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季德安
没门路的矿工子弟在掌子面、掘进头出苦力,但他们守家在地,是压不住的地头蛇。精明强干的小索子更是如鱼得水,又发表了两篇报道,成了挂名的通讯员,也就是说他写的文章都被冠名为本报通讯员的招牌,这使他跟圣时走得更近,用他的话说,粘点“书卷气”。
圣时说:“我哪里算个知识分子,就是个老土冒。”
“土冒?看你拿铁锤像拿[
阅读全文]
第四章一采区4.1睡眠当年准备开矿,煤炭部就买下这块地,地下的煤被采空,地表下沉,变得凹凸不平,于是要回填、要平整,当地农民可以在那儿种庄稼,但要知道变故。村庄和道路底下的煤层不能开采,这部分叫预留煤柱。预留的煤柱呈塔型,底座面积要大得多。因此当地农民就挖小煤窑儿偷吃这个煤柱。这可能造成地表建筑的隐患,通风、排水都会增加矿井的负荷,和[
阅读全文]
第三章瞒不住了
一厂里
说话到了清明时分,听说集市上已经在卖桃花,满支鲜艳插在瓶里。不觉之间下井一个月过去,圣时渐渐适应煤矿的劳作和作息。
前些日子,厂里的宿舍腾出几张空床,圣时搬进“厂里了。
来到“厂里”,一对砖垛的门楼,钢筋横梁上面焊着“牛儿庄煤矿”五个大字,左手空地中央有个篮球场;围墙下是代销点、理发馆、裁缝[
阅读全文]
七洗澡
坐罐笼升到地面,小鸟叽叽喳喳,晨光柔和明亮,空气清爽甜香,心里响起知青填写的《我的太阳》“快升起吧,朝阳,你的光芒照亮了一切。”第一次感觉到,这阳光,和它下面的一切都是上天的恩赐。
升坑后先去采区办公室签到,下坑前签到表示你要下坑,升坑之后再次签到,表示你活着上来了,值班副区长李向华说:“最近掌子面没断层,没故障,[
阅读全文]

五掌子面
纸面上看,掌子面就是采煤的工作面。制作掌子面,将地下煤田做成100米见方的煤块,由上往下看俯视图,煤块像个“口”字,左边一竖的左边叫掌子面,右边那一竖是支巷,上面一横叫运料道,下面一横叫溜子道。
再参考正视图,掌子面左侧有三排密集的钢柱,用来支护顶板;支柱的左边,煤采空了,大顶也没有支护,就等着石头落下,这个区域叫坷拉[
阅读全文]
四下井
井口挤满了准备下井的矿工,有的嘴上叼着好几根香烟,那是为了下班升坑的矿工预备的。井下不能抽烟,在井下憋了大半天的矿工,升坑后见着烟卷就抓,戳在自己的嘴里,贪婪地吸着。从来没有任威威那一支香烟道谢,甚至不需要知道大方施舍香烟的是何方神圣,只要在下井的时候,满嘴塞满点着的香烟,站在井口,任人撷取就是最好的回馈了。
无偿供烟的总[
阅读全文]
第二章头一模下井
一星空
傍晚吃饭的时候,小索子给圣时几张饭票,告诉他说:”我要去上夜班儿,明早来这儿,自个儿照顾自个儿。等我下班后,陪你去办手续,领饭票。”
圣时笑了:“我还以为你是接待新工人的代表呢。”
小索子摆手:“两个月前我来的时候,也这么想。煤矿会有个欢迎仪式,接待人员什么的,结果啥都没有。煤矿生死都不在[
阅读全文]
牛儿庄矿琐记
题记:没有风暴,船帆只是一块破布——雨果
1974年春,圣时在冀南牛儿庄下车,开始了漫长的煤矿生涯。至今五十一周年已经过去,写点什么吧,毕竟在那里留下青春岁月和天人永隔的患难之交,毕竟那里有丰厚的文学宝藏等着开采。
第一章初到煤矿
一楔子
1973年河北省魏县举办高考,圣时考中第一名,搁前清,那就是解元。
魏县东[
阅读全文]

十一附照
紫园
“庐山老别墅原丹麦别墅,建于1915年。1933年,此房转给戴紫园,主人将它改为紫园。该别墅有着浓郁的丹麦风情,院内小桥流水,藤架上开着紫花。”——偶然从谷歌查到。
紫园后倚大月山,前临长冲河,周边绿树成荫,低矮的石墙环绕,溪水潺潺,小亭怡然。小妹戴达曾跟祖父母在那里消暑,该处房产已于1959年捐献给国家。
郑为元
[
阅读全文]
十补遗不知不觉,这篇非虚构小说成了四五万字的大中篇,请出来的人很多,人数和字数之比远远超过《老人与海》的1/20000,这和中美两国人口密度不无关系;时间跨度超长,一尊香炉竟有千年历史,和美国博物馆展出的120年的老古董也是天壤之别;故事以空间叙事为主,不像西方《九三年》《一九八四》,连书名都是时间的时间叙事方式也大不相同。不同就是不同,说不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