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之丝》
1918年,芥川龙之介的同门前辈铃木三重吉创办了儿童读物《赤鸟》,并邀请当时的名家进行童话、童谣的创作,芥川受邀后创作出《蜘蛛之丝》,铃木阅后,“叹为名作,实乃童话创作之最高范本”。
此篇一般认为出自铃木大拙译日文版《Karma: A Story of Buddhist Ethics》 (法国宗教学者Paul Carus, 1894年著)。但也与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们》第七篇第三章的一根葱的故事十分相似,且从芥川书信中看,他是读过该书的。
我以为本篇的重点不在利已主义(人在生死关头有私心,这是人性),而是慈悲与救赎、业(Karma)及因果报应,所谓种瓜得瓜的业(Karma)、度人才能度己。佛祖释迦牟尼虽然慈悲为怀愿意点化,降下一根蜘蛛丝,也是因为犍陀头自己曾经的善举(不管多么微小)才得到一个获救的机会,一旦私心起,能承受住深沉慈悲的纤弱蜘蛛丝遇恶即断。这时候,佛祖并不再施以援手,他只是旁观。这样看来,佛祖并不救人,人只能自救,这是不是佛教中常说的修行在个人呢?犍陀多缺乏善根,不明白度人才能度己,所以最后还是永堕地狱。
此文最妙的是芥川的艺术想象力及笔力,精深洗练,短短数语,极乐世界的安详和乐,地狱血池的凄惨形状,连接这两个世界的晶莹而纤弱的蜘蛛丝, 无不栩栩如生。
(补充:意外的是,原来《杜子春》和《魔术》也是芥川为《赤鸟》杂志写的童话。)
《老虎的故事》
这个故事没有收录在两卷小说里,而是列入小品类。我估计是芥川给儿子讲的故事?然而,听完又不像给孩子讲的,一个比一个凄凉悲惨,好在孩子们可能还听不懂,我姑且先算做童话吧。第一个老虎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强者(老虎)最后以可笑的方式收场,一直鸣叫的号角可算是对老虎的嘲笑?第二个老虎故事说老虎能力不行,跳不上巨石,像人一样羞愧难当,怪可怜的。第三个故事,大老虎受伤了仍陪小老虎睡觉,最后死了。
我呢,忍不住又想牵强附会,把这三只老虎比作芥川本人。这个小品写于1925年,那时候,芥川健康恶化,另一方面,担心自己江郎才尽,创作上压力很大。估计他已经在思考死亡,我也在他的遗书中读到,一两年前他就开始思考如何自杀了。更联想到《红楼梦》第22回里的猜灯谜一节,贾政的思虑:“……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