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41)
2022 (436)
2023 (328)
2024 (325)
CHALLENGE试验太震撼了,怎么讲也停不下来。这是一个3期随机对照研究,招募了接受过结直肠癌治疗的患者。研究发现:如果每周坚持10+ MET小时的运动(相当于每周快走150分钟左右),坚持3年,能把5年无病生存率从74%提升到80%,8年总生存率从83%提升到90%。
简单说:运动,就像一剂“无毒副作用的延命药”。
他们是怎么让大家动起来的?靠的不是鸡汤,而是科学——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TPB 认为,一个人会不会去做一件事,关键在于他想不想做(意图),这个“想不想”,又被三个心理因素推着走:
态度:你觉得运动有用吗?有意思吗?
主观规范:你觉得别人会不会支持你去做这件事?
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你相信自己做得到吗?
换到我们日常生活里,怎么用?态度:先跟自己谈谈心
运动到底图什么?不只是瘦,是变得轻盈、有力、好睡觉、不易焦虑。
别逼自己非得跑步。走路、跳舞、骑车、爬山、打羽毛球……你觉得爽的,就是最好的开始。
主观规范:别一个人死扛
告诉朋友和家人你想开始运动的计划,让他们支持你,甚至加入你。
加入一个运动打卡群,或者关注一个让你燃起来的人,比如 Peter Attia、老王。
知觉行为控制:别给自己挖坑
你觉得自己做不到?那就先做点“你能做到的”。
比如:别小看提速5K 1分钟的难度,已经是质的飞跃。
出差、累、没空?那就提前准备好B计划,比如在酒店楼梯间爬个10分钟,或者把行程中的步行当成训练。重点不是完美,而是不断调整、继续前进。
几个小技巧:
设立“小而确定的目标”,比如一周快走三次,每次20分钟,比每天硬扛1小时靠谱多了
计划写清楚:“周二晚上下班后,公园快走30分钟” 比 “有空再运动” 更可能发生
给自己留余地:状态不好就做拉伸、慢走也可以,不打断节奏就好
我每周就跑两次,每次30分钟,根据身体状态调整速度,低要求,高复利!只要你有一个明确的理由(动机),一个靠谱的行动计划,周围有人在给你加油,你自己又愿意相信“我做得到”,那你就离坚持运动不远了。
计划行为理论-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设计好自己能坚持的行为”。做得到,比完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