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七十年——记亦泣亦歌的人生旅途(109)
第五节意大利印象(2)
气势恢宏的圣马可教堂,以及它周边的形态各异的建筑群是威尼斯亮丽的招牌。置身其间,震撼、惊叹、感慨、惬意之心态轮番涌现于胸间。这心情不亚于初次登顶纽约的帝国大厦,欣赏曼哈顿时的心情。
圣马可,基督教《圣经》故事人物。马可为其罗马名,犹太名为约翰。人们提及耶稣的十二门徒,一般都会听到约翰、彼得、保罗的名字,可见马可在基督教的位置。圣马可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67年在埃及殉难。据说在公元828年,两位威尼斯的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出来,运回威尼斯,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大祭坛下。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还有一种说法,说圣马可的遗体是从君士坦丁堡偷来的。这两种说法哪一个正确,没有纠缠的必要,因为圣马可是圣经中的人物,真实性值得质疑。如果真的要从亚历山大和君士坦丁堡两个地方抉择,我宁可选君士坦丁堡,也不会选造假造出来的亚历山大港。
圣马可教堂的前面有一大片空地,叫圣马可广场,自古以来,圣马可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是每年嘉年华的主要场景。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飞狮。1797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赞叹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下令把广场旁边的总督府改为行宫,至今人们还把它叫做拿破仑宫。
圣马可广场最美丽的时候是上潮的时候,一片潮水如同在广场铺上一面巨大的镜子,使所有建筑仿佛镶嵌在水晶中间,显得更加玲珑剔透,光彩照人。加上游人们鲜艳的衣着,五光十色,上下辉映,形成了一幅极其迷人的图画。
这天,我们登上了圣马可教堂的钟楼,看清了威尼斯的真容:大面积的红屋顶,像一片红色的海洋,蔚为壮观;运河对面的杜索杜尔半岛上的安康圣母大教堂的巨大圆顶气势恢宏;蔚蓝色的湖面把这一切衬托得美轮美奂,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和谐庄严。想一想刚才经过的九曲回肠的巷道以及逼窄的水巷,胸间涌出一个奇思妙想:这城市如京剧中青衣。广庭上衣着光鲜,雍容华丽,居室中青衣整洁,素面如仆。又想觉得登高远望,方可领略大观,联想思想境界亦如此,圣贤达人之所以为人敬仰,是因其思考的角度高,思维所见远大。
遐想中,大钟突然响起来,没有悠扬,只有震颤,想躲也来不及,只好张大嘴巴以减轻巨大音频的伤害。麻木中,观看那大钟摆动,说慢不慢说快不快,还真有些悠然的气韵,诗意的悠扬之声源之于摆动的悠然。写作此文时,想想那大钟摆动,不禁又悟出新意,东西方之间有许多东西都是对立的,比如民宅,西方大都盖在山坡上,我们几乎都盖在山脚下或者山谷平原上;再比如这教堂(庙堂)的钟声,一个是自身摆动发出来的,一个是靠外物撞击出来的。个人认为,大钟自动摆动发出的声音要悠扬些,撞击出来的钟声因为次次用力不匀而导致音量高低不同。
水城威尼斯得益于水,最终也会被水埋葬。威尼斯没有任何产出,纯粹靠旅游业维持,最终也会因旅游业过度膨胀而消亡。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威尼斯的人口一直在减少。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1951年威尼斯的常住人口为17.4万人,而1996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为7万人。至今已不足六万人。威尼斯市人口统计部门官员表示,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截至2030年威尼斯将不再有本地出生的常住人口。
威尼斯人口锐减的原因除了日益频繁的水灾外,更重要的是兴盛的旅游业推高了生活成本,大批市民不得不“逃离”威尼斯,选择到意大利其它城市或欧洲大陆居住。
尽管圣马可有巨大的威望,但却不能阻止城市的陷落。成名于水也困于水的威尼斯城每年有200天被浸泡在水里,而在17世纪初,这一数字只有7天。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持续的降雨使得威尼斯泻湖地区海水涨潮时发生倒灌,游客只能踮起脚尖漫步著名的圣马可广场。许多古老的建筑物的地下基础结构被腐蚀,造成大批古建筑下沉。2001年,科学家们发现,威尼斯自1727年以来的275年间下沉了67厘米。下沉的原因:除了海平面升高的影响外,也有人为的原因,那就是在近代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岩石层塌陷,整个水城正一点点没入水中。有人甚至预言说,80年后的威尼斯将沉入水底。
在1950年时这里仅有100万游客,而如今每年都有约2000万游客。为了赚钱,日用品商店转而卖起了面具、玻璃制品等纪念物。有人说:“这对当地居民来说,并不是好事——人们总不能吃玻璃吧?”
威尼斯房价高昂,而且很多房主乐于将房子短租给外来游客,以获取更多租金。此外,旅游业还排挤了其它产业的生存空间。如果有人不想从事旅游、餐饮等服务类行业的话,他们很难找到其它工作岗位。作为旅游城市,威尼斯物价上涨迅速,每年有不少当地居民不堪忍受高物而“逃离”家园。
人们意识到灾难很快就要临近,为提醒有关方面的注意,有人在里亚尔托桥边上竖起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幕,显示着正逐年下降的人口数量。当地居民在2009年11月14日还为这座垂死的城市举行“葬礼”。当日12点半,一个由三艘贡多拉组成的“送葬船队”,运载着象征威尼斯已死的粉色棺材,沿着威尼斯大运河缓缓前行。一名男子身披黑色斗篷,用威尼斯当地方言朗诵诗歌,表达对威尼斯人生活现状的惋惜。在抵达著名的里亚尔托桥后,众人把棺材抬上了岸,并接着把它抬到了市政厅前面。随后,抬柩人打碎棺材,取出一面画有凤凰的旗帜,寄望于威尼斯一如灰烬中复活的凤凰一样重生。
威尼斯于中国游客而言并不陌生。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名望可以和华盛顿比肩;喜爱绘画的哪个不知道缇香的大名;音乐爱好者无不喜爱维瓦尔第的《四季》,他们都是威尼斯人。更为重要的是威尼斯有西方苏州的美誉,它在1980年便和苏州结为友好城市,在国人的印象里,苏州是天堂他之地,威尼斯也应如此。
让中国游客感到亲切的,应该还有每年8、9月份的中国电影屡次获奖的威尼斯电影节。作为著名的国际电影节,仅比奥斯卡电影节晚4年,但比戛纳电影节早14年,比柏林电影节早19年。
威尼斯电影节所设最高奖为“圣马可金狮奖”。之所以取名金狮,是因为威尼斯的城徽(保护神)是圣马可的标志——长翅膀的狮子。获得这座金狮奖的中国艺人有:张艺谋、侯孝贤(台湾)、李安(台湾)、贾樟柯。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其他奖项的有:巩俐、夏雨、张元、蔡尚君、叶德娴(香港)等人。
建议去威尼斯游玩的朋友,出发前仔细查阅有关信息。包括威尼斯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环境,以及城里著名的景点,并确定旅游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玩得舒心,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