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Day or One Life

唯读书与写字不可辜负
博文
前文已说过,芥川与基督教渊源颇深,熟读圣经,精通教理,晚年自杀时身畔尚放着一本打开的《圣经》。虽然他终生未入教,也不是有神论者,但从他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他重视人的精神世界,认为虔诚的信仰和内心的清明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以基督教为题材短篇小说,约有15篇,主要集中于他的创作前期。
  他在基督教系列小说提出了“神圣愚人”这个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块地】
  幸福——空虚——荒谬
  什么是幸福?希望实现之后,为什么不是幸福而是空虚?我从本文里读到的是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荒谬。似乎一个人越接近于实现其理想、其人生目标时,他将离满足感越远。
  老妇人阿住的希望就是安享老年,不用过度操劳。上天也眷顾阿住,几次三番地满足了她的愿望。生病卧床多年的儿子总算死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芥川女性情感类小说】
  这种提法似乎不太合适?可我也找不出其他更好的说法了。我就打算以此来说说《秋》、《大葱》这两篇。
 《大葱》
读完后我哈哈大笑了,这是芥川的所有小说中最好玩的一篇。芥川幽默起来也真幽默。据说是真事改编。
  阿君,多愁善感,文学女青年、小资一枚;她的约会对象,无名艺术家,才子,小白脸,名叫田中。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蜘蛛之丝》
  1918年,芥川龙之介的同门前辈铃木三重吉创办了儿童读物《赤鸟》,并邀请当时的名家进行童话、童谣的创作,芥川受邀后创作出《蜘蛛之丝》,铃木阅后,“叹为名作,实乃童话创作之最高范本”。
  此篇一般认为出自铃木大拙译日文版《Karma:AStoryofBuddhistEthics》(法国宗教学者PaulCarus,1894年著)。但也与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这不算是芥川最好的一篇,但却是非常唯美的一篇。读完后,物哀、幽玄、侘寂什么的全想起来了。
  六宫公主,生活是那么空,没有对父母的思念,没有对爱情的向往。毫无生活欲,随波逐流,正如“既不知天堂也不知地狱”,她不知为何生,不知为何死,她对一切毫无兴趣,没有心肝没有灵魂。她绝望而被动地等待,灵魂最后只能去往“什么也看不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人血饼干vs.人血馒头
  这篇我读得似懂非懂,芥川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是湖南人(中国人)不服输的血性还是中国人的愚昧?我希望是前者吧。
  小说讲的是日本旅者“我”在大学时代旧友,留日学生长沙人“谭永年”的陪同下,游览长沙,“我”在妓院亲眼见到谭永年逼黄六一的情妇“玉兰”咬下了沾有黄六一鲜血的饼干。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深爱女儿的画师良秀,为了艺术,不惜牺牲女儿的性命。画成之后,自尽而亡。读后毛骨悚然,相当震撼。那是怎样惨烈的一个场景:烈火烧烂了雪白的肌肤,乌黑的长发化为火星,漫天飞舞。
  《地狱变》取材于日本古籍《宁治拾遗物语》卷三中的《绘佛师良秀喜欢火烧自家记》和《古今著闻集》卷十一中的《弘高的地狱屏风图》的故事。
  良秀是魔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我猜读过这个故事的人都想弄清楚到底是谁杀了武士。
  我也曾试着将七人的口供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多襄丸贪恋真砂的美貌,将夫妇二人骗至竹林中。绑住了武士丈夫,侵犯了妻子。其后,多襄丸劝真砂跟他走,真砂看到丈夫轻蔑而憎恶的眼神,心寒,动了杀人之心,于是她让多襄丸杀掉了丈夫。真砂趁杀人之时溜了。
  其实可以肯定的事实只有两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芥川笔下有很多盗贼人物,如《竹林下》里的多襄丸,《报恩记》中的甚内。这一篇写的全是盗贼。
  《偷盗》像是《罗生门》的继续。不仅风格意境颇像,主题仍是讲人性之丑陋、人性之恶、人的利已主义,场面更大一点而已。但在《罗生门》里,作者仅揭示了问题,并未加以探讨,一念之间好人变坏;而此篇,作者意在救赎,一念之间,坏人变好,芥川展示了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此文,应是:欲望实现后的巨大空虚。人生的种种便如这碗山药粥,求而不得时觉得它无比美味,一旦到手,反而不过尔尔。可以加上王尔德的一句话做注解:上帝想惩罚我们的时候,他就实现我们的祈祷。(Whenthegodswishtopunishus,theyanswerourprayers)
  本文系芥川早期作品,成文于1916年8月,取材自日本十二世纪的短篇故事集《今昔物语》。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