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故,指张良圯上受书。圯,音yí,释义:桥。
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良尝间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
阅读全文]

进退格,亦作“进退韵”。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
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
阅读全文]

餍饫,音yànyù。餍:吃饱。满足:餍足(多指私欲)。
饫:古代家庭私宴的名称。亦指饱食。
释义:1、形容食品极丰盛。
2、尽量满足口腹需要;感到饱足。
3、亦可指博览群书。
《红楼梦》第一回:“当此时,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
袁枚诗话:
衰年珍羞满[
阅读全文]

《李氏山房藏书记》,作者苏轼。
记述李公择力学苦读的成就和家中藏书的情况,赞扬了李氏藏书以遗来者的仁者之心。
同时它从历史角度考查了书籍的发展及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批评当时科举士子“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浮浪风气,强调认真读书的必要性。
全文: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
阅读全文]

刀笔吏,原指掌文案的官吏,后称讼师为刀笔吏。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
阅读全文]

西昆体即西昆诗体,律诗风格名。由宋代《西昆酬唱集》得名。
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
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吟咏男女情爱。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标榜学习李商隐。
《西昆酬唱集》问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宋真宗也无法禁绝。直到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西昆体流弊才被肃清。
[
阅读全文]

色经寒不动
声与静相宜
*弟子从国内文物店寻得陈年生宣,纸厚既糙且涩,试作小品,更宜作大幅山水。
[
阅读全文]

孔门四科,是指孔子教育的四个大类。
关于“孔门四科”的具体内容,据《论语·述而》载曰: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一:文,主要指各种文献知识。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文献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内容包括了哲学、政治、历史、文艺等方面。
二:行,主要指道德实践。孔子固然重视文,但更重[
阅读全文]

弟子携来旧藏册页数本,筹展备课之余录近作若干首,兹呈首末:
河埂蜿蜒草漫堤,
雨中赤足步牛蹄。
书生常被野菱刺,
梦到于今无净泥。
神品岂可得,
徒听古人说。
笔酣墨饱时,
气韵自独特。
[
阅读全文]

风霜之木,指树身白色如霜的古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天目山)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
风霜,喻岁月变迁。
唐·沈佺期《游少林寺》诗:“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清袁枚诗话有:
老年之诗多简练者,皆由博返约之功。如陈年之酒,风霜之木,药淬之匕首;非枯槁简寂之谓。
尹思泉[
阅读全文]