八厂宿舍,这才和上海人有了近距离的生活交往。这个宿舍住了差不多二十来个人,大都是家在外地或者住家离八厂太远的工人,也还有五六个青年工人,都是本厂工业中学毕业的学生;和我差不多同时搬进来的还有甘肃白银针织厂派来上海学习的二十几个人;和我一道来上海学习成衣保全的牟启培后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三节工人的生活(1) 国针厂是具有1300多人的大型针织厂。针织厂和纺织厂不同,纺织厂动辄上万人,针织厂一般都是几百人,上千人的大厂寥寥无几。记忆中,华东地区仅此一家,北方仅有天津针织厂一家,规模比国针厂还要大。那时候,针织厂遍布全国各地,凡是地区一级城市都有一家针织厂。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经济薄弱地区的经济一般都是从纺织、轻工和食品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二节所见的文革(2) 据说这段时间个个工厂都批斗走资派。中华一针(还是中华一针附近的一间工厂?记不准确了)在批斗走资派时,把一位工程师也批判了,还把他的女儿也从外单位借来陪斗,这颇有戏剧性。原来他的女儿是在电影《红色娘子军》中扮演吴琼花的著名演员祝希娟,他们想见识一下这位百花奖得主的风采,就导演了这场恶作剧。文革是一场政治大潮,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二节所见的文革(1) 我是1966年12月5日到达上海,1969年2月10号左右返回六安的。前后在上海生活工作了二年零三个月,基本见证了上海的文化大革命;基本解了上海的社会状态;基本了解了上海工人的工作与生活。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有三年说、十年说、十二年说、甚至二十年说几种说法。官方的说法是十年,从1966年到1976年,也就是从少数老干部下台开始,到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一节喜从天降(2)国营上海针织厂,是上海最大的针织企业,隶属于上海市纺织局的子公司上海市针织公司。这个公司分管了19家针织企业,除国营上海针织厂(简称国针厂)外,其他18家企业均以阿拉伯字母排名,从针织1厂到针织18厂。另外,针织公司还分管三十几家织袜厂。国针厂是日本人创办的企业,日本人投降后,此厂据说成为宋子文家的企业。解放后,成为上海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四章大上海第一节喜从天降1966年12月3日。车间办公室的文书到整烫工序通知我,说范永毅主任要找我谈话。我听了,心儿噗通乱跳,心思难道又犯了事?到了办公室,见范主任一脸严肃地坐在办公桌前,感觉情况不太妙,紧张得手脚都没处放。范主任让我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我也没敢坐,就想尽快知道为什么。范主任见我拘谨,就不再坚持让我坐下,而是开门见山地说: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六节一九六六年六安的文革我是1966年5月7日进入六安地区棉纺针织厂工作的。后来才知道,毛泽东在这一天,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简称《五七指示》)。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