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懑(2)刘家全是安徽纺织专科学院毕业的大专生,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地区棉纺针织厂,担任针织车间技术员。他为人自傲,却懒散。据说他和刘友胜谈崩是因为他要求刘友胜在车间公开为他恢复名誉,因为在文革中有人贴了他的大字报,说他是反动的资产阶级权威,这个人必须向他道歉。刘友胜断然拒绝他的无理要求,说文革期间贴人家的大字报和被人家贴大字报是一件很[
阅读全文]
第三节愤懑(1)在将近半年的学习班磨难结束后,我回到了车间,仍然是保全工,和同事的关系比较融洽。此时,容治平已调离针织车间,去棉纺车间担任车间主任,朱树礼也调走了。原棉纺车间总支书记刘友胜调来针织车间担任支部书记兼车间主任,棉纺车间副主任刘仲炎担任车间副主任。刘友胜是抗日牌转业军官,部队军衔是大尉,厂党委委员,行政17级干部。刘仲炎是解放[
阅读全文]
第二节一打三反运动(2)第三期学习班办到了十几天的时候,汪云星仍然负隅顽抗,只交代公开场合说的话,私下场合的话几乎从不提及,而这恰恰是容治平需要的。因为他知道,黑皮和白皮两个人私下肯定有特殊的关系,揭开这层关系,茶话会的内幕就会真相大白。这位搞政治运动的老手,见了白皮的黑皮的档案,肯定会推断出他们关系的实质。汪云星确实老练,整个学习[
阅读全文]
第四节刘桂芳
齐齐哈尔路的宿舍,起先只有我们六安来的四个人,1967年初夏,先后又来了三拨人。第一拨人是武汉针织厂的李震环,他才华横溢,和未婚妻高梅阁同时被派来上海学习,他们都是天津纺织工学院的毕业生,分配到武汉针织厂不久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按照李震环的说法,他们是为了躲避文化大革命才要求来上海学习的,起因是厂内两派都动员他参加本派,他[
阅读全文]
第五章苦闷的岁月
第二节一打三反运动(1)
一打三反运动,具体内容的一打是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三反是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从这个运动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文革结束了,需要整治那些在混乱中气焰嚣张和浑水摸鱼的人。打是重点,反是辅助。从六安城区的情况看,运动的范围广,各个单位都开展了;程度深浅不一,多数单位属于走过场,少数单[
阅读全文]
第四节刘桂芳(2)
这天下班时,师傅带我站在车间门口看下班的人流,因为我们上的是常日班,比运转班晚下班一个小时,所以有观望的机会。这是师傅的爱好,每天下班他都会站在车间门口观望。成衣车间的挡车工下班,是一个很大的人流,女工们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从二十岁左右,到五十岁左右。相貌有俊俏的,也有平平的。其中一个四十几岁、风韵犹存中年妇女每[
阅读全文]
工人的生活(2)
1968年初开始,我搬到了位于平凉路和大连路交汇处的国针八厂宿舍,这才和上海人有了近距离的生活交往。这个宿舍住了差不多二十来个人,大都是家在外地或者住家离八厂太远的工人,也还有五六个青年工人,都是本厂工业中学毕业的学生;和我差不多同时搬进来的还有甘肃白银针织厂派来上海学习的二十几个人;和我一道来上海学习成衣保全的牟启培后来[
阅读全文]
第三节工人的生活(1)
国针厂是具有1300多人的大型针织厂。针织厂和纺织厂不同,纺织厂动辄上万人,针织厂一般都是几百人,上千人的大厂寥寥无几。记忆中,华东地区仅此一家,北方仅有天津针织厂一家,规模比国针厂还要大。那时候,针织厂遍布全国各地,凡是地区一级城市都有一家针织厂。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经济薄弱地区的经济一般都是从纺织、轻工和食品工[
阅读全文]
第二节所见的文革(2)
据说这段时间个个工厂都批斗走资派。中华一针(还是中华一针附近的一间工厂?记不准确了)在批斗走资派时,把一位工程师也批判了,还把他的女儿也从外单位借来陪斗,这颇有戏剧性。原来他的女儿是在电影《红色娘子军》中扮演吴琼花的著名演员祝希娟,他们想见识一下这位百花奖得主的风采,就导演了这场恶作剧。文革是一场政治大潮,大[
阅读全文]
第二节所见的文革(1)
我是1966年12月5日到达上海,1969年2月10号左右返回六安的。前后在上海生活工作了二年零三个月,基本见证了上海的文化大革命;基本解了上海的社会状态;基本了解了上海工人的工作与生活。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有三年说、十年说、十二年说、甚至二十年说几种说法。官方的说法是十年,从1966年到1976年,也就是从少数老干部下台开始,到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