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气象第一节再现清明(1)远在1976年10月上旬,宋莉曾把我拉到一边,悄声对我说听说四人帮倒台了。我第一次听到四人帮这个名词,就问什么是四人帮?宋莉说就是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和姚文元这四个人。我说这绝不可能,怎么可以乱抓人呢?他们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委,抓他们得开会决定,你是在哪听到这个消息的?宋莉说知青点里都传疯了。这消息我听了[
阅读全文]
戴家楼(2)我那时候的工作,除去找戴克明谈话以外,其余的时间都下队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因为旱情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天,这正是棉花开花结果的重要时期,组织抗旱谈何容易,到低洼的河沟跳水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天灾几乎不可抗拒。所以,眼看着虽然棉花结果了,但叶片却耷拉下来,农人告诉我,即便现在下雨,也会影响产量。我心急如焚,但[
阅读全文]
第六节戴家楼(1)地委工作团为了让队员体验军事生活,决定全部人员以拉链的形式去寿县,就这样,我踏上了步行去寿县十字路人民公社的路程。130华里,走了两天,中间在安丰镇住一晚上,滚的稻草铺。我的脚板就磨出两个大水泡,是队长刘少华教给的方法,用针牵引一个头发穿破水泡,头发留在水泡中,这样可以保证第二天继续行走。我们于第二天下午早早地到达十字[
阅读全文]
芝麻开花(2)
刚搬出来另过,许多事情都得自己打理,包括购置锅碗瓢盆碗筷等杂事。置办这些东西花去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工资低,只好分月置办。好在月月发工资,手头再紧,熬过三十天就立刻松宽。那时候,我和惠芳可能处于磨合期,经常吵嘴,吵得六神不安,还影响了邻居。记得我们一次吵嘴,恶语相向互相攻讦。对门的高师傅听不下去了,嘟囔我们说:&ldquo[
阅读全文]
家国七十年——记亦泣亦歌的人生旅途(62)第五节芝麻开花(1)记得徽州的民俗中,结婚时都会在台面上摆放两只瓶子和两面镜子,用瓶瓶镜镜的谐音表达平平静静的心愿。这说明,平民百姓并不希望大富大贵,反而认为爆发并非好兆头,他们认为理想的生活是平静的,也是安闲的,像小桥流水,流动不跌宕;像和煦春风。轻抚不狂烈。我和惠方婚后的生活是平静的。[
阅读全文]
家国七十年——记亦泣亦歌的人生旅途(61)第四节婚姻(2)尽管我对惠芳不是十分满意,但她的出现还是给我带来了许多幸福和愉快。恋爱中的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穿着一件月白底色印花罩衫的身影,像一树梨花在寒风中摇曳。贫寒的她,买不起值钱的衣衫,因此就买一块零布头做了一件罩衫,第一次相约在地区交际处,她就是穿的这件衣服出现在我的视线里[
阅读全文]
第四节婚姻(1)
名声被人糟践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如果说因为青山茶叶站的事玷污了名声,我甘愿承受。但是,这件事对我的工作几乎没产生任何影响,派我到上海学习的厂党委书记王原苓和车间主任范永毅对我在青山茶叶站的情况非常了解,因为王原苓的爱人是县茶叶公司的副经理。整个茶叶公司对包姓女人印象极坏,所以我成为他们同情惋惜的对象。只是,经过[
阅读全文]
愤懑(2)刘家全是安徽纺织专科学院毕业的大专生,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地区棉纺针织厂,担任针织车间技术员。他为人自傲,却懒散。据说他和刘友胜谈崩是因为他要求刘友胜在车间公开为他恢复名誉,因为在文革中有人贴了他的大字报,说他是反动的资产阶级权威,这个人必须向他道歉。刘友胜断然拒绝他的无理要求,说文革期间贴人家的大字报和被人家贴大字报是一件很[
阅读全文]
第三节愤懑(1)在将近半年的学习班磨难结束后,我回到了车间,仍然是保全工,和同事的关系比较融洽。此时,容治平已调离针织车间,去棉纺车间担任车间主任,朱树礼也调走了。原棉纺车间总支书记刘友胜调来针织车间担任支部书记兼车间主任,棉纺车间副主任刘仲炎担任车间副主任。刘友胜是抗日牌转业军官,部队军衔是大尉,厂党委委员,行政17级干部。刘仲炎是解放[
阅读全文]
第二节一打三反运动(2)第三期学习班办到了十几天的时候,汪云星仍然负隅顽抗,只交代公开场合说的话,私下场合的话几乎从不提及,而这恰恰是容治平需要的。因为他知道,黑皮和白皮两个人私下肯定有特殊的关系,揭开这层关系,茶话会的内幕就会真相大白。这位搞政治运动的老手,见了白皮的黑皮的档案,肯定会推断出他们关系的实质。汪云星确实老练,整个学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