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Money Journey》读书笔记(三):"Making it" 是假象,"有意义"才是真实
小照说升职了要请客。等我先兑现请她的那一顿。她再请我。
我说请客是有由头的。我请她,是因为她有帮到我。
她升职我起了嘛作用,要请我吃饭。
她说就是喜欢带我去吃饭。。。
《My Money Journey》有一篇很文艺的文章,叫《Making it》。
作者说,
“Making it is an illusion.”
——“成功”是种幻觉。
这是他人生的深层体会。
"Making it",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章的作者并没有高调地定义“成功”。他甚至没有说明自己有几个孩子,只提到——因为妻子经历过几次流产,每次他们就会去资助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参加一个叫 Compassion International 的公益项目。
他没有去拼“更大的房子”或“更高的资产”,而是在每次失落中,找到一种“替代的意义”。这让我想起一句话:
“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所有的失去,但我们可以选择用怎样的方式回应它。”
在他眼中,“making it”不是收入数字,不是房产面积,也不是投资回报率,而是当你回望人生,你觉得自己的时间用得有意义。
抠门儿 + 意义感:被低估的幸福组合
从文风看得出,作者属于比较“抠门”的一类——注重节俭、计划感强、不追求奢华消费。这类人在互联网上经常被调侃为“失去生活乐趣”,但他恰恰相反:
他用省下的钱做公益、陪伴家人、重建人生节奏。也许他没“赚大钱”,但他获得了一种稀缺的内在稳定。
他没有明确写出几个孩子,也没提供资产净值,但你能感受到他那种“我知道我在做什么”的心态。
这让我重新思考:我们习惯用数字评估一个人是否成功,而这本书反复提醒我——数字背后,还有一些看不见但非常关键的东西:爱、信念、遗憾、选择。
《Investing Together》:把投资,变成跨代共识
另一个作者也写了一本书,书名很直白:《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Generations》。
从标题来看,他的重点不是追求“击败市场”,而是思考:如何让投资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连接、一种共享的工具。
这本书的精神延续了《My Money Journey》的核心:投资并不只是关于收益,更是关于过程、理解与协作。不是每一代人都懂金融术语,但每一代人都可以在“愿意对话”这件事上努力。
我想起上一代长辈总是说:“钱的事你长大自己操心。”
而现在越来越多家庭,尝试做“财务对话”:父母告诉孩子,自己是怎么攒钱的;子女告诉父母,自己是怎么投 ETF 的。投资,不再是个人战斗,而是代际共建。
我的感受:与其追求“做到”,不如“心安”
这篇“Making it is an illusion”的文章给我一个深刻的提醒:
我们总在追“做到了什么”,但有些人已经看穿了:
“做到”这件事,并不会自动带来心安——相反,意义感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这本书很多故事的主角们,资产并不“亿万起步”。几十万、百万,也有人觉得人生已经“够了”。他们用节俭换取选择,用投资换取安全,用信念面对波动。
他们没在追“人生剧本”的高潮转折,而是努力活出“我想要的平静”。
如果你也在做“money journey”的思考,这些故事可能不会告诉你如何“翻十倍资产”,但它们会提醒你:
你也可以,在并不完美的状况下,选择活得踏实、有方向、有一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