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无以安放的期待
许许
我跟小锐时不时微信聊天。小锐学的专业跟艺术有关,我自己对艺术有点追求,周围有共同语言的朋友不多,所以有时会跟小锐碰撞一下艺术方面的观点。今天聊到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小锐说话还是锐气十足。
华二代与华一代的差异
我说今天coach了一下我家小盖。比给别人家孩子做咨询费劲多了。
小锐说,我们其实也算是本来主流社会长大的了,其实已经很难和华二代产生真正的共情了。她接着提到,华人聚集的地方也有自己的问题,举了一个例子,前老板在多伦多长大的二代小孩,她说这种孩子的想法特别亚洲,追求极致完美,觉得没有A4腰就不行,为了别人的眼光活着,最后发展成了厌食症,需要医院干预。她感叹,国内的小孩好像没有那么严苛的自我要求。
对她说的难共情,我反思了一下。一代确实是不断奋斗奋斗为人生主题,而且也赶上了时代红利。对于二代所面临的大环境,可能换位思考不一定够。
接着小锐说,其实华二代的成长环境比我们这一代还要糟糕,他们从小学开始就得学习如何融入社会,因为很难避免这种文化差异。反观我们华一代,尤其是社会经验丰富的,早就有了“翅膀”,根本不需要去讨好谁,只要把自己展示出来,别人自然就会靠近。
这点我不太同意。我这边的移二代成长环境没看到有什么问题。可能因为小锐所在的城市里,华人是少数。象多伦多这样的城市,华人孩子的成长环境挺健康的。
华一代给华二代的教育
小锐还提到,华二代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实和我们华一代几乎没有区别,很多时候都以打击和控制为主。她说,西方的父母不干涉孩子选择,知道自己跟孩子的经验不同,从来不干预孩子能做的决定。相比之下,华人父母总是事无巨细地介入,一旦孩子的选择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就会开始攻击。她觉得,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往往难以保持心理健康。
小锐说,她从小就是个叛逆的孩子,父母根本管不住她。在青春期时,她常常会反过来怼父母,甚至体力上也会反抗。她开玩笑说,反正青少年有法律保护,怎么反叛都不怕,后来父母就放手了,不再干预她的决定。她觉得,很多亚洲孩子不敢这么做,结果只能选择抑郁。
小锐还是“纸上父母”。我个人的观察体会,华人父母的爱,不能以“打击和控制”这样一言蔽之。但小锐的话,也不是没有无的放矢。“打击和控制”确实是很多人不自觉在使用的管教方式。
让孩子独立的真爱
小锐提到,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不会过度操心孩子是否优秀,只要孩子能够独立,他们就会满意。相比之下,很多亚洲父母却非得让孩子变得优秀,不允许任何的失败。
小锐说 我觉得实际帮忙送资源是可以的 孩子是知道感谢的 但是告诉他怎么做的建议是不行的 因为这个是要他想出来的。而且允许孩子犯错 一个父母允许孩子成为废物 其实是最大的爱 逼着孩子优秀 就是控制
我说,“只要能独立”这是个挺大的前提。如果独立,也谈不上废物。也不需要别人的界定。现在的问题是大环境比较差,年轻人没那么容易独立。我没有那种“优秀情节”,对我来说,独立就是优秀了。
小锐:要是20-30找不到工作啃老 那算还可以 因为现在这个年龄段能好好就业的人本来就少。 孩子知道什么是优秀,什么是废物,父母没必要过度强化对优秀的要求,而是要告诉孩子,不管他是否符合所谓的“优秀”标准,父母都会支持他。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与包容。
小锐给的意见比较尖锐。不愧是“小锐”。
虽知她的观点未必全然客观,但这份来自年轻视角的锋利,恰恰让我得以抽离为人父母的焦虑。
庄子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和小锐的对话便是如此——不必热烈,却自有回响。我特意没有做什么总结拔高,尽量原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