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奇怪的一年,病毒闹得全世界人仰马翻,5月11日那两天还在下雪呢,到月末,温度一下攀升至30度,关了暖气直接开冷气,从冬天直接过夏天。
小说与电影是相通的,我这乏味的人生,可以通过小说和电影来弥补。
《男人四十》 导演:许鞍华
看这部电影,是因为上个月看了萧芳芳主演的《女人四人》。导演都是许鞍华。
也许导演是女人之故,我觉得《女人四十》好于《男人四十》。女人到了四十岁,就是家庭、老公、父母、工作,忙得团团转,是为了别人活着。而男人到了四十呢,开始思索自己了,这种思索的外在表现就是外遇,这是什么道理?不喜欢《男人四十》这部电影,还因为它选取了一个不常见的故事,难以真正表现一般意义上的男人四十,这个故事好别扭。
《悲情城市》 导演:侯孝贤
以一个家庭的变迁来折射台湾的变迁。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光复,基隆一户林姓人家的日常生活,大小波折不断。平常人家的喜怒哀乐透出这段历史的恢宏悲悯。
一定要沉下心来看,不然会觉得闷,初看时,有些情节总觉得割裂,故事线没有联结起来,理清头绪后再看,关注点不在情节上,反而能更好地体会这个家庭、这座岛屿、这个时代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借鉴的不是小津安二郎,倒应该是侯孝贤,他的《幻之光》应该从这部影片中借鉴了不少,好相似。
梁朝伟在这部电影里饰演一个聋哑人。
喜欢这种风格。
《阿飞正传》 导演:王家卫
因为梁朝伟说这部电影是他最喜欢的,是他演得最好的一部,特意找出来看看。原来就是最后三分钟的戏,还没有说一句话,全身身体语言,就见他如何梳洗打扮,将一些小物件一样一样的戴好、收好、放好,整理好,出门去。好吧,他自己最喜欢的。
实在不喜欢港产片的这种昏暗的调子,里面的人要死不活的样子。为什么港产片总要拍得那么昏暗呢?从来没有过明朗灿烂的天气,都是闷在房子里,灯光故意打得很暗,看也看不清。这样就文艺了?这样就高级了?
永远是那么颓废,倒也印证了香港这片特殊土地的命运。。。
《投奔怒海》 导演:许鞍华
只是要共产党,不管是中国、越南、柬埔寨、北朝鲜、俄罗斯,都意味着死人,死人,死人,大量人民冤死。越共那时的作假行为,中国还少么?
香港电影双周刊评选20世纪香港最佳100部影片时,将此片排在第五位,也是刘德华的电影处女作。
《天水围的日与夜》 导演:许鞍华
每餐都是两个菜,买菜、做饭、买报、看报、吃饭时的几句闲聊、邻里、亲情,点点滴滴,都是琐碎平淡的生活。电影从一个夏日清晨开始,以中秋月圆之夜结束,正是日与夜。
贵姐坦然顺命,好得不太真实。
《巴比龙》1973年版 和2017年版
新冠疫情在加拿大爆发以来,从3月中到现在,已经在家闭关接近60天了,每天傍晚带孩子们出门溜一圈而已,有点像犯人放风。好听点是闭关,难听点是囚禁。居家无事,读书看电影,看了好多部越狱题材的电影。我想,喜欢看越狱电影的人,都是喜欢自由、懂得孤独的人吧。
说说其中的一部《巴比龙》(Papillon,1973)。
我如说它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逃狱电影”,有人肯定会搬出《肖申克的救赎》来反驳,不错,肖申克更加精致,不乏深度,但总嫌太过讨巧,太过浪漫。
巴比龙的越狱好似风清扬的独孤九剑,“只攻不守,有进无退”,与《肖申克的救赎》、《越狱》等影视相比,他的越狱没有一点技术含量,他是拿生命来越狱,靠的只有顽强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才愈发显出生命意志的可贵。他一次次越狱,与其说是为了自由,莫若说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现实很丰满,他的理想很骨感。
第一次越狱失败,单独禁闭两年,小黑屋,他展现了坚韧的意志,没有崩溃,他没有告发朋友。
再次禁闭,五年小黑屋,出来时已满头白发,牙齿都掉了,他被流放到恶魔岛上种菜,貌似无人监管,然而世外桃源般的孤岛及朋友相伴也无法挽留那颗渴望自由的心,他要的是真正的自由,而不是流放。
Dega: "You'll be killed. You know that."
Papillon: "Does it matter?"
对巴比龙而言,死没有关系,但如果活着,就一定要自由,苟延残喘、委屈求全,他完全不能接受。我想,如果人人都这样,这个世界会更美好吧。正因为有太多人相信好死不如赖活,相信面包比自由更重要,才会忍受很多丑陋的东西,对罪恶视而不见,更有甚者,助纣为虐。(扯远了。)
巴比龙将一袋椰子壳扔进大海,与Dega深情拥抱后,义无反顾纵身一跃,从悬崖坠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令人血脉贲张的一跳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我相信,这是电影史最经典的画面之一。那一刻,向往自由的心终于得到解放,带着他胸口上的那只蝴蝶一齐飞向远方。
最后,巴比龙费劲地爬上椰子壳,仰卧其上,飘向自由,他向天高呼:“Hey you bastards, I'm still here!”
整部影片没有紧张刺激的情节,叙事节奏缓慢,长达150分钟。影片也许重在表达自由这一信念,但从其中,我也看到了最理想的男性人格——勇敢、重情义、坚韧、不屈服、努力争取幸福。与电影中收集蝴蝶的人、卖船的印度医生、还有最后的修道院修女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相比,与《肖申克的救赎》中城府极深的男主角相比,巴比龙太简单、太天真,但正因为这样,这一形象才直指人心,永远难忘。
当欲望被限制,方显出人格的高低。
不用纠结,绝对是1973年版的完胜,2017年有其形而无其神。
《洞》 (法)导演:雅克·贝克 1960
法国的文艺越狱片,细节逼真,最值得一提的《洞》的叙述几乎不含一丝个人情感,这里没有人是蒙冤入狱的,也没有批评谁是罪大恶极,罪无可赦,仿佛在拍一部纪录片,讲述几个犯人如何越狱。最后的反转令人瞠目结舌,为此加满五星。
《囚室211》 (西班牙)导演:丹尼尔·蒙宗
这位导演根本不熟悉,但这部电影却在2009年西班牙戈雅奖中一口气拿到最佳电影、导演、男主角等八个大奖,看完后,感觉它的立意和思想深度确实配得上这些奖项,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故事切入角度好,情节紧张刺激,独立制作、小成本,西班牙的电影越来越好看了。
《楢山节考》 (日)导演:今村昌平
以前总是抱怨中国导演、中国作家喜欢拍些愚昧的中国农村电影,展示中国人的愚昧落后,原来日本也有这样的导演,这样的电影。
《楢山节考》,日本的农村,贫穷、愚昧、人生之苦,人性之恶,人世之残酷,都展现无疑。在这里,老人们一到七十岁,必须上山等死,究其原因,大约是太穷了,人到七十,哪怕你身体再好,也不允许你再占用有限的粮食了。比如阿玲,马上就要七十了,也就是说马上就要上山了,可是身体还很硬朗,牙齿一个也没掉,她因此老是被孙子嘲笑,烦恼的她干脆用石头敲掉两颗门牙,这样看起来显得老点,反正她马上就要死了。当我看到山上那垒垒白骨,都是上山死去的老人们的,真是震憾。
还有村里的一户人家,因为人口多,粮食不够,只好偷别人家的,可是户户粮食都不够吃,怎么办?最后,村里开会一致同意,将他们全家活埋了,包括已有身孕的女儿。
至于,性,就不要说了。都是最原始的人的本能。
导演今村昌平曾是小津安二郞的副导演,但两人风格却截然迥异。小津曾厌恶地问他,为什么老是拍那些蛆虫一样的人,今村昌平说:我将书写蛆虫,至死方休。确实,他的目光是向下的。
《绅士们 The Gentlemen》 (英)导演:盖·里奇
商业娱乐片就应该是这个调儿,轻松,有意思,有点烧脑,但又绝不过分。电影里面的流氓绅士们服装可真好看。
《偷拐抢骗 Snatch》(英)导演:盖·里奇
太闹腾了。
总之,这两部电影都未能超越《两杆大烟枪》。盖·里奇没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