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股能拿大结果?
许许
理论上,普通人在美股上,是有机会拿到“大结果”的。
你可能听说过有人早年买了亚马逊、特斯拉,坐上火箭一飞冲天;买指数,回报也挺OK。
但再看A股,常年被戏称为“矮股”——
三千点上上下下,像一根卡住的电梯线,涨不多、跌不少。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阅读全文]
华二代困境:关于头衔、权威与身份认同小锐说,亚洲人太强调等级、阶级了,因为被奴役太久了,而且这种奴役性是一代传一代的。之前有人说中日韩没法当大厂管理,说得很明确了。我们比不了西方权威,是因为亚洲人惧怕权威,还总提“领导”。最好笑的是,他们以为提了一个头衔,别人就会尊重一样。事实上我们根本不在乎。西方人很少提头衔。我观察到的少数[
阅读全文]
为人父母:无以安放的期待许许我跟小锐时不时微信聊天。小锐学的专业跟艺术有关,我自己对艺术有点追求,周围有共同语言的朋友不多,所以有时会跟小锐碰撞一下艺术方面的观点。今天聊到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小锐说话还是锐气十足。华二代与华一代的差异我说今天coach了一下我家小盖。比给别人家孩子做咨询费劲多了。小锐说,我们其实也算是本来主流社会长大的了,[
阅读全文]
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与信任
每个父母都会面临这样的时刻:孩子逐渐长大,进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而我们作为家长,却不再能轻易地为他们指点迷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找到适当的方式给予支持,成为了每个父母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写了很多,但仓促难成章。过一段时间再写亲子吧。
有的孩子外向热情,有的孩子则像是一株林中小花,对风吹草动都格外敏锐。
[
阅读全文]
展望2035:当下最该做的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从来都不轻松,尤其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真正让人亏损的,往往不是市场的波动,而是情绪裹挟下的慌不择路。
先说结论-其实没变化。还是持续定投。但确实是经过了重新思考,因为周围的意见太一边倒了。
最近关于加拿大的悲观论调此起彼伏——说加拿大会越来越乱的,是下一个玻利维亚的,还有“肯定[
阅读全文]
高敏感系列:不被理解的天赋材与不材间第一篇:高敏感——一种不太被理解的天赋“你是不是想太多了?”
这句话,大概是高敏感人群(HighlySensitivePerson,简称HSP)一生中听得最多的评价。高敏,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有时被说成玻璃心,情绪化,过于脆弱,双相,抑郁体质。。。
其实,全球约20%人口具有高敏感特质。真正的高敏,并非某一种情绪[
阅读全文]
如何安其心:向内的信仰和向外的商业化
关于“我是谁”,有人说,youarewhoyouconnect;也有人说,youarewhatyoueat,youarewhatyouread。各有道理
而我越来越相信——Youarewhatyoubelieve.
今天,就刚好碰到一个关于“信仰与热爱”与“现实商业化”如何共处的场景。
Part1问卷里的“信仰”与被遗忘的道家
收到本地健康中心寄来的一个问卷,大概是[
阅读全文]
当好奇心遇上疗愈力:一场双向流动的身心旅程小可对玄学类的东西一直很有兴趣,比如会用chatGPT给自己算塔罗。她对我现在参与的这个能量疗愈活动也非常感兴趣。但小可没有时间像我这样正式投入——这个义工活动要求先修完18小时的课程,再加上几十义工时数,才能申请更高级的训练。小可今天问我:“那我能不能不上课,直接学您做的那个疗愈?”她的问[
阅读全文]
打工思维vs老板思维:我的认知碰撞与实践观察打工思维,说到底就是“一份时间换一份钱”。哪怕商业效率高一些,也不过是“一份时间卖出多份钱”。而老板思维,则是“搭个平台做庄”,招一些人来出卖时间,自己吃差价、控结构。
乍一看,当然是打工最不合算。但——别急着冲进商业世界。那里水深坑多,风险往往比机会大。
对多数普通[
阅读全文]
商业之外,意义之内:在利他与自省中寻找人生坐标1.商业之外的人文关怀:免费资源的反向启示
这两天参加了一场关于强迫症(OCD)的线上培训,主讲人是一位美国专家。她提到,除了收费治疗,她还为患者提供完全免费的支持小组——不是治疗性小组,而是互助陪伴式的社群。那个OCD支持小组,不仅能提升疗愈效率,降低个案孤独感,同时也体现了提供者的关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