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系列:不被理解的天赋 材与不材间
第一篇:高敏感——一种不太被理解的天赋
“你是不是想太多了?”
这句话,大概是高敏感人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 简称 HSP)一生中听得最多的评价。
高敏,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有时被说成玻璃心,情绪化,过于脆弱,双相,抑郁体质。。。
其实,全球约20%人口具有高敏感特质。
真正的高敏,并非某一种情绪特征,而是一种“感知系统”的设定。它可以是天生的,也可能是阶段性的心理反应。
什么是“高敏”?
高敏感的人并不是“有毛病”,而是他们对外界的信息处理系统比常人更细腻。他们的神经系统像一张高倍放大的网,能够捕捉到许多别人忽略的细节。因此,他们也更容易感受到美、痛苦、他人的情绪波动,甚至空间里的微妙变化。
三种高敏状态:
天生高敏:
这类人从小就是“敏感宝宝”,或是对声音、光线、气味极其敏锐,或是情绪感应特别强。比如,在嘈杂的地方容易崩溃,在人群中感到筋疲力尽。虽然可以通过练习和觉察减轻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但他们永远会比大多数人“多感一分”。
永久高敏:
高敏作为一种个性特质会持续终生。它像是大脑自带的滤镜,不一定是负担。它可以是一种天赋:共情力强、洞察人心、艺术感敏锐、感知深刻……只是,在未经训练和觉察的状态下,它也容易变成一种“自我困扰”。
短期高敏:
有些人在人生某些阶段变得特别敏感,比如经历抑郁、焦虑、荷尔蒙波动、产后情绪崩溃等时期。这种高敏多半是身体或心理状况引发的,会随时间变化而恢复。这时的敏感是一种信号,提醒我们“需要休息,需要照顾自己”。
高敏不是错,但需要建设
有些烦恼,只有高敏者懂:
这不是“你太玻璃心”,而是你的感受系统比别人精细太多。
但好消息是:非高敏的人,也有很多烦恼!
高敏不代表“多一份苦”,只是“感知维度不同”。所以我们真正要修炼的功课,不是如何“不再高敏”,而是:
和自己友好相处,和世界和谐共处。
结语:
如果你曾因“太敏感”而感到自己不够好,或被贴上“情绪化”“脆弱”等标签,请先暂停自责。你并不需要变成“更坚强的别人”,你只需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高敏系统里,活得更自在、更清明。
这是一场自我了解的旅程,而你已经在路上。
下篇预告:
《高敏感系列(二):高敏者的功课——如何与自己好好相处》
探讨高敏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困扰,以及如何透过三个关键练习,把敏感变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