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槟城/马来美食的代表,炒粿条是到槟城旅游不可不吃的美食,也是马来西亚人平时不可少的早午晚餐。这款炒粉除了对酱汁和材料有所要求之外,还特别讲究火候。“镬气”是炒粿条好吃的关键,所以用一好的锅子(最好是铸铁锅)做这款炒粉,份量尽量控制在1-2人份,就可以让你在家做出大炒摊子的效果哦!
材料:(2盘炒粿条的分量)
200克粿条(切1[
阅读全文]
这个网饼根据传统是必须和牛肉咖喱或者羊肉咖喱一起吃的。我为明天的聚餐做了羊肉咖喱,所以就兴起做网饼的主意。在马来西亚它有专门的模来做这个饼,模因为有尖尖的嘴,做出来的网饼很漂亮。
可我没把模具带到美国来,所以就自己做了一个简易的模子。出来效果很是不错哦!
材料:
2杯面粉
2只鸡蛋
2cup椰奶/牛奶
11/2tbsp食油
1/4cup水(+-1tbsp)[
阅读全文]
去年秋初的时候带了妈妈和弟弟到附近的一个韩式农场玩,看见葡萄非常的漂亮,妈妈就说这样的葡萄拿来酿酒应该蛮好的。我就好奇地买了五磅回家和弟弟一起酿制葡萄酒。酿好的葡萄酒被我再收藏了一年才开瓶试喝,味道很甜,果味很浓哦!
我因为只是好玩,平时也不喝酒,所以用了最简单的做法,没有专业的那么精细,纯属好奇而已。感觉糖可以再少一些,有[
阅读全文]
在吉隆坡工作的时候,很常吃的晚餐就是瓦煲鸡饭加上一罐炖汤好,简单而且美味。记忆最深的瓦煲鸡饭档是在SubangJaya的一家餐厅,厨师在一排炉子上放好一整排的瓦煲,然后在白米咕嘟咕嘟的滚着的时候,加入腌好的鸡肉。我坐在一边观望着,一边迫不及待地想像着美味。
这,是我对家乡一个很清晰的记忆。
材料:
1cup白米(洗净沥干)
1cup鸡汤/水
2[
阅读全文]
我这阵子一直馋马来西亚大排档卖的一种炒粗面条,叫做炒大碌面,也叫炒福建面。这款炒面最关键的就是必须要有熬制香脆的猪油渣,不然味道会差很多。
为了做这个炒面,我去亚洲超市买菜的时候就问猪肉摊子的大叔有没有猪板油,结果人家不卖那个。我就在想了。这里的猪板油都到哪里去了?后来终于给我在另外一家亚洲超市买到了猪板油。马上就熬[
阅读全文]
今年春节回亚洲探亲的时候在老公的家乡待了几个星期,公公有一天给我们买了当地很有名的一种带馅脆饼KhastaKachori做早餐。我一吃就爱上了,香辣的内馅加上脆脆的饼皮,非常的好吃。当地人还喜欢用北印度有名的鹰嘴豆糊Kadhi拌了吃,公公看我们那么喜欢,后来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去买几个给我们解馋呢!
回美后有一天我们在一家印度小吃店看见相同的一款脆饼[
阅读全文]
天气渐渐的凉了,秋天的味道是越来越浓了。随着冷冽的空气带来的是干燥的气候,是时候熬点热汤,除了暖胃还可以润润身体。这款胡椒猪肚汤因为能够御寒暖身,所以也是月子里可以喝的一道汤品哦!
材料:
1-2只(大约1.5-2lbs)的猪肚
2tbsp白胡椒粒(印巴/亚洲超市可以买到)
2-3根青葱
2-3片姜片
1tbsp绍兴酒/料酒
200克咸菜/酸菜
适量盐
[
阅读全文]
干捞是我很喜欢的一种面食方式,而我最喜欢的干捞粉其实不是干捞面,而是干捞濑粉和老鼠粉(银针粉),我喜欢这两种粉QQ的口感,拌上马来西亚人喜欢的干捞酱料,和两大勺的肉臊,真是口口都满足哦!
材料:(1人份)
1/2包新鲜的濑粉
2tbsp秘制干捞面酱或一点蚝油,一点酱油,一点甜酱油,一点黑酱油混合
一点点白胡椒粉
2-3tbsp葱花
肉臊:
[
阅读全文]
KaPrao在泰语里是一种叫圣罗勒的香叶,它也是印度人喜爱的一种保健植物,它印度名字叫做Tulsi或Tulasi。它是一种唇形科罗勒属植物,紫色或绿色的叶子带有浓郁的香气,枝干和叶子带点毛,味道比更广为人知的九层塔/金不换稍微辛辣但更清香。
泰国以外的地区因为不容易找到圣罗勒叶,所以几乎所有的泰国餐厅都用了九层塔代替圣罗勒来做这道菜,味道当然也[
阅读全文]
蒜酥和蒜油是东南亚许多面食必须要有的调料之一,尤其是汤粉类。它不仅仅给汤粉带来特殊的香气,还带来酥脆的口感,实在是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哦!
蒜油传统都是锅子里小火炸酥的,一般家里不会用得特别多,所以可以小量的在微波炉里做一点,方便又简单,而且还不必洗锅子呢!
材料:
5瓣/15-18克的蒜瓣儿
1tbsp食油
一点点的盐
1只可微波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