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41)
2022 (436)
2023 (328)
2024 (325)
在我疗愈自己原生家庭的伤痛的时候,我提醒自己: 不要成为身边的人的“伤痛”。
我们都希望能帮到别人。尤其是当我们有经验、有资源、有方法时,“给予”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本能。但有一种“给予”,虽然出发点是好意,却可能令人窒息——那就是侵略式的给予,是骄傲的表现。
这类“给予”常见于亲密关系、师生关系中,它往往出现在这样一些时刻:
--对方还没开口求助,我们就开始给建议;
--以“我是为你好”之名,实则让对方失去了自主权;
--明明说是关心,其实带着隐含的评判和掌控。
--很热情地送别人东西,看似善意,但是给他人一种overwhelming的压力
在我学习动机式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的过程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Meet them where they’re at.”
这不只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立场——我们不是站在自己的节奏上评判他人,而是愿意走到他们的起点,尊重他们的节奏、处境和准备程度。
MI有一个重要原则叫“resist the righting reflex”,意思是:抵抗那种“想纠正别人”的冲动和骄傲。真正有力量的帮助,不是急着指出错误、规划未来,而是用好奇与共情,点亮他们自己想改变的那束光。
我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要去海边度假,小孩子说想要白裙,我找到我的一条,借给她,她很开心。在拿白裙的时候,我看到旁边另外一件,应该也适合在沙滩照相,脑子里闪过把那件也拿给她的冲动,但没有拿。做事留白,也是成就他人。
--和孩子规划暑假生活的时候,孩子说希望早上10点起,晚上11-11:30睡,今天是假日,孩子们都是12点以后才下楼吃饭,我感觉似乎有点晚,但是我接受孩子们的安排,不去评论。会在每周的单独沟通的时候,听一下孩子的想法,管得太细,自己累,给别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