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之外,意义之内:在利他与自省中寻找人生坐标
1. 商业之外的人文关怀:免费资源的反向启示
这两天参加了一场关于强迫症(OCD)的线上培训,主讲人是一位美国专家。她提到,除了收费治疗,她还为患者提供完全免费的支持小组——不是治疗性小组,而是互助陪伴式的社群。
那个OCD支持小组,不仅能提升疗愈效率,降低个案孤独感,同时也体现了提供者的关怀与专业伦理。这让我想到,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社会,反而能生长出许多“免费但高价值”的公共资源。比如Coursera,课程免费开放,仅在认证时收费;
这种机制设计,其实体现了某种“从商业中长出人文”的可能性。
这种模式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成熟的商业体系,反而能腾挪出利他空间。当市场足够高效时,边际成本降低,部分服务可以免费化,而盈利点则转移到增值部分(如证书、深度服务)。这不仅是商业智慧,更是一种“从效率中长出关怀”的伦理设计。
商业并不必然与利他对立,好的商业模式甚至可以创造利他空间。
2. 经济学解释不了的事:意义要向内寻
经济学能分析社会运行逻辑,却无法回答“人为什么活着”。意义感像一种精神坐标,不能靠外部标尺衡量,只能向内挖掘。
对我而言,写作就是一场“意义锻炼”。如同健身塑造肌肉,写作训练思维的敏锐度、表达的精准度,以及对自我真实的觉察力。日积月累,它能帮我:
小照跟我说本周超级忙碌,我回复:“忙得充实是好事,如果以健康为代价就不值得。我回头看自己最不值得的就是太勤奋的做牛马” 。
她问了我一个关于职场升级的问题。我说具体业务我不懂,但换个角度也挺好解的,还是align你的长期目标吧。对你长期发展有利的就行。可能传统行业还是会论资排辈吧,但商业领域更看能力、结果和不可替代性,不会看年纪。继续发育你的老板思维,总有一飞冲天的时候,那时回头看,这些蝇营都算个嘛。
3. 与未来的自己对话:两种实践方法
我也建议她向内求。如何找到内在坐标?我和她分享了两个亲测有效的方法:
这是其中之一:请教10年后的自己,给现在的你答案
闭上眼,设想一下10年后的你,是怎样的状态?请那个“未来的你”提笔写信,回答此刻的困惑。不要花时间思考,直接坐下来写这封回信。不必追求文采,只需记录最真实的声音。这个练习,有些人很容易做到,有的人则需要在有人支持的空间才能做。还有一个方式,是临睡前做个小冥想,请未来的自己,在梦里给答案。
小照说她不需要做想象练习,她似乎能直接“对接”未来的自己,从10年后的视角,跟自己进行对话。她问我,这是不是说明她ego太大了。我说这不是ego,而是成熟。一个人能自然地与未来的自己链接,说明她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内在整合力与方向感。
4. 结语:在商业与人文之间,找到支点
商业与人文、向外探索与向内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或许真正的成熟,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自己的支点——既能脚踏实地谋生,也能一飞冲天寻梦。
延伸阅读:推荐《活出生命的意义》《精益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